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不断发展着的,以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科、学生及教师来讲都是极有意义的。因此,小學美术教师要在不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包容的、创新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竭尽全力挖掘和运用好传统文化艺术,让传统文化艺术在渗透过程中培养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立足于小学美术教学角度,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进行研究,希望以下内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引言: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渗透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提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程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和推进有着极其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将其作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和场景呈现给学生。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文化渗透越发重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从理解到共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理解,清晰传统文化体系
因为传统文化育人价值鲜明,具有深刻的人文性、视觉性,所以不论是人美版,还是苏少版教材,都在内容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欣赏学习。这些内容的构成不是随意的,而是覆盖了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艺术文化,形成了清晰的结构体系。以美术教材为例。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中都有传统文化内容,覆盖了民间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等。而每节课的构成一般包括民艺坊、走进博物馆、生活中的艺术、访问艺术家、学生作品五个版块。对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内容体系的关联,实现点线面体的建构,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共鸣,领悟传统艺术形象
长久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师更重视艺术品表面的形式美,缺乏对创作者思维过程的深度探究。然而每一件艺术品都是时代审美的产物,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以 《泥塑》一课为例,教材中呈现了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陶盆、陶罐。这些几千年前的陶制品巧妙地运用了线条装饰,极具韵律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从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这个视角去欣赏,忽视学生对陶罐上的鱼纹、水纹等形象来源的理解。
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陶罐上的花纹主要是哪些形象,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会是这些形象等。学生在审美思辨中会发现,陶罐上的纹样以鸟、鱼、水等形象为主,这些形象其实是黄河流域逐水而居的人们对生活元素的提炼,他们通过一次次的提炼、概括,形成了独特的、富有节奏感的装饰纹样,让朴素的生活具备了美感,极富时代感。教师应注重挖掘艺术形象背后的生活因素,让学生在有深度的探究活动中,对传统文化不但有敬畏,还能从中获取创作方法,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和自信。
二、以关联融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需要从自然、环境、社会整体建构中认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民间艺术在当时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壤,以及合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因此,传统文化的教学同样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地方文化进行深度关联,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
1.突破内容约束,与学生生活关联
传统文化教学未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是文化本身具有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为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给予学生具有兴趣空间和能力空间的多元创作主题。在小学美术教材里有许多技法较难、形式高雅的内容,如雕刻艺术、园林建筑等。这些内容附带着较多的专业词汇,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笔者在执教 《北京的建筑》一课时,带领学生发现东、西方建筑中的柱状雕刻,分析比较华表和图腾柱的造型、色彩、内容和风格,从中发现柱状雕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学生创作时提供了 “西游乐园”“学校的图书馆” “城市的名片”三个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进行小组合作,用陶泥、超轻黏土、落水管和纸管等进行大型雕刻。这样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2.打破教材结构,与地方文化融通
在美术课堂中,教学内容既要与学生生活关联,也要植根地方文化。诚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可以生根的土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发展能力、地方文化、学校特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比如《北京的建筑》教师可以利用通州运河文化,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深度理解传统文化。只有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其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艺术与现代学习之间的失衡现象,植根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以创意表达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流的文化要有一流的表达。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充满学习探究的乐趣。
1.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意呈现
创新是需要空间和土壤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从教学方式上改变单向传递,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实现充分互动,让学生围绕大问题进行有价值的研讨。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师生授课制。在现在这个 “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种优质网络资源,运用技术强化体验性,运用直播强化直观性,运用平台强化互动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比如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四川博物院介绍三星堆的视频与山西博物院介绍温鼎的视频进行组合,让学生对原本高高供起的艺术品充满兴趣。教师再结合互动白板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在猜想、欣赏、归纳、总结中对传统文化形成新认识。
2.鼓励学生创新的创意表现
水下洛神舞成功的背后,是创作者在尊重经典的同时进行了创新表达,让经典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告别刻板高冷,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同样需要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美术教材里传统文化的创作材料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 “玉石文化” “皮影戏” “青铜艺术”这些艺术的学习创作不可能用原有材料进行表现,需要在风格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重新选择和手法的创新表现。
如在教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前,笔者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对刚刚出土的三星堆文化感兴趣。考虑到在传统文化里青铜艺术的经典形象较多,需要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文化的深厚,笔者将教学重点聚焦在三星堆的创新表现上,抓住三星堆青铜艺术夸张、奔放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组合创作。在创作的时候,学生改变以往单一绘画的形式,用超轻黏土、撕纸拼贴等多种方法进行了表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结论:文化作为一个 “文而化之”的过程,重在传播推广,它是动态的,也是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难点、堵点。教师需要以学生生命成长为导向,坚守价值目标,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改变固有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获得学生青睐,让古朴的文明真正在学生心中 “活”起来。
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知识教学中,就可以使学生欣赏丰富的美术作品,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帮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并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审美素养与综合素养提升的。
参考文献:
[1]方霞.注重文化渗透 提高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探究[J].黑河教育,2020(09):83-84.
[2]韩洪娜.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0(38):234.
[3]眭艺馨.小学美术“传统沥粉画”特色课程的建构现状与意义研究[J].新课程,2020(34):33.
[4]徐建平.傳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智力,2020(24):151-152.
[5]马多智.简述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27):151-15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