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娇
[摘 要] “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要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进度与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双减”的目标不仅是减负,更是“提质”。小学数学作业,要在“量”上精选,“质”上甄选,“式”上趣选,通过作业的育人功能,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双减”政策;减量提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内化与吸收课堂知识,并转化为能力,还必须通过作业来实现。现今,小学生的课业压力是比较大的,有些学生写作业会写到很晚,这是一个大问题。怎么样让学生脱离题海战术,让作业不再重复低效、枯燥乏味,真正让作业发挥应有的作用,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呢?在“双减”政策下,让数学作业更真实、更丰富、更宽广,是我们教师的不懈追求。学生只有不断地经历、体验、探索、感悟,才能更好地体会数学的本质,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这正是数学学科育人的最好体现。
一、设计“前置性”作业,初步感知新知
“精准教学”成为当下教育背景下教师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而精准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在分析研读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靶心”,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新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精准分析学生的学情,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精准教学。
案例1 分数乘整数
在教学本课前一天向学生布置前测作业。
1. 我会做。
(1)6+6+6+6=( )×( ),表示( )个( )相加。
(2)2.5+2.5+2.5+2.5+2.5=( )×( ),表示( )个( )相加。
我能忆起:几个相同( )数的和,可以改写成( )×( )的算式。
2. 我会举一反三。
(1)+++=×( ),表示( )个( )相加。
(2)++++=×( ),表示( )个( )相加。
我发现了:几个相同( )数的和,也可以改写成( )×( )的算式。
对学生而言,通过前测作业,帮助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及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利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初步猜想与感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对教师而言,通过分析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精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为精准教学的实施提供依据。当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自然而然能够得以减轻。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作业形式大都千篇一律,形式单一、枯燥乏味,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双减”背景下要求作业减量不减质,而“质”的关键在于能够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作业变得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对小学生而言,做游戏是他们十分钟爱的一件事情,在课堂上,若能让作业变成一种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互相质疑答疑,则能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在其中。
案例2 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
这两个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利用算理和算法准确计算。要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作业训练自然不可避免,但单一的题海战术会让学生倍感疲惫,且思维容易固化,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对此,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和内容巩固的需要,设计了游戏型作业——趣味扑克牌。扑克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很好的素材。根据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算法要求,教师自制了四副扑克牌,并在每张扑克牌上写一个分数。在游戏中,教师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副扑克牌,要求学生任意选两张或三张扑克牌,采用不同的乘法、除法进行计算,谁能先说出答案,被选中的扑克牌就归谁,在游戏结束时,扑克牌数量最多者获胜。每个小组的获胜者,到讲台上进行终极比赛,游戏规则相同,最终获胜者将获得一份小礼物。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玩得乐此不疲,参与度非常高。趣味性作业的设计,将单纯机械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活动变成有趣的扑克牌游戏活动,不仅让学生随处可玩、随时可玩、人人可玩,还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夯实了计算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阅读性”作业,拓宽学生视野
数学是一门学科、一门文化,更是一门语言,具有独特属性。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学习需要阅读,数学问题的解决同样离不开阅读。阅读可以说在数学学习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阅读往往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认为只有语文、英语等学科需要阅读,并且在平常的作业中语文阅读几乎占據了学生大部分的课外学习时间。事实上,丰富的数学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双减”政策的提出,让数学阅读变得更加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将数学阅读融入作业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数字的美妙和数学文化的魅力。
案例3 平均数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笔者在新课教学前,设计了数学绘本《我们是天下无敌的伐木工》阅读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完成。阅读成果可以采用任何形式进行呈现。
《我们是天下无敌的伐木工》这本绘本主要讲述了天下无敌队和黑胡子队比赛锯木头,因为天下无敌队的一名队员受伤不能参赛,所以如果还是按照每队锯木头的总量来判断胜负是不公平的,此时需要计算每队的平均数,平均数谁高谁就获胜。有的小组在阅读绘本时,精心制作了阅读卡;有的小组绘制了数学阅读小报;有的小组撰写了数学阅读小论文;还有的小组进行了数学阅读TED演讲。这次阅读作业,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们共同参与实操、一起研究讨论,在相互借鉴的同时也交换了知识,满足了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真正需要,切实达到了作业减量不减质的目的。
四、设计“实践性”作业,做到学以致用
“教育所应做的和所能做的,就是激活早已潜藏于灵魂中的能力,把它们变成生命生长和创造的力量。”“学以致用”是课程深化改革和“双减”政策落地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实践性作业,把冰冷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深入浅出地变成生活里好玩又有趣的活动。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其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案例4 测量土豆的体积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等积变形”的思想渗透于整个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以“测量土豆的体积”为主题的研究活动(见表1),让学生经历探究测量土豆的体积方法的过程,亲身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和排水法的应用过程,进而掌握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实验步骤及测量计算过程: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手增趣味,实践出真知。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利用“等积变形法”“排水法”探索生活中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深化容积和体积之间的联系,获得了真实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作业,也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把思维引入一个崭新的美妙的境界。
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减负更要增效。数学作业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数学知识及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体验、探寻数学的本质。在“双减”政策下,我们应积极改革作业设计,努力让数学作业减量不减质,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我们眼里有作业,心里更要有学生。让我们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更加坚定有力地走好教育教学之路,向教学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