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

2022-05-30 09:07陈治坤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高职

【摘要】本文分析新时代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阐明新时代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论述构建高职课程评价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研制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提升高职课程评价信息化水平的新时代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职 课程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模式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84-05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各级各类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发挥职业教育评价的功用,可以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性,是联结学校内部各要素的纽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深化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对推动建立具有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理解和认识,结合高职课程评价实践,对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

高职课程评价改革是新时代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对扭转不科学的高职课程评价导向、彰显职业教育的特征、促进高职院校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扭转不科学的高职课程评价导向

评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高职课程评价就是对高职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以便为高职课程的持续改进作出决策。开展高职课程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监督功能和激励功能,有利于规范高职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育活动朝着预设的目标前进。然而,在现实中高职课程评价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手段落后以及高职课程存在学问化倾向等。其中,以高职课程的学问化倾向尤为突出,几乎已经成为顽瘴痼疾。最为明显的表现便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目前高职院校仍然主要采取纸笔方式。虽然部分课程采取技能实操、调查报告、情景模拟等评价方式,但比例不是很高。一些X证书技能等级考试,甚至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能测试标准,评价内容便又回到了传统的书本知识。这种评价导向对高职课程学问化倾向起到了很大的强化作用。高职课程评价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

(二)彰显职业化特征

职业教育不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而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类型,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然而,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我们仍然任重道远。高职课程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属性,但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比,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呈现出典型的职业化特征。从课程目标来看,高职课程具有定向性,课程明确地定位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从课程内容来看,高职课程具有很强的职业或行业的适应性,要求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符合实际需要,能在实际中应用,而且能根据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从课程实施条件来看,高职课程具有高消耗性(昂贵性),需要实训基地支持,要有较大的设备、资金、人员投入。显然,用普通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去衡量高职课程,即使尺子足够精准,也往往会适得其反,抹杀掉高职课程的特殊性。只有推进高职课程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评价的功用,才能充分彰显其职业化特征,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院校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

质量归根到底要靠自身保证,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显然,职业院校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当然主体。然而,要真正落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已经习惯了接受教育评估,依靠外在的力量来进行质量管理。近几年,教育部全面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意图促进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职业院校对此感到难以适应,推进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评估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课程是“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推进高职课程评价改革,抓住课程这个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突破口。通过高职课程评价改革,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格局,淡化课程评价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尊重课程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唤醒质量“自我保证”意识,促进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

二、新时代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新时代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把握科学的评价导向,推动评价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坚持评价标准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评价手段。

(一)评价导向科学化

评价天然是一种指挥棒,其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指挥棒的指向正不正确,科不科学。要确保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导向。这涉及高职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重点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要求在高職课程评价中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从促进学生发展来看,高职课程评价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从促进教师发展来看,高职课程评价要坚决改变用评价结果与奖励、职称简单挂钩的做法,要充分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内驱动力促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过往成绩,而且要通过课程评价指明教师未来努力的方向,促进教师提高。

二是要促进课程不断改进。从主要鉴定课程的成与败,到主要诊断问题、改进课程,是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要达到促进课程不断改进的目的,就要重视和强化过程评价。高职课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强化过程评价就必须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环节都进行评价。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一元走向多元,这是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价值多元化的必然。课程的利益相关者都应成为课程的评价主体,体现评价的多元主体性。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课程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包括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都必须得到回应。高职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关键是“一淡化一强调”。“一淡化”是指适当淡化课程评价管理的行政化色彩。传统的高职课程评价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评价体系自上而下设计,同时配以自上而下的评价管理机制,高职课程评价管理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因此而形成。“淡化”并非不要,而是改变“浓重”的现状。只有这样,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课程评价主体才有发挥价值的空间。“一强调”是指突出行业企业作为高职课程评价主体的意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社会生产的第一线。高职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从毕业生的身上反映出来。对此,行业企业有最真切的认识,也最有发言权。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评价能使学校获得及时、可靠的课程开发信息,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促使高职课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三)评价标准类型化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最为关键的环節,标准确定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程评价的有效性。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应体现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色,其中,课程设计评价,要有别于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的普通教育,应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用够用知识学习要求(如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要求)为辅,并且,要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评价,要有别于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普通教育,应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要“学做合一”;教学方法应更多地从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变。课程结果评价,要有别于主要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普通教育,应主要采取以考核行动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总之,高职课程评价的标准,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评价手段信息化

高职课程评价手段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驱动的必然结果,又是高职课程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四个评价”的现实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变革带来新的契机。高职课程的教学模式、手段、方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高职课程评价,已经成为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高职课程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时候并非理念落后,而是传统的技术手段支撑不了先进理念的落地。高职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四个评价”改革,必须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如高职课程过程评价,长期面临的难题是课堂教学状态的“黑箱”难以打开。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云课堂教学平台,可将评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对评价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真实的行为轨迹进行全过程跟踪,实现基于数据分析的差异化和适应性课堂教学;对课程数据的全过程进行采集,适时对课程结果进行反馈,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再如高职课程增值评价,其本质是关注变化,通过评价诊断影响变化的因素,促进被评价对象持续改进。没有建立人才培养数据库,没有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是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取得良好的效果的。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采集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据,掌握学生在原基础上的进步程度,形成全过程纵向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实施策略

推进高职课程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协同推进方能取得实效。实施策略的关键是:构建高职课程评价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研制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提升高职课程评价信息化水平。

(一)构建高职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模式是指人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活动时所依照的样式。在课程评价研究和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许多模式,如目标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等。这些模式为高职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高职课程评价模式构建应充分反映高职课程价值观,把握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四个关键环节的评价,如图1所示。

课程目标评价主要关注的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目标表述的科学性。课程设计评价主要关注的是课程方案的合理性以及支持课程实施的软硬条件情况。课程实施评价主要关注的是课程运行的实效性。课程结果评价主要关注的是课程目标达成度以及课程持续改进情况。所有课程利益相关者,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等都应作为课程评价主体,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参与各个环节的评价。高职课程评价运行全过程都必须要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作为支撑,借助信息平台形成数据中心,依据数据进行判断和分析,提升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从课程目标到课程设计,再到课程实施,最后到课程结果,这四个过程形成一个周期,评价应贯穿始终,周而复始,推动课程持续改进。

(二)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如前所述,高职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是现实需求,而且,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对课程的关注点有所不同,这会影响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式。因此,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有效机制是高职课程评价改革非常重要的工作。

首先,各主体要明确在课程评价中所扮演的角色。学校作为办学的责任主体,是课程评价活动组织的主要承担者,需要负责建立课程评价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角之一,是课程开发、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参与者。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系统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受益者,课程目标达成度如何,在学生身上得到集中体现,需要学生就其切身感受发表意见。以行业企业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主体,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实践“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育人模式的具体体现,行业企业关于课程的意见最值得重视。政府的角色要由“办”向“管”转变,加强评价过程中的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教育督导不断完善和提升课程质量。社会作为利益相关方,涉及对象众多,学校创造条件使其参与课程评价活动,有利于营造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专业机构,需要发挥其作为第三方评价的独立性价值。

其次,要建立平等协商的对话平台。多元主体的参与,必然面临价值判断的冲突,需要建立对话平台予以协调。把握三点:一是评价各主体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特别是要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行政化倾向,让每种声音都能得到充分表達;二是评价各主体要包容协商,倡导“协商”式的“共同建构”,真实反映课程的价值和现状;三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沟通方式,使评价各主体都能便捷地表达意见。

最后,各主体要有侧重地参与各环节的评价活动。四个主要评价过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评价各主体应根据自身情况有侧重地参与,提高评价效益。课程的来源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涉及较为专业的知识,课程目标评价应以教师、行业企业以及课程专家为主。课程方案需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人员来编制,课程实施的资源建设需要学校投入人、财、物,课程设计评价应以教师、行业企业、课程专家以及学校为主。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管理,因此课程实施评价应以教师、学生和学校为主。课程结果是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各评价主体都应参与。

(三)研制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是评价工作程序中很关键的一环。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然而,由于高职课程涉及众多专业和课程门类,高职发展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和校际差异,要制定一个统一适用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有难度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从促进高职院校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来看也是不利的,如果完全统一一个标准,用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那么将会导致千校一面,抹杀了院校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科学且有效的做法应该是由院校主导,在遵循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组织利益相关方采用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技术和方法共同研制评价指标体系。在此作者借鉴文献提出一个简略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供参考(如表1所示)。在实际工作中,各院校应加强对高职课程评价的研究和实践,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适用性强的且独具特色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升高职课程评价信息化水平

高职课程评价信息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课程评价改革的成效。提升高职课程评价信息化水平,需要整体设计、夯实基础,不断推进课程评价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一方面,要把课程评价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做好整体设计,夯实硬件基础条件,搭建校本数据中心。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与学校各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作整体规划设计,单推课程评价信息化,那么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基于统一的技术标准,搭建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打通“信息孤岛”,对现有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一个能集中管理和维护的校本数据中心,实现包括课程评价在内的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

另一方面,要在高职课程评价实施的各环节不断推进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课程评价的专业化发展。在课程评价资料收集环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全方位、系统地采集全时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考试成绩,还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批判意识、创新能力等非结构化信息,以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评价对象的真实状态。在课程评价资料处理环节,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加工技术进行数据转化与集成、归纳与分析,对评价对象进行过程与结果的全貌客观展示。在课程评价结果反馈环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评价结果以各种图形或者画像等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评价主体或被评价对象,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地推送评价信息,进而提供差异化的发展建议。

高职课程评价改革是新时代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对扭转不科学的高职课程评价导向、彰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促进高职院校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高职课程评价改革需要树立科学的理念,把握好实施的基本策略,构建高职课程评价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研制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提升高职课程评价信息化水平,从而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得出可靠的评价结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任占营.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政策路径和成效表征[J].职教论坛,2021(8).

[2]侯建军.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高职课程评价机制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3]王婷.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中的多元主体参与[J].教育与职业,2013(26).

[4]朱成晨,闫广芬.现代化与专业化: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新技术推进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10).

[5]杨宗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创新[J].人民教育,2020(21).

[6]陈治坤.高职教育课程评价的意义及特殊性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1(1).

[7]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8]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注: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教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改革”(GXGZJG2017A026)、北海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校企联合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2020YJY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治坤(1977— ),广西北海人,副教授,现就职于北海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