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小说教学如何在“细”字上下功夫

2022-06-06 05:35黄海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于勒文体小说

黄海波

摘 要: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接触文学作品的初期,小说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随着教材中小说篇目的不断增加,对小说阅读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小说的独特性也开始不断显现出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特别编排了以“走进小说天地”命名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对小说有一定了解后,再对这种文学体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既然教材编写者对于小说教学如此重视,因此,初中小说教学值得一线老师研究。现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教学为例,谈谈初中小说教学如何在“细”字上下功夫。

关键词:初中小说 “细”字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28

在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小说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文体分类中,小说归属记叙文一类,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记叙文。与其他记叙文相比,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更为完整集中,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中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涵盖古今中外的佳作,它们不仅为初中学生打开了一扇扇异彩纷呈的文学之窗,也为他们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文质兼美的经典范例。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接触文学作品的初期,小说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其思想升华的过程。随着教材中小说篇目的不断增加,对小说阅读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小说的独特性也开始不断显现出来。部編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特别编排了以“走进小说天地”命名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对小说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对这种文学体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另外,这套部编版教材名著必读推荐的12部书目中,小说就占了7部,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对于小说教学给予了非常大的重视。既然教材编写者对于小说教学如此重视,初中小说教学便值得一线老师研究。现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教学为例,谈谈初中小说教学如何在“细”字上下功夫。

一、初中小说教学要在关注文体特征上见“细”

(一)要关注小说的虚拟性

对于小说这种文体而言,虚拟性是其最重要的特性。小说中呈现的人物与事件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它是作家用合情合理的逻辑推理方式虚构出来的。小说主要通过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却又可能的世界,来显示其与真实生活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小说的创作者并不担心这种虚构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因为只要有出现的可能性即可。即便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只要作品给读者以内心的震撼和理性的反思,那么作品的这种虚构就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了。

在小说阅读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把作家虚构出来的故事当作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分析和理解,不自觉地陷入小说阅读的误区,从而忽略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在准备进行小说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到小说虚构性这一基本特征,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曾观摩过一位老师执教的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文。教学环节进行得相当顺利,正按照老师的预设有条不紊地开展,当老师正要对课堂进行小结,进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分析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提出疑问:“老师,从课文内容来看,杜小康完成少年到坚强的‘小大人’的变化所用的时间很短,算起来最多才1个月,这现实吗?”质疑声一出,同学们哗然。个别同学也随声附和说:“的确,难道只要接受孤独一小段时间,一个懵懂少年就能立刻变成比大人还坚强的‘小大人’吗?这不大现实!”

面对突发的质疑,这位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节外生枝”的发问是有价值的,这是对小说类文本的根本特征——“虚构”进行深入探究的契机。因此,他当机立断,立即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就此问题组织教学。

这位老师当即抛出问题:“那么,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就此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在交流碰撞中,学生理解了杜小康仅凭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心智上的快速成熟,尽管不符合现实,但因为这是小说创作的需要,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而来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从而厘清了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区别。随后,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只用短短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心智上的快速成长与成熟,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简单一句适时的追问立即将课堂的氛围再次调动起来,同学们的注意力又被带向文本,他们开始重新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个别同学还列举相关的课外参考资料对观点进行补充论证。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发自觉、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由此可见,在初中小说教学上,教师如果能及时抓住小说阅读的根本,就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要关注小说的故事性

小说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故事性。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也认为,小说的基本面就是故事,没有故事就构不成小说了。小说的最高要素就是故事,但有了故事未必就是小说。在故事这个基本骨架上又能呈现出其他的意义是小说必备的价值。小说非常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完整性和生动性,为达到这一效果,小说创作者常常会在内容上强化冲突、误会、巧合等相关情节。小说创作者不仅要懂得编写故事,还要懂得巧妙地将生活中必然性的矛盾冲突隐藏在故事发展的偶然性之中,达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以此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并实现扣人心弦、引人注目的目的,彰显故事自身的艺术魅力。

而在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时,就必须紧紧围绕小说的线索进行,因为所有的小说都是按照一定的线索铺展开来的,只要抓住了小说的线索,它们的情节也就自然明了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它以“叔叔于勒”为线索,通过“盼见于勒、夸赞于勒、偶遇于勒、躲避于勒”等情节的铺展,不加掩饰地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再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它以“我”在故乡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围绕“回故乡、梦故乡、在故乡、别故乡”等“我”的一系列活动,具体描绘了中国近代农村破产后社会各阶层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图景。在教授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用泛读的方式,对小说中每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再进行梳理,从而找到线索。

另外,在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时,不能忽视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设置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到,有些小说还设置了序幕和尾声,如果忽略了这点,我们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也许就会出现偏差。这里,还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章开篇中“我”和若瑟夫的谈话就属于这篇小说的序幕,而我们全家改乘其他船回去就是小说的尾声。当然,有些小说的高潮就是它的结局,比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文就属这类。所以,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且掌握这些内容,教师不仅要从大处着手,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辨析文本的细节。教师也可先安排学生在小组内对文本进行讨论,然后相互交流,教师再进行点拨总结。切不可一直用固定模式去“套”,这样课堂教学就显得僵化刻板了。

(三)要关注小说的兼容性

古代小说享有“文本众体”之美誉,就是说小说具有相当大的文体兼容性,诗词歌曲赋文甚至奏疏、信札、祭文、判词等各类应用文体都可在小说这种文体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小说十分注重从不同文体中吸收有用的艺术养料,并将它们巧妙地运用到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渲染、主题表现等环节中。在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大环境下,不断出现的散文化、诗歌化、影视化、报告化的小说正是小说文体兼容性的表现。当然,小说的文体兼容性在不同层次上也有不同的表现,不同文体与小说本体的契合度也不全然相同,其中有对某一种文体特点的参考与借鉴,也有对某一种文体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时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同时具备更丰富更敏锐的文体意识与知识。

二、初中小说教学要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上见“细”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入手,即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准确地了解并精确分析學生在学习这节课前的学力层级。不同学生的学力层级不同,获取的知识层次和效果也不同,而正是这个学力层级的差异构成了教师教学预设的需要。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就可以把学生按照学力层级分为不同的三级:第一层级学生为语文素养较高,基础知识扎实,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第二层级的学生是基本具备了小说阅读能力,但在明确把握小说重点、难点上还有一定的困难;第三层级为无法自主进行小说阅读能力的学生。

根据如上分级,可以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确定为三个目标:第一目标是将课文通读三遍,圈画出“我”的父母称呼于勒的词语,同时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梳理这些称呼,仔细判断这些称呼背后所蕴含的感情;第二目标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小说中设置的悬念对文章主题的表达起到怎样的效果,在解读三个“看”与“被看”的作用后,从态度形成的原因到效果对文章作出一个准确、恰当的评价;第三目标则是讨论金钱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金钱在价值观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兼顾到了三个层级学生的需要,也是学习这篇小说的有效途径。

三、初中小说教学要在引导走出文本上见“细”

作家木心说过这样一句话:袋是假的,装在袋里的东西是真的。所以,教师在一篇小说教学的最后,绝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还需要继续点拨,启发,让学生能学会走出文本,从课内走向课外,用自身的生活感悟去解读文本,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解构教材,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从而真正受到启迪,领略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

如在运用分析题目的方法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一开始就发问:为什么题目不是“于勒”而是“我的叔叔于勒”?显然,因为学生还没有深入了解文章,当然就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这样的提问就是无效的。而当教学到最后时,再顺势提问:《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成《于勒》或者《于勒叔叔》,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辨析文题就会明白,文中作者用第一人称“我”,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我”并未像父母那样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欲望,“我”对待人的感情是坦诚真挚、淳朴自然的。小说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和他的心灵在观察感受着成人的世界。而学生也是未成年人,孩子是纯洁的,所以不能被污染。从文本走出来,我们要告诉学生的是: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要把对人的真诚朴素的爱,保留到自己成年时,不要被现实的利益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美好的心灵。

因此,小说的教学中,在讲课的最后一定要在引导走出文本上多一些“细”字,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关注课堂也要关注课外,从而实现真正培养学生理解小说能力的终极目标。

四、初中小说教学要在强化教考结合上见“细”

初中小说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解题。因此,教师不管怎样在课前作精心的准备,都必须与考试相结合,与中考考点相联系,要在强化教考结合上见“细”。

(一)明确小说中考的考点(命题方向),在规划中渗透考点训练

1.明确小说的考点

中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把握故事情节,二是分析人物形象,三是关注环境描写,四是概括内容主题,五是品味语言特色,六是分析写作技巧。

2.明确小说考题的主要命题方向

这方面主要关注五种题型:一是“梳理情节”型,二是“分析人物”型,三是“阐明主题”型,四是“浅谈构思”型,五是“例讲方法”型。

(二)重视教材中的名著节选与整本名著阅读的结合

完整的原著小说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对学生理解小说本身有很大帮助。教材中选编的八部小说都是享誉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将教材中的名著节选与整本课外名著阅读相结合,在“语言与精神的共生”方面可以使学生获益良多。

当然,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制定适合的读书计划,助力学生在小说阅读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制定的这些读书计划必须是在教师有目的指导下涵盖教材所选编的名著。计划不但要做得详细,还要具体落实在每一天中。制定阅读计划的目的是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将个人的阅读能力和集体阅读能力相结合,以集体的阅读促进个人阅读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效果。

总之,初中小说教学只有在“细”字上下功夫,才能让学生既懂得感知、领悟作品内容,还懂得辨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各种手法及其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和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胡修喜《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2017年。

[2] 木心《温莎墓园日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常规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初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理路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JJKZX21-689)

猜你喜欢
于勒文体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