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梅
【摘要】整本书阅读对阅读习惯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作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通过宏观整体检视,专题研究与聚焦阅读的任务驱动式的深度阅读,增强学生的兴趣,使阅读能力实现螺旋上升。
【关键词】初中整本书阅读;整体检视;专题研究;深度阅读;任务驱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之首,伴随着部編版新教材的实施走在教学的第一线,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名著全解、读故事概要,做大量的阅读练习来取代整本书阅读的做法屡见不鲜。把整本书阅读理解为课外阅读的做法已经无法在考卷上取得高分,更别说通过阅读提升语文素养了。
如何让学生持续热爱,全身心投入,体验深度学习的成功感,如何有效地推进整本书阅读,源于教师深度的教学设计。下面就笔者的实践引发一些思考,认为只有让整本书阅读进入课程、进入课堂、进入教学,它才能发挥真正意义,使学生产生长久的阅读动力,否则它与课外阅读并无二致。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区别,主要在于它必须借助精心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课外阅读是兴趣导向,整本书阅读则应该是一种让结构合理化、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活动。
本学期,在指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任务驱动,螺旋上升”的策略建构实操路径,在整体检视、专题研究、聚焦人物的整体推进中,助力学生阅读全书,强化代入感,消除隔膜,达到了往返回复、螺旋上升的效果。笔者抛弃了传统的一古脑儿让学生从头到尾通篇读一遍了事的做法,改为一读故事大概、二读兴趣点、三读主题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整体检视观全局
1.明确阅读目标、阅读时间,教师大体介绍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阅读。
2.过程监控反馈,主要反馈阅读成效与问题,激励学生继续前进。
“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或粗读的一门艺术。”检视阅读立足在整本书的“整”字上下功夫,从厘清整本书的框架入手,目的是大致了解整本书的结构与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不在乎细节。
如何梳理框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解,进行任务驱动。
任务一:用思维导图梳理整本书主人公的活动脉络与人物关系
整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小说还刻划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还有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这些人与祥子的关系或亲或疏,在他的人生轨迹产生或重或轻的影响。
学生通过这样梳理,对主人公的大致经历及其社会关系已有初步印象,为后面的精读研究埋下良好的伏笔。
任务二:用表格统整章节的大致内容
单单对主人公的主要经历进行梳理显然是不够的,所以笔者又设计了以下表格,引导学生根据章目进行梳理与整合,在阅读时进一步了解相关人物的突出表现及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厘清整本书的概貌。
任务三:写读后感让学生表达感受
初读完毕,学生完成了“第三视角”的客观认知,需要介入自我感受来代入到整本书阅读之中,也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完成“第一视角”的主观认知。学生结合阅读体会,对问题进行思考,课堂上各抒己见,在读后感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名著之间建立起更为鲜明的阅读感受。
第一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检视,为第二阶段主题研究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撑,也是整本书阅读能进一步推进的前提。
二、专题研究问细节
这一阶段,学生从大致阅读走向细节阅读。第一节选题课,主要让学生选题并分组;第二节中期问题反馈并指导,主要任务是小组反馈阶段研究成果,师生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三节专题研究成果展示,形式由学生小组自定。师生进行互评与自评,促进第三阶段的阅读走向深入。
课堂的要义在于明确阅读任务与方法,树立阅读信心与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沉浸式自主阅读才是关键,阅读素养的提升也就根植在学生孜孜渴求地与文学人物的对话中。笔者认为,在整本书检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细致研究,既可以把学生从第一阶段浮光掠影式的粗浅认知中导向更深入的阅读,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
任务一:确定研究专题与研究方法
首先,《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
老舍把祥子这样一个小人物写活了。祥子从农村到北京,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常见的职业——拉洋车。他健壮,老实,坚忍,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但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小说结尾,祥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定出两个研究专题,“祥子追梦之路”“漫话人力车夫”。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得出“老北京之风情世态”“双线并行巧构思”“京味儿语言的品析”等主题。
根据七年级下册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我们敲定以下的阅读方法:1.圈点与批注;2.制作阅读卡片;3.写读书笔记;4.小组定期交流心得。
任务二:以专题带动深层阅读
制卡读薄,批注读厚。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圈点与批注”“制作阅读卡片”的方法来辅助阅读的有效深入。要把长文读薄、读透,提炼与整合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组织策略是读者将所阅读的信息加以组合以有效保持信息的阅读策略,具体有列提纲、画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如,“祥子的追梦之路”专题小组,他们在阅读研究的过程中,拟定了以下的阅读提纲:1.祥子的出身;2.祥子的外貌;3.祥子的事业;4.祥子的爱情;5.祥子的思想转变。根据所列的提纲,在阅读过程,制作了五张读书卡片,每位组员分别撰写了两篇读书笔记。
任务三:整合资源专题展示
在这里,笔者给小组的任务是:整合材料,汇报研究成果。
这两个阶段、六项任务均立足在阅读,粗读与精读相间,跳跃式阅读与沉浸式阅读相结合,笔者敢于花时间,花精力带着学生真阅读,引领学生的认识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刻,从单薄慢慢走向厚重,对二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生活也有了新的思考。同时,在这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从一开始不习惯或者不懂得阅读技巧,到后来能熟练运用至少一种阅读方法辅助阅读。深度阅读关注了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与表达,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深层的作用。
三、聚焦人物探主题
此阶段明确新的阅读任务。老舍先生在评价《骆驼祥子》时说:“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的根据。我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劳苦社会。”那么,老舍先生所说的这个根源是什么,作品中又是如何呈现给读者的呢?主人公祥子的悲剧,是他个人的原因,抑或还有其它?所以,笔者给学生第三阶段的阅读任务是,聚焦小说中对各式各样人物的描写,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这里,笔者给学生引入了群文阅读的方法。
任务一:分清敌友
《骆驼祥子》涉及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刘四爷、孙侦探为首的恶势力,一派以曹先生小福子为代表的“好人”。這些人在祥子的身边做了什么事,在祥子走向悲剧的路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悲剧的造成与祥子自身的弱点有无关联?
任务二:研读经典
这里引入群文阅读,笔者引导学生找出同质性、关联性的章节,自前至后进行构建,从显性描写与零散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整合,寻找人物深层次的根源。如祥子:高妈劝他放高利贷,不听;虎妞让他委屈自己向刘四爷服软,不肯;孙侦探敲诈,不敢反抗等章节,经过对比阅读,可见祥子性格中的弱点,死板守旧,不会变通,典型的个人主义者,这无疑是导致他走向悲剧的原因之一。
任务三:古今对比
每一个读《骆驼祥子》的人,笔者想都会对祥子的命运扼腕轻叹,如此老实、健壮、勤劳,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一个大好青年就这样沦落为一具行尸走肉。基于前面的阅读感受,理解分析,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并以“2020年祥子在北京”为题进行短文写作。让学生畅想祥子2020年在北京的生活状态,短文的后面加一段评析,解释为何相同的人在不同时空有不同的结局。此举,引发学生联系实际看文学作品,品文学人物,提升品鉴欣赏能力。
至此,《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经历三个阶段,完成九大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体检视观全局,专题研究问细节,聚焦人物探主题,循序渐进,从整体走向局部,从浅层走向深入,由文学作品通向现实生活,并学习运用多种辅助性阅读技巧。最终实现阅读水平、阅读能力的螺旋上升,建立起整本书阅读的清晰概念,增强了“自我效能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名著阅读的畏惧心理。
责任编辑 罗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