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摘 要 高效的思品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力求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让儿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当我们审视身边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一些源于教师本身的理念和行为的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本文阐述了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有效教学 生活体验 灵魂 润滑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33-02
义务教育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许多教师投入了很高的热情,课堂面貌和教学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改变了过去品德课的内容教条化、教学方式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弊端。高效的思品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力求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让儿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当我们审视身边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一些源于教师本身的理念和行为的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一堂课的灵魂
1.注重体验,升华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实行由知到行的“内驱力”和“催化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
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生活能力。品德教学从最终目标上说,是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的活动,以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改进、提高、发展自己的生活。如《我长大了》一课,我设计了两项实践活动,意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料理自己事情的好处,锻炼生活技能。第一项活动是比赛,比赛项目有:叠被、穿衣、洗手绢等。比赛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他们很快就从比赛中获得了快乐,感知到了料理自己生活的重要性,进一步锻炼了生活的技巧,提高了自理能力。第二项活动将教学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表格,让学生通过实践、检查、反省、记录料理自己生活的实况,进行自我表现、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一周后班内评选“爱劳动小明星”,帮助学生总结和提升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生活实践的乐趣,逐渐养成好习惯。在活动中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参与活动,发展了能力,锻炼了意志,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巧妙的活动设计是一堂课的关键
学生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1.活动的设计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所在,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我们在引出和开展一个活动时,要做到活动清晰,目标明确。究竟从中要激发学生哪种情感,生成或改变哪些态度,培养什么行为习惯,使学生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关注哪些过程,学会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正确运筹、恰当把握。如果活动的过程中偏离了活动目的,活动就会进入误区。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交流而交流,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要讲究活动的价值取向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个主题的价值内涵充分地凸现出来。如进行《我在长大》一课时,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学生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我在长大》之前,我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去调查、去寻找证明自己长大的足迹和纪念物。课堂上交流的时候,我开展了“小小举证会”活动,学生们有的通过照片的方式证明自己长大了,有的通过展示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证明自己长大了,有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证明自己长大了,有的拿来了出生证,用刚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和现在的身高、体重相比较证明自己长大了。学生的交流积极而踊跃,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活动的设计要有趣味性。美国教育家帕克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知道,学生从小就是在玩耍、游戏、实践中学习的。”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空,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3.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有的课也设计了许多活动,但是课上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活动的叠加,活动与活动之间缺少联系,活动显得杂乱,活动的效果差。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活动要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层次感强。这样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体验中,情感得以升华。
三、教师精彩的评价是一堂课的润滑剂
有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现在课堂上教师大多能给予学生及时评价,但有的教师存在评价用语太笼统,不论学生如何回答教师总是说“你真棒”“回答得真好”,这样学生并不清楚他到底哪做得好、回答得好,时间一长,这样的评价就会失去激励作用。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师并没有认真听,没有用心去关注学生。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确切地、具体地评价,避免千人一面。教师应运用好教学评价手段,认真倾听学生的话语,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和学生进行心灵间真诚的对话,使他们能在评价中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发现不足,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这是提高教学高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重视指导学生活动,把活动做细做透,真实地体验生活,有效地评价学生,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凸显教学有效,努力构建一个全体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有收获的高效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