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刚
摘 要: 初中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个薄弱环节。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呢?作者的经验是:一是作文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二是厚积薄发,注重材料积累。三是写作源泉来源于生活体验。四是写法指导是写好作文的必要环节。一要巧设作文题目,二要提供写作范文,三要抓住文体特点,四要激发写作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课文渗透 材料积累 生活体验 写法指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示个人魅力和引领个性发展的主渠道。作文的重要性虽已达成共识,但在学生的日记中,常常会看到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许多学生都不知如何下笔。本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还迟迟交不上来。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艰难的事。因此,教给学生好的写作方法,对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十分必要和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探索和尝试。
一、作文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语言、修辞、表现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领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看一看;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回答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引导学生敢疑,善思,能说,会悟,勤积累,勤动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背影》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提问: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却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那么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关于自己父母的故事呢?讲课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所以能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好,这么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父亲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心存感激,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爱,又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经过我的引导,学生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关心、呵护自己的小事例。借此,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给父母写寄言,然后让父母看,让父母也了解孩子的心声。那一次的作文特别出色,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真实感人的效果。
二、厚积薄发,注重材料积累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材料的积累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的部分进行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并且,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拿出四到六分钟,针对一个问题让第一排学生每人说一句话,第二排每人说两句话,以此类推,最后一排每人可说一段话。这样训练就大大调动了同学们说话的积极性。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到讲台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学生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写,多数学生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我班一个女生读着自己写的《我的妈妈》,读着读着竟泪流满面。我还让学生组成评委会,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从书写、内容到结构等多方面评价,这样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后来,我每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一批相关书籍放在教室里,办起“图书角”,每天晚自习最后一节定为读书时间。学生既可以自由诵读,又可记下优美的句段,还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识记。我要求每位学生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内容可多可少,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对学生写的作文,我以鼓励、肯定为主;对学生写作的情感、态度、创意的表达更是大大的鼓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素材,使学生的作文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锻炼学生规规矩矩地写字,正确流畅地朗读,清楚连贯地说话,清楚顺畅地作文。可以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写好作文。
三、写作源泉来源生活体验
“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学生的实际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储存各种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于是,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看似平淡却富含深刻的道理的。所以只要注意观察生活,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如宋代的词人苏轼面对明月就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而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也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仔细观察,耐人寻味并给人以启迪。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实,我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欣赏雪,站在花间、月下、河边、山前仔细观察思考。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走进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社会。例如,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学习植物生长规律,并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其中的乐趣;带领学生游览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指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作文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多数学生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四、写法指导是写好作文必要环节
一是巧设作文题目。虽然学生活动范围窄,生活经验不足,但在他们心中,有他所爱,有他所感,可写的内容仍然很多。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所设题目要使学生感到“有用”、“有味”和“有望”,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那么,他们就会乐于写作,勤于写作,作出好文。如半命题目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一般都会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富有青少年的生活气息。如自由作文,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巧设作文题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是提供写作范文。初中生写作能力不够强,模仿和借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初中生写作的范文,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借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我曾经布置学生写《记一次拔河比赛》,许多文章叙事清晰,但那种热闹、紧张的气氛往往轻描淡写、一语带过,淡化了主题思想。讲评作文时,我以《最后一课》作为范文。这篇课文在开头以战争的笔触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做了巧妙铺垫。接着写小弗朗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的气氛。这样作品有了必要的铺垫和渲染,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我又写了一篇《记一次乒乓球比赛》读给学生听,要求学生以两文为例,注意场面、气氛描写,重新写后,交上来的作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可见,选好范文供学生模仿和借鉴,学生容易写出好文章。学生有了成功感,大大增强了写作兴趣。
三是抓住文体特点。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弄不清楚,以致要求写记叙文却写成议论文,互相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时,先向学生介绍清楚各类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楚了解,才不至于写出不伦不类的文章。就以记叙文为例,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又是怎样,等等,然后联系所学课文进行比较和模仿。
四是激发写作兴趣。我首先注重初中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如带着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初一时,对未来充满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彩。这时的作文教学,我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我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皱纹”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我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笔下闪现了与众不同的色彩,打造了全新的亮点。再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我就多进行议论文训练,题目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题目灵活,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满足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从事语文作文教学者应该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善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才能较快地强化写作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