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华
引言:
德育教育工作是现阶段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重点,想要让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要对这一教学工作提高重视。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变化,德育教育工作效率质量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想要让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还需落实协同育人、家校合作模式。
一、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落实,在初中阶段进行应用,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素养,丰富德育主题,优化师生、亲子关系,整合教学资源。尤其是家校合作,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三方联动,仅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力量能够产生的效果终归有限。但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德育工作影响力也会得到提高,加之协同育人模式的影响,逐渐向社会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内而外产生深刻的感情,拥有一个良好的平台。新时期,学校必须要加大建设力度,让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得到真正落实。
二、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现状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现阶段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强化教学质量,落实五育融合工作是现阶段重点。德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部分,但从目前来看,德育工作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存在诸多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理论性较强,受到诸多因素的开展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因而教育教学效果较差,学生虽然学习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真正落实。第二,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仅停留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连接程度相对较低,德育工作出现断层,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甚至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缺少创新性,虽然教学改革工作不断落实,推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但真正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无法实现内化贯彻。初中阶段学生情况发生变化,不能够采用传统固化单一的教学手段,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以此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因此,通过家校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同的德育活动中,实现“真学、真听、真懂、真用”,从侧面促进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学校在组织德育工作时,要积极和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进行结合,从本质上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体验,让德育教育质量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
三、家校合作视域下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措施
德育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想要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健康地走向未来人生,就要让这一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乃至社会都要认识到自身的育人作用,和学校一起落实育人工作,打造出切实可行、專业科学的德育活动。
(一)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制度
家校合作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不言而喻,想要让德育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还需要围绕着诸多细节方面展开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此确保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较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品质,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品格。德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重点,借助家校共育工作进一步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端正道德行为,强化思想认识。想要让家校合作落实到实处,确保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如家长委员会。但从目前来看,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家校合作缺少相关规章制度,经常会出现推诿、越权干涉等问题,家长要和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规章,并且安排专项人员实施监管,确保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不仅是家校合作制度,社会也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从政府层面推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提高社会不同载体的配合度,为德育工作创造更多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增强整体协同管理意识。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稳定开展的关键,但无论是环境的构建还是制度的制定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确保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此,德育活动才可以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针对性的德育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精神境界,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打造全新的家校合作模式
“互联网+”教育模式不断落实,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开展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在此条件下,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参与,家长配合度也会随之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利用影视资源、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强化德育效果,在亲子之间构建话题,让家长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在深化家校合作方面效果突出,不仅能够创造出情境性更强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氛围,也能够设计出生动性、趣味性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和家长都会主动投入其中,确保德育得到真正落实。比如:许多热门APP是很多家长放松休闲的方式,在这些平台上开展德育活动,对家长和学生都是一种触动。现如今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打卡活动,借助平台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如:我帮家长做家务、校内生活碎片记录等,由家长和教师为主导利用手机进行拍摄,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这种打卡活动的开展,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也让家长记录生活中的小细节,亲子关系会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常规的“互联网+”教育,对家校合作最大地触动在于增强了联系性,借助智能移动终端打造学校专属的家校平台,对家长信息、学生信息都进行系统处理和存储,整体管理效果、质量得到改善。这些信息对德育活动的稳定开展也具有辅助作用,家校之间联系沟通密切性提高,家长也会逐渐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自身在学生成长中的核心关键。对于初中生而言,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进行交流,但在互联网环境中,交流难度大幅度降低,亲子之间的距离缩短,信任感增强,孩子也会主动和父母进行沟通。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热点、特殊节假日和社会上的主体进行合作,如:养老院、博物馆、社区等方面,举行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公安局、消防大队等也是极好的德育教育合作主体,让学生生命安全、社会安全的意识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社会充满了好奇,了解外界的欲望增强,如果不加以指导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家长也是重要的德育教育资源,每个家长都来自不同的行业,在成长打拼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但很多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传递这些理念,导致德育工作存在缺口和漏洞。在家校合作、协同教育的模式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设计出相应的德育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教师可以邀请家长进入学校“授课”;分享自己的经验,家长特有的性格和技能对学生都是一种触动,也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丰富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拓宽学生视野。有的家长自己创业、有的家长是出租车司机、有的家长是基层医疗人员、有的家长是公职人员,邀请这些家长来到学校分享自己的工作故事、工作经验、工作经历,可以更好地触动学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父母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相比较教师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由家长作为教学主体,分享自己的經历,能够进一步拉近亲子距离,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效率。但在这种家长课堂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对家长的授课、演讲内容进行一定的把控,确保演讲工作的质量,避免引发反向作用。除此之外,在经过沟通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家长的工作时间,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家长的工作产生深刻的认识,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拥有了全新的平台。
(四)端正家校合作的认识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开展家校合作的大前提是教师和家长在德育工作上存在共识,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教师和家长之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相互配合。但从目前来看,一些家长对家校合作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不够理想,因而很难对学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学校要对家长进行系统引导,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意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继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合力。首先,教师要获取家长的信任,以此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家校合作,和家长展开高效率、高质量的沟通,家长也会主动配合教师展开德育工作,实现协同教育,在校内校外构建联系,强化教学沟通。其次,教师要引导家长的意识,借助不同的活动,让家长认识到自身力量,主动约束自己、影响孩子,让家长学会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实际需求和精神世界,和孩子进行和谐的沟通,为孩子打造出一个安全的环境。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和家长,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波动较大、性格敏感细腻,很容易和家长产生冲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处理,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想要让家校教育得到稳定开展,教师要在亲子关系之间起到一定的帮助性作用,让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彼此谅解、展开沟通,以此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切实强化德育质量。比如:某校教师每个学年都会面向家长举行座谈会,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开展一些学生心里话活动,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内心所想,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家长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才能够更好地和学校形成合力,确保德育教育工作得到落实。不仅如此,该校还要求班主任定期进行一对一沟通,采用“三方座谈”的方式,帮助孩子和父母进行沟通,让孩子和父母能够敞开心扉,传递最真实的想法,此举对德育教育也具有极大的触动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家校合作、协同教育能够让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发展,打造出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实德育教育的跟进措施,让德育工作得到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