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雄军 肖俨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作为衔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与人文素养、实施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践行培养“完整的人”思想内核的重要支撑,应以全新教学实践促成新时代高中音乐教育的转型。本文遵循高中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核,立足于教学对象的成长发展规律与学习经验,试图提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培养学生“感”的学习品质的方法,以促进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音乐鉴赏;学习品质;“感”
“感”可理解为感觉、感受、感触、感悟等,解释为“有所感触、受到启发,其是指音乐鉴赏课堂上学生对于音乐的所感所想。音乐作品有其创作背景、情感内涵、情绪价值等,如若学生对于音乐的聆听仅停留在旋律起伏、节奏快慢、乐器音色、多声织体等一类音乐结构特征等一类浅显的音乐元素感知层面,则无法真正走入音乐的内在情感,高中音乐鉴赏课也无法成为陶冶学生性情的途径。“通过声音,听到了意味、意图和意向,听到了创意或败笔,听到了人格、风格及时代的印迹,更听到了听者自己心灵的回响,方才算是合格的听乐。本文提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对于学生“感”的学习品质的培养的路径,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出学生“感”的学习品质。
一、教学目标:拓深文化内涵理解
“文化理解”一词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被定义为“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音乐课程中的文化理解,即从“文化”的视角走入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与时代风格的认识,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画、电影、诗歌等多重形式,了解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于他国音乐文化的兴趣,传承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正能量思想、精神。在扩展音乐知识视野的同时,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意蕴的开放性、包容性、理解性。
高中音乐教材包含了丰富的插画,因此教师应做到以图造境,助力学生对于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在音乐鉴赏课程中,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跨时代内涵,音乐创作的年代与当代相差甚远,学生难以在听赏过程中感受到作品背后描绘的故事、抓住作品的内在情感。教学中应借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直观图画将音乐中所描述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营造乐音与图像匹配的鉴赏情境,促使学生更专注、细致地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找寻音乐的意义。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对于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多视野。其一,跨学科视角,时代发展要求音乐学科教学的跨界与融合。教学中不应过分依赖于音樂,加强文学、史学等在音乐中文化元素的挖掘,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突出音乐的文化性特征。其二,文化视角,音乐中的文化因素常被忽略,而音乐的创作与创作者对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理解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更应以文化视角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音乐,加强对于作品内容的还原,探寻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学形式:倡导智能实践取向
高中音乐鉴赏课堂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杜绝照本宣科的模式,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学生的体验在课堂中是最需重视的因素,若需要更真实、贴切的感受就不能忽略对于鉴赏环境的营造。情境创设在音乐鉴赏课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材中挑选合适的教学主题,紧扣现实生活,消除在新音乐作品鉴赏中的陌生感,在音乐中寻求更深刻的感受,更深层、更直观地理解作品,从而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正能量引导。如《黄河船工号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中播放黄河奔腾的影音资料,以作品场景引入进行第一次“感”,带领学生们统一步伐、协调动作,发出吆喝或呼号声,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在作品聆听过程中思考此类音乐的风格,最后由教师总结出其音调响亮、激昂粗旷、极具律动性与力量性的音乐特征。
在高中教育大环境下,音乐课堂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学业繁杂,对于音乐课分身乏术。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认为音乐学科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业等方面无益,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快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尽量杜绝枯燥乏味的内容,贴合现实生活,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得以在音乐中寻求自身熟悉的部分,引发学习兴趣。这时就应使用智慧教室,以其数据挖掘功能设置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兴趣所在,便于教师进行音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可使用智慧教室的情境创设功能,将音乐鉴赏作品以视觉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进行他国传统音乐教学时,学生们往往缺乏对于他国传统风俗人文的了解,因此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日出》这一音乐作品时,先以智慧教室的情境创设功能将印尼的人文风光呈现出来,再进行作品中“克隆宗”演唱形式、印尼传统乐器的分析与学习,既激发了学生们对于作品的兴趣、加强了课堂参与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
三、教学内容:凝练多元融合内容
高中音乐鉴赏课应履行“多元审美教育”,即“媒介方面的综合、人类学方面的综合、历史方面的综合、地理方面的综合、社会方面的综合。”教师在教学时应在多学科、多角度、多视野的多元融合寻求到音乐鉴赏课程之于高中生更大意义的内涵。
我国音乐资源丰富多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数不胜数的音乐作品,在民族、民间音乐中也有如号子、山歌、小调等多类体裁的作品。教师在音乐鉴赏内容的选择上可倾向于凸显本地特色的音乐作品,如在湖湘地区可选择《浏阳河》、《洗菜心》等湖南民歌,教师将鉴赏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不仅可以促进本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
处于新时代的高中音乐教育需随着时代走出新步伐,音乐教师最先作出的转变应是将音乐学科与多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寻找到其中可以搭建桥梁、交叉渗透的部分进行教学。如在学习《辽阔的草原》时可先以古诗《敕勒歌》导入,在文字中感受草原的沃野千里后再进行歌曲的鉴赏。音乐鉴赏课堂也可通过社会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如红色专题音乐的课程中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等,在真切体验的同时加强对音乐内容及情感的认知,促进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结语
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不仅是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导正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注重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也应突出鉴赏课堂是否实现了对于学生正确的情感塑造。对于学生“感”的培养则不单是为了上好音乐鉴赏课,而是以音乐为载体促进学生对于生活的发现与感受。如上,便将“感”之于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要性辨明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
[2]杨燕迪.何谓懂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德]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规划办课题——“闻乐修德·融乐育人”——《中小学乐团编配》课题思政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HNKCSZ-2020-0118之系列论文。
作者简介:夏雄军,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肖俨,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音乐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