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浸润“烟火气”

2022-05-30 05:59金斌斌
教育界·A 2022年18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生活经验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要】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是最鲜活的教材。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素养在“烟火气”中能够得到提升。回归学生生活,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浸润“烟火气”,是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追寻的方向。教师要借助生活事件,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广接地气;要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顺应“童气”;要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富有生气。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生活体验

作者简介:金斌斌(1978—),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回归学生生活,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德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变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重构回归学生生活的课程。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活德育论为基础,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蓝本,散发出浓浓的“烟火”气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力的引导。

人间“烟火气”,最抚学生心。“烟火气”,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德育课程的温暖之处,在于它的“烟火气”。鉴于此,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走进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想方设法为学生架设连接多彩生活的桥梁,让教学浸润“烟火气”,回归教学本真。

一、借助生活事件,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广接地气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者基于回归学生生活的设计思路,以广接地气的生活事件作为基本素材。教材中的生活事件,都是贴近学生生活、饱含道德意蕴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生活事件“贴地而行”。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案例中的学生在生活中的事件来唤醒班上的学生,让班上的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回应”教材案例中的学生。这样,班上的学生与教材案例中的学生能够进行“对话”,进而让班上的学生体会到充满“烟火气”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

(一)展开来——呈现生活场景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向学生呈现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领略生活,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与他人分享,进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起对生活的热情。例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编者在介绍“健康过冬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冬天,了解冬天健康生活方式,选取了一系列关于冬天生活的事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呈现学生在冬天里运动玩耍、穿衣保暖、预防感冒等具体直观的生活场景,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在学生了解了教材案例中同龄小伙伴过冬的方式之后,教师应抓住契机,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与其他同学相互分享自己关于冬天的一些难忘经历或有趣场景,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冬天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对冬天的热爱之情。

(二)动起来——设计教学活动

生活事件,不仅可以静态地呈现,还可以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生活事件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例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在“课间十分钟”一课中介绍了有关学校课间生活时间安排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合理、有序地安排课间十分钟。但仅仅通过教材中静态的图片和文字,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他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行动。为此,教师在教學时可以开展课间十分钟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好课间休息时间,如做好课前准备、参与娱乐活动适当放松身心等等,从而使课间十分钟变得有意义。

(三)读进去——进行美文欣赏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尚未能全面地认识身边的事物,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发现并感受到生活事件中的真善美。道德与法治教材“美文欣赏”栏目中的文章大多与生活有关;这些文章一般侧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旨在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文欣赏”栏目中的资源,引导学生阅读美文,与文中的人物共情,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材“同学相伴”一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玩教材中提到的游戏,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学生通过“蒙眼画脸谱”的游戏,可以体会到有同学相伴的生活处处充满快乐;通过“海岛逃生”的游戏,可以明白自己要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任何一个小伙伴“落水”。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美文《温情的大雁》,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从这个关于大雁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中,能够认识到要关爱自己的同伴,与他们友好相处。

二、唤醒生活经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顺应“童气”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经验来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者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站在学生的视角,充分发挥了生活经验对学生的作用和对德育课程教学的价值。教师要顺应“童气”,尊重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一)从“一个”到“一串”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他们愿意尝试,乐于探索,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将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一个经验变成一串经验,进而使过去的经验与当下的经验、未来的经验连成串,有效实现学生道德成长[1]。例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父母多爱我”一课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生活事件:为了让“我”减体重,爸爸每天和“我”一起步行到学校,“我”好累呀。这是案例中的学生在与父亲相处时形成的一个经验。学生们通过这个体现了案例中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经验,联想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父母的一串串经验,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幅饱含亲情的画面,如妈妈每天起早贪黑、操持家务,在遇到困难时爸爸给予自己鼓励,爸爸妈妈悉心照顾生病的自己……进而体会到了父母为照顾自己而付出的辛劳,自己要学会感恩。

(二)从“他人”到“自我”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活事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是编者精心挑选过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事件属于他人的经验。为此,教师应利用这些经验,激活学生自己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中的生活事件的所思、所感,能够唤醒自己已有的经验,并且会觉得“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疑问、想法”。例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我学习,我快乐”一课中讲述了王栋学骑车的故事。教师需要借助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会直面困难,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从王栋克服困难、学会骑车的故事中,同学们有什么启发?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战胜困难的经历吗?”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了解他人的经验过渡到唤醒自我的经验,从王栋的经历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三)从“表达”到“重构”

经验的交流与分享离不开表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与激活之后,需要他们将这些经验表达出来,这样,已有的生活经验才得以生长,变得更有意义。表达既是对经验进行加工的过程,也是重构经验的过程。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材“我是独特的”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表达的欲望被激发之后,他们对自我原有的认知会在表达的过程中重构,进而变得更具体、更清晰、更完整。同时,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三、丰富生活体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富有生气

生活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生活的过程。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充满了好奇,愿意去体验,愿意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的生活体验,从而实现道德成长[2]。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富有生气,并且为学生打造有序、有内涵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体展示“我能行”

开展体验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能够深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素养。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我能行”一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欣赏并创作变奏曲的体验活动。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一首变奏曲,在听完乐曲之后,与学生一起创作一首关于雨点的变奏曲。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具体而言,当教师说“小雨”时,学生需要动动手指;当教师说“大雨”时,需要拍手;当教师说“暴雨”时,需要跺脚。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从刚开始“没听过变奏曲”“不敢尝试创作”到后来“敢于展示自己”“创作出一首雨点变奏曲”的过程,增强了自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之前与本课主题有关的经历,并鼓励学生分享关于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的生活经验。

(二)集体活动“我在场”

德育课程的学习应该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栏目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体验的机会。其中提到的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和集体活动。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大多比较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他们中间有的因为比较害羞而不敢交往,有的因为怕生而不愿交往,有的则不知道该如何交往。為了让这些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尽快融入班集体,编者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设计了“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体验活动,为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友谊的桥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其他同学近距离接触,如拉手、拥抱、互赠礼物或做自我介绍等。在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友谊的“花香”弥漫了整个教室,友谊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中悄然发芽。

(三)社会体验“我参与”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是提升学生体验、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有效整合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自我、他人及社会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例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体验送快递的工作,尝试在限定的时间内精准投递包裹。为了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听一听汽车的喇叭声与小鸟的鸣叫声有什么不同,闻一闻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的气味与公园里有什么不同,量一量自己家的小区里的停车位占用了多大面积,等等。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体验活动的内容从学生“听他人说体验”向“亲自参与社会实践”转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需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体会;同时,需要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再认识、再反思、再建构,从而对社会中的人和事有更全面的了解,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结语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优质的教育来源于美好的生活。教师要想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广接地气,需要借助生活事件,呈现生活场景,设计教学活动,进行美文欣赏;要想让道德与法治教学顺应“童气”,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一个”转变成“一串”、从“他人”到“自我”,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表达和重构;要想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富有生气,需要采用个体展示“我能行”、集体活动“我在场”、社会体验“我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每一位躬耕教学一线的教师,都要努力留住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烟火气”,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从而打造德育教育的“桃花源”。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章乐,唐燕. “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杨梅.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生活经验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