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钟琴
【摘要】本文基于广西6所高职院校调研数据,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师资不足、培育合力不足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应采取课程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措施,以铸牢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高职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23-0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加强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肩负着回乡建设、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任,也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广西6所高职院校调查数据,研究广西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广西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调查
(一)调研方法和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从广西6所高职院校(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答卷,参与调查的人数为2 912人,涉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园林工程技术、临床医学、药学、道路桥梁工程、酒店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广告制作与设计等30多个专业,数据真实有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访谈对象为这6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大学生、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党群部门工作人员。
(二)问卷调查情况
1.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情况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64.21%的学生表示学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52.6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民族教育效果非常好,28.2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民族教育效果比较好。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问题上,选项排名第一的是课堂教学(37.09%),排名第二为广播、电视及网络(29.74%),排名第三为校园活动(17.51%),(见下页表1)在“谁在您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最大作用”的问题上,57.52%的学生选择学校教师,他们表示经常听到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内容。
2.广西各民族高职学生交流融合情况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65.38%的学生表示自己有3个以上其他民族的朋友,29.91%的学生表示自己有1—2个其他民族的朋友,只有4.7%的学生一个其他民族的朋友也没有,(见表2)83.39%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非常愿意过中国传统节日,75.98%的汉族学生表示非常愿意过少数民族的节日。
3.广西高职学生“五个认同”学习情况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54.05%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是比较了解“五个认同”的内容(见表3),83.97%的学生表示知道什么是中华文化,83.55%的学生表示非常认同中华文化,80.62%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宣传推广中华文化。
(三)广西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分析总结广西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校教育打下了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础
广西各高职院校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对师生访谈可知,在思政课中涉及政治制度的章节里,教师均会结合区情介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部分教师还会延伸介绍广西民族政策、民族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情况。此外,学校通过校园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教育等实践活动,为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2.红色文化获得一定程度的弘扬
近年来,广西各高职院校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通过第一课堂、专题讲座、校园活动、青马工程、实地参观、巡展、线上知识竞赛、戏曲展演等教育形式,弘扬红色文化。通过访谈得知,多所高职院校把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开展《红色传奇》读书会、广西革命文物展、请老兵讲战斗故事、参观烈士故居、为烈属义诊等活动,展示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帮助高职学生进一步了解广西历史,增进文化认同。
3.广西各民族高职学生交流交往融合度高
参与调查的6所高职院校,宿舍安排均为“民汉合宿”,调查数据也显示超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有3个以上的其他民族朋友,说明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他们有机会进行族际间的交往。另外,自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法定假日以来,各高职院校每年都围绕“三月三”主题,在校园内开展唱山歌、展示民俗特色食品、体验民族运动、制作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产品等系列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增加了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促进各民族高職学生融洽相处、手足相亲。
二、广西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参与本次调查的广西6所高职院校,学制均为3年,平均实习时间为9个月,大三基本安排实习实践。随着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办学格局形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细分出多门思政课程,导致思政课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弱化;另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民族学类课程,使得学生对本地区的民族发展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与历史演变缺乏系统的认知。例如,在广西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关于“五个认同”相关内容的了解,34.89%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6.73%的学生表示很不了解,4.33%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在“你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中,74.04%的学生表示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21.94%的学生表示只听说过“中华民族共同体”,具体不清楚是什么,4.0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见表4)通过对师生的访谈,也得知虽然较多学生能大致说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但所述多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内容,对内涵理解的程度和学习的深度明显不够。思政课中虽然会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但是课时少,相关教学浅尝辄止。这些原因导致高职学生对“五个认同”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文字或者字意的表面。
(二)未能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合力
高校统战部门作为民族工作的统筹管理部门,应该起到牵头、协调的作用,开展好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本次调研受访的高职院校基本未独立设置统战部,统战工作多由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或人事部门承担,负责统战工作的人员同时兼任其他工作,侧重的工作对象是教职工,主要是完成上级安排的填报任务、常规培训、召开座谈会等工作,民族团结教育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宣传较少。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人员局限在思政教师、辅导员或党团干部,未能统筹、协调好学校党外人士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高职院校也未能较好整合拓展社会资源参与思政教育,未能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育实践方法。由此而言,高职院校各方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三)缺少专业教育师资
由于高职院校基本未开设专门的民族教育课程,因此没有专职的教师进行民族教育相关内容的授课。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诸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民族教育工作,是由思政课教师、党务干部、团委教师或辅导员承担,这几类教师专业背景各异,对民族理论知识掌握有限、系统性不足,且学校或上级部门在进行民族教育师资培训时,少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专题内容,这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时力不从心。
(四)缺少网络教育产品供给
针对“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29.74%的学生选择“广播、电视及网络”,这个比重相对较低。在“你认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的调查中,46.83%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学习和了解(见下页表5),可见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此外,一些敌对势力妄图破坏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美好局势,采用隐蔽的、多样化的手段在网络上散布民族分裂、历史虚无主义等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通过调研走访,调研组发现有关民族团结政策、团结教育的网络产品供给较少,网络课程方面仅有广西民族大学等民族类本科院校推出了民族理论或民族政策类课程,高职院校未见有相关网络课程建设,其他的网络平台也基本没有相关的内容建设。以上调查说明网络是高职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上缺乏相关的教育产品供给,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广西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策
(一)深化课程育人
1.巩固思政课堂主阵地
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对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你认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的调查中,73.66%的学生选择“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相关课程学习”选项(见下页表5),可见,进行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仍需要以课堂为主。高职院校可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以思政课堂为主体,结合广西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时俱进丰富思政教学素材,如充分介绍与展示广西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十三五”期间广西取得的成就等现实情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又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进行民族团结专题课程设计,通过讲述广西民族团结模范家庭的故事、广西脱贫攻坚的故事,表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2.挖掘专业课程的民族教育元素
“課程思政”是“大思政”格局下以及“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也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能够促进学生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在体育课程中,加入抛绣球、穿板鞋、抢花炮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入侗族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等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内容;在中医药专业的学习中,加入壮医、瑶医等医药知识内容;针对护理助产专业,设置民族美食制作、药香包制作等民俗与养生的选修课程;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专业教育中,加入吹芦笙、演彩调剧等民族音乐知识。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融入民族文化知识,既可以提升专业课程的趣味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强化组织育人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高职院校的党委要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的重要作用,对学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由党委部门作为统筹协调部门,将实施教育教学的组织、部门纳入工作体系,通过定目标、定职责,加强管理、督导、考核、奖励等方式,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整合优势,分类指导,实现培育工作的整体质量提升。在组织相关教育教学部门的教师进行培训时,可以增加民族历史、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实践的专题课程内容,以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师资水平,为开展相关课程、活动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2.完善各类组织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共青团、工会、学生会、学生社团、创新创业团队、班级、宿舍,都是高职院校组织育人的重要依托,是构建组织育人强有力的保障,可以促进育人工作模式创新、扩大育人工作的覆盖面。高职院校要落实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需要加强育人组织的建设,完善各类组织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在基层党组织中增设统战委员,考核中增加统战育人的内容;建立健全党外人士参与科研、创新创业、社团指导等育人工作的激励机制;依托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等,发挥繁荣校园文化、联系服务师生的功能,形成党委领导下,各级各类组织协同联动育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优化实践育人
1.思政课堂增加实践环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对思政课的实践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育表现形式更为多元,更注重学生思想的形成。在开展民族政策等相关知识教育的章节,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把实践活动设置为固定环节,采取观看视频、课堂讨论、辩论、课后参观、实地调研等形式开展教学实践,由此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第二节“如何做新时代的爱国者”的教学中,设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布置学生组成团队,从家乡建设、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爱国主义这几个方面收集素材,再以大学生讲思政课、红色经典歌曲大家唱、党史故事大家讲等方式,用辩证的历史观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用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由此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你认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的调查中,60.28%的学生选择“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在“你最愿意参加哪种类型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调查中,59.07%的学生选择“现场聆听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报告会”,56.83%的学生选择“参加民族文体活动”。可见,校园活动是较受高职学生欢迎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设计各类校园活动,应以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为主体,多举办唱山歌、民族服饰秀、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我们的节日”系列民族食物制作体验活动,或组织师生进行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邀请道德模范分享民族团结故事等,以参与和体验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3.大力组织校外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高职院校除了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也要大力拓展校外实践教育途径。一是假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企业开展社会调研、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意、感受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坚定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二是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职业教育的价值。因此,广西高职院校要立足本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的项目,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实训体验创业情景,了解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而提升学校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办学效益,培养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在校企合作中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形式。广西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要求出发,从学生成长入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具有较强技能水平、较好企业认同度的职业人才,鼓励优秀人才留在本土企业工作,为实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强化网络育人
在现代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的渠道、载体十分丰富,极大地提升了青年学生“冲浪”的体验感。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网络育人。开展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高职院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构建网络育人平台落实。一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题,聘请专家、教授录制网络课程,建成专门的网络开放课程体系,增加民族教育网络教育产品的供给,作为高职学生思政学习的有效补充。二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发挥其宣传、传播作用。在学校建设运营的各级网站、微博、微信、视频公众号上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尤其注重宣传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帮扶政策,培养学生感恩国家、自立自强、团结互爱的意识;也可以树立民族地区优秀青年凭借技术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鼓励、引导学生回报家乡、建功立业。三是建立学生网络学习与交流互动的平台,引导大学生理性、辩证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认清网络中出现的敌对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维敏感性和判断力,实现普遍引导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职院校应该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建设需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守成,文凡.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逻辑定位、现实境遇与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2]羅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3]李凯,刘贵占.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
[4]张小霞,孟令蓉.统战工作视角下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探析:以广州市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1(4).
[5]卢韦昆.广西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校统战理论政策研究立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2021GXT20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欣(1980— ),湖南湘潭人,医学学士,在职研究生,讲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工部副部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医学基础教育;钟琴(1982— ),广西桂林人,法学学士、教育管理硕士,副教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