姜迪 李瞳 王艺桥 杨宇璐
摘要:家校协同视域下,微信传播重要地位愈加显现,教师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不断叠加改变。为完善教师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新媒介应用能力和角色认知,抽样选取辽宁地区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微信群内容中教师输出信息和对教师的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探究教师在新媒介微信信息传播过程中自身角色认知。媒介内容分析显示,中小学教师角色受到疫情大环境的影响,总体上表现出上级消息传达者、家校共育领导者、学生情况的反馈者、教师职业从业者和自保者这五种角色形象,这和教师角色的本质存在一定偏差。面对微信群组内教师角色偏差的困境,中小学教师在应用新媒介过程中应做到坚守职责、落实要求;协调家校双主体、适当融入孩子主体地位;畅通家校协同大循环;职业角色兼顾谨慎与温情。
关键词:家校协同;角色认知;中小学教师;传播学;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79-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第十六批东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1020
一、研究背景
家校共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之下,网络对于教学流程的大范围介入致使家校共育的规范化成为一项紧急而必要的需求。因而依托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家校协同方式逐渐成了当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1]。以微信群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在交流的便捷程度上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互联网时代的沟通较之以前更具时效性,家长可以通过微信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并与教师沟通协调。但也存在问题,首先,面对面交流的缺失使得信息的传递在准确性上有所欠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引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2]。其次,教师传达重要信息的手段单一且存在沟通效率问题,微信平台上的信息真正为家长所接收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和教师沟通,因而对家校协同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辽宁省中小学家长群的会话记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访谈法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和家长进行采访并分析采访结果,研究目的是剖析辽宁省中小学家校沟通情况,挖掘存在的问题。
(一)对辽宁省中小学家长群的会话记录进行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指对传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文章采用这种方法研究辽宁省中小学家长群的会话记录,研究团队选取了分布于辽宁省内5所中小学的20个家长群,选择的标准是群组由教师建立且用于家校沟通,具有一定活跃度,研究样本为1年内教师与家长在这些群组中的聊天记录。
将一个微信群中教师与家长关于一件事的讨论作为一个研究单位,剔除相似的内容后,样本分为若干且体量不一的研究单位,然后对其中的话题分布、话语框架、态度情感、信息交互情况进行编码分析。
(二)访谈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和家长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文章采取访谈法和质性研究法,选取内容分析样本中涉及的10位教师与10位家长进行线上采访,并借助MAXQDA工具对访谈结果做质性分析,探求其在对话时的深层心理活动与话语选择方式,以定性的方法对定量研究进行补充,使结论更深刻立体。
三、中小学家校微信群组内教师自我角色认知的内容分析
(一)微信群组内教师自我角色形象认知文本内容分析
研究选取5名中小学教师2021年8月26日到2022年3月26日共30周微信记录,涵盖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寒假以及春季学期第一个月的微信群组教师角色信息内容。样本共计2175条信息时间分布如下页图所示,6周、11周、20周以及28周等时间节点消息发布出现不同程度的峰值,超出其他月份两倍以上,不同时间节点可以看出中小学家校微信群内教师话语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教育特性以及实事性。
如下表所示,对2175条信息倾向性进行分析,有42.59%的内容为教学消息,有26.62%的疫情防控方面消息,有16.69%的校内活動消息,有10.67%的假期安全方面消息,有2.21%的节日活动相关信息以及0.01%有特定学生针对性的信息,可见,中小学家长微信群内教师话语整体上呈现官方性、实时性、管控性等多方面的特征[4],尤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内容占比十分突出,这和家校群的主要功能、教师的角色认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也受到疫情等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相关主体教师群组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表达对中小学教育的正面影响与积极引导起到很大作用。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微信群内教师话语除自身角色作用外,很大程度受到疫情防控大背景的影响。
(二)微信群组内教师自我角色形象认知影响因素与原因分析
1.上级消息的通知者:后疫情社会大背景与上级单位的严要求
在后疫情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中小学的学生作为社会最关注的群体,对其行动轨迹以及日程分配的安排相对于其他群体更为严格。未成年人的低免疫力与高关注度使得官方层面与民间舆论对于校内疫情控制更加关心。我国独生子女较为普遍,家庭对学生个体投入较大,教师除了本身的教育职能之外,在自我认知中增加了“通知者”这一形象,成为上级防控要求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直接信息传输渠道。
2.家校共育的领导者: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与教学要求的高标准
尽管如今家校共育在疫情网课普及之下成为主流趋势,但是家长之间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家校观念都参差不齐,但在中小学阶段,家长对于学生教育成果的期待却具有高度统一性。因此作为量化考核评价的具象,教师成为一种统一的教育意志投射的结果,这样的投射心理不仅仅是家长赋予的,在教师自身的角色认知中也被不断强化。为了便于家校秩序的整体管理与教学进度的统一推进,教师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家校协同共育环境的领导者。
3.学生情况的反馈者:职业赋予监护职能与家长心理的高关注
随着微信群组的普及,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渠道被拓宽,同时,网媒所自带的图片、视频功能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学生的情况,与教师的语言性反馈共同辅助,产生提高教师群组话语权与职业信服力的作用。同时,在群组内对于个体学生与班级内部状况的积极性反馈能够调动个体与集体的积极情绪,促进家长配合度与满意度的提高。从职能义务方面而言,教师在校期间对学生具有监护义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监管职能的提供方,学生情况的反馈也是其向实际监护人提供监护质量证明的一种必要存在形式。
4.基本的职场从业者:人际交往社会属性与大众礼节的服从性
剥除教师职业的附加属性,教师归于本质仍然是一名职场的从业者,尽管与家长方存在对职业认知的不同,但教师的自我认知中依旧需要维持因职业而连接的人际交往,在微信群组的节日祝福互动,以教师先祝福,家长答谢再祝福的流程为主,而教师节则少有教师主动提及,以家长祝福、教师答谢的流程为主,体现教师群体在自我言行的支配上仍旧存在着对大众礼节的服从性。
5.职业生涯的自保者:网络舆情负面影响与举报行为的突发性
分析微信群组文字内容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风格具有官方性、礼节性、克制性的特征,感叹号标点多用于疫情防控通知类消息与对学生及班集体的表扬性话语,极力避免言语冲突的产生。家长群体良莠不齐的媒介素养水平致使家校共育环境下时常发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现象。通达的举报系统以及仲裁体系偏向于家长立场的常规操作,使得部分教师被举报后产生申诉无门的状况[4],因此成为自身职业生涯的自保者。
四、家校共育环境下对于教师群体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守好疫情防控一线职责,认真落实相关要求
应后疫情局势大要求,中小學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质,其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的工作重担就落在了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身上。面对疫情防控大环境,中小学各类相关政策规定的落实工作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职责。中小学教师在执行教育活动之前,需要深刻认识到自己也是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关政策要求的落实需要迅速到位,绝不拖延马虎。在特殊时期,线上微信群成了教师工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微信群组中树立一定的威信,并和家长学生明确该工作的重要性,确保家校高度配合,顺利完成各类疫情防控工作。
(二)协调群组教师家长双主体,适当引入学生参与
分析调研微信群组内容发现,家校协同中的教师为当之无愧的主要领导者,整个家长群体被动参加,长此以往不断演变成为教师主导、家长机械化参与的信息交流状况。整个新闻群组内也是教师维持秩序,发布消息,家长僵化式回复。这不得不让教师们反思:微信群组建的目的、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以及教师自我角色认知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协作共同努力,在一定情况下是需要教师主导发布信息的,但并不意味着家长角色就是一味地顺从。
(三)畅通家校协同沟通大循环,重视家长学生反馈
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是家校协同整个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每个主体各司其职才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最大效用[5]。微信新媒介群组需要有一个管理者,由于职业要求和数量特殊性,教师成了一个新媒介社交群组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但并不意味着就是至高无上的领导者,群组内每个个体都是教育大循环中的重要一部分。
教师能够反馈给家长学生的情况,同样家长也应该反馈给教师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等。除了家长自主反馈外,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家长反馈学生的状况,或者学生自己反馈,达成双方有效沟通才能够更好在微信群组中促进教育活动。
(四)兼顾教师职业谨慎与温情,融真情于家校共育
从教师在微信群组内语气语态方面的话语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节假日的时候进行礼节性祝福;发布官方消息时语气克制,语言表达十分谨慎。统计发现,2175条微信信息中感叹号出现高达6340次,可以见得教师十分注意自身语气语态表达,这样一方面能够树立自身威严,方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造成了一种冰冷的感觉,缺少一定的温情。教师在群组中保持谨慎的同时可以融入一定的温情。
五、结语
新媒介在家校协同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元广泛,教师作为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主体,需要清晰认识到自身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地位,认识到信息传播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更好地应用新媒介,使其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换芳,平晓敏.智慧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对教师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5(2):38-45.
[2] 张丽敏,叶平枝,李观丽.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基于网络媒体新闻的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0(3):16-30.
[3] 王书暐,门洪亮,刘炜.现代学徒制学生双重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0):24-29.
[4] 林用彬,梁建平,赵晋喜,等.体育教师社会角色结构认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91-99.
[5] 曾怀琳.认知视角下教师角色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87-188.
作者简介 姜迪,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介教育传播。李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介教育传播。王艺桥,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介教育传播。杨宇璐,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介教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