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的实践分析

2022-05-30 10:48向彬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复习课情境教学法初中物理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物理概念,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情感升华中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以“浮力”复习课为例,详细阐述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复习课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物理;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045-03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在复习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和应用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但是目前的复习课往往表现为单向传递知识和解题策略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容易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消解掉,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出现懒散、应付了事的不良习惯,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双减”政策强调优化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進作为落实减负的突破口,确保学生达成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1]。为了改变现状,真正践行减负增效,必须让学生沉浸式地参与到知识复习、框架建构、体系贯通的过程中。因此,笔者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全面融入物理复习课设计过程中。情境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来设计问题,从而达成目标的一种载体。情境分为生活实际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两类。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质量的关键,是保证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2]。本文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复习课为例,以生活实践情境为载体创新教学设计。

1   情境导入,动态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展示一杯饱和浓盐水,放入生鸡蛋,鸡蛋漂浮。本堂课师生共同围绕着鸡蛋来复习浮力的相关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鸡蛋逐渐沉下去?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向烧杯中加水,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减小液体密度,鸡蛋所受浮力也随之减小,鸡蛋逐渐下沉。

教师分三个阶段向烧杯中加水,如图1。

第一阶段:开始加水,直到鸡蛋仅有一点点露出液面;

第二阶段:直到鸡蛋恰好在盐水中悬浮;

第三阶段:直到鸡蛋在盐水中沉底。

教师在每一次加水后均提问:鸡蛋受到的浮力是否变小?

学生回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鸡蛋所受浮力均等于重力,浮力不变;在第三阶段,鸡蛋从悬浮到沉底,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液体密度减小,浮力随之减小。

【案例分析】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要让学生从提高解答试题的能力转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转向提高做事的能力,所以复习教学要改变以往去问题化、去情境化的模式,实现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的教学[3]。通过实验创设情境,研究贴近生活的对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浮力的方法有平衡法、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4]。针对浮力的问题,仅运用单一方法往往无法解决,此时具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当提出如何让鸡蛋下沉的问题时,学生容易片面地考虑到阿基米德原理,回答减小液体密度,鸡蛋所受浮力随之减小。教师无须立即纠正学生,要让学生带着这一想法进入实验。常见的鸡蛋浮沉实验都是将鸡蛋置于清水中,加盐后搅拌。但在这样的过程中,鸡蛋会随着搅拌上下运动,不利于学生观察鸡蛋浮沉的动态变化。所以笔者将鸡蛋置于饱和浓盐水中,缓慢向盐水中加入清水,无须搅拌,鸡蛋的浮沉状态会缓慢地发生变化,整个过程清晰明了。此外,笔者细化了实验过程,分阶段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鸡蛋的浮沉状态,思考问题,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反思错因,进而深化对浮力的理解。整个过程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进行认识、反思、再认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浮力问题中常见的一类题型就是相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分别处于漂浮、悬浮和沉底的状态,比较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这里通过实验将枯燥的练习题转变成一个清晰明了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进入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2   情境推进,定性应用

【教学环节】

教师展示三枚鸡蛋,分别涂上黑色、白色、紫色颜料以作区分。其中白色鸡蛋(变质鸡蛋)与黑色鸡蛋的体积近似相等,白色鸡蛋与紫色鸡蛋的质量近似相等。将三枚鸡蛋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2),白色鸡蛋(右上)漂浮,黑色鸡蛋(右下)和紫色鸡蛋(左下)均沉底。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三枚鸡蛋的浮沉状态,试将三枚鸡蛋分为两组比较它们浮力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将分析过程写在学案上,学案内容设计如表1。

教师展示学生代表的学案,讲解评价。

【案例分析】

在浮力的定性比较这一类题型中,除了在前一个环节研究的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浮力的大小关系,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关系;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关系。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将后两种情况合二为一,提升难度。

通过板书重要条件m白=m紫和V黑=V白,引导学生将三枚鸡蛋分为两组分别比较浮力大小。通过一些细节诱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生成。但是需要把握好度,不可使诱导因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整个思考、学习的过程仍然需要由学生自主进行,即教师点到为止。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黑板上板书的几个关键字、教师说的几句关键话、讲台上摆放的几种关键仪器,都能触发学生思维,恰到好处的点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3   情境拓展,探究提升

【教学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能否利用浮力的知识测量鸡蛋的密度?

教师给各小组分发测量仪器:量程为0~1.5 N、分度值为0.05 N的弹簧测力计,鸡蛋和用来套住鸡蛋的绳圈。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引导学生使用称重法测量鸡蛋密度。

学生分享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重力以计算质量,鸡蛋完全浸没水中,测浮力以计算体积。

教师总结:测量鸡蛋受到的重力G和鸡蛋完全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开展分组实验,测量实验数据并在学案上演算出鸡蛋的密度。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演算。投屏展示学生代表的演算过程,评价计算结果和演算过程。

教师展示一瓶神秘液体(酒精)。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否在刚才的基础上,快速高效地测量出神秘液体的密度?

学生回答:将鸡蛋浸没在神秘液体中,测量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学生继续实验,测量数据,在学案上计算神秘液体的密度。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浮力与重力的比例关系式和同一物体在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的比例关系式,如表2。

教师先找学生说出计算结果,让学生根据密度猜想神秘液体的种类,然后找学生闻气味判定神秘液体是酒精。

【案例分析】

前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定性问题,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进入定量计算,提出测量鸡蛋的密度问题。这部分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复习了称重法,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能力,更让学生体验到“遇到问题—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探究过程。

测出鸡蛋密度后,借助神秘液体来升华思维。对于学生而言,测量鸡蛋的密度后再反过来测量神秘液体的密度就显得十分容易,把原过程反着再算一遍即可。教师要在学生演算的过程中适时加入各小组的讨论之中,提醒学生思考其中的比例关系。而教师只做提醒,比例式的推导过程则交由小组成员讨论得出。

这一环节中两次测量物体密度并不是在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通过两次计算发现比例关系,如物体浸沒在液体中时,;又如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时,。不论学生发现了哪一个比例关系,都是学生在本堂课上完成的思维升华。

4   课后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真实实验情境,随着条件的改变,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总结解决浮力问题的多种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从观察分析到动手操作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学习兴趣浓厚,复习效果良好。但整堂复习课仍有不足之处,如整堂课的核心问题几乎全由教师提出。只有对话这种双向式交流,才能让双方产生交流的欲望,才能生成新的思维[5]。在学生观察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展开探究,还原真实的探究过程。

综上所述,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并对情境进行加工、丰富,进而形成一条线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云.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感[J].中学物理,2011(18).

[2]武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24).

[3]梅建芬.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策略[J].物理教师,2020(6).

[4]胡玉莲.注重深度学习 培养科学思维——以“浮力”复习课为例[J].中学物理,2021(16).

[5]房超平.激活学习内驱力的学习方式变革[J].当代教师教育,2018(2).

【作者简介】

向彬(1990~),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复习课情境教学法初中物理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探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