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法在小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 10:48林晨晖
家长·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散文创设

林晨晖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而情境创设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经过一定的文本加工处理之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教学内容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熏陶感染。

一、情境创设法在小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一)情境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学生缺乏兴趣

小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普遍存在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较为简白枯燥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情境创设法在抒情散文中是将语言、意境、情感融于一体,让学生进入情境,品味散文语言的隽永、意境之趣、情感之自然。但依然有部分教师将情境创设法视为一种简单形式,使其成为一個虚无的框架,无法承载散文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情韵。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情境教学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抒情散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将散文丰厚的内涵与情境创设法较好契合,导致创设的情境在形式和内容上,无法吸引或者说无法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是情境创设缺乏创新。事实上,教师可以引用虚拟现实技术,尝试变换情境教学的内容,通过对“音乐、生活、游戏、实物”等对象的具体设计,创造新颖的形式和富有启发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是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阅读,读完散文后大都不知文章所写为何,或者无法深入理解,让学生对此类问题避而远之。

(二)情境创设未考虑各年龄学生身心发展及生活经验

情境创设要兼顾散文文体特征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这在实际散文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忽略。散文讲求形散神聚、语言凝练、情真意切、意境深邃。在情境创设法中,联系生活实际更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哪些经验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相似的,这虽然是第一步,却是极其重要的开端。此外,使用情境创设法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特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觉是由笼统慢慢变得准确,想象力从具体思维的想象转变为抽象思维,情绪情感上渐渐趋于稳定,并且具备发现事物的特征和各部分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这种心理发展特点。比如,教师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的教学中,借助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体验走月亮的场景时,虽然能适当地联系学生与父母散步的生活体验,却忽略了四年级学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还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或者形式,如实物、图像、动作等才能更好地激发想象,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兼顾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以及他们身心发展等特点。如果忽略这些客观情况,将会降低教学效果,不符教学目的,甚至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只有切实根据教学情况对此加以融合,才能打造出心理相容的散文情境课堂。

(三)情境中重文本解读,轻情感熏陶

教师创设情境的问题还在于将文本解读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散文的整体性和学生的情感熏陶。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课程必备的要素,应试考试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压力,使教师不得不持续灌输考试的知识,将一篇优美凝练的散文当作训练学生概括、分析、写作各种能力的工具,似乎在极短的时间内寻找最快速的提分方法才是使命。长此以往,学生原有的语言学习积极性渐渐消失,不再发表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距离越拉越远。这只会把语文课堂的活力消磨殆尽。“情境”是要有物理环境的,“境”是一种物质存在,那些物质的因素有情感的色彩,带上人们主观情感的光景,“情”与“境”真正交融了,“情境”也就形成了。为此,忽略人文性而一味地重视工具性,通过不断机械地重复,或许在成绩上有所提升,但难以全面发展,不利于发挥教学的长效作用。作家胡金波说:“走进课堂,感到春风扑面;融入师生,感受春潮涌动。教师因讲得生动而出彩,学生因学得主动而出色,师生因有机互动而让教室格外灵动,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一个健康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充满探索与欢乐,是充满着童真童趣和人文味道的。

二、使用抒情散文情境创设法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进行散文情境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知识结构、智力水平、理解程度、年龄特征、情感体验等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情境创设法较之一般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调动气氛,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教师需要把握好力度,让课堂教学松弛有度,不要让辅助性的情境喧宾夺主,也不要陷入迷茫无序的状态。

(二)诱导性原则

西方的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这一认知方法,我国的孔子重视启发学生,都将启发教学的四层含义分析得很透彻,一是要引起学生主动独立思考,二是教师教学要有启发性,三是当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但没达到真正领悟时还需诱导,四是启发学生的结果能实现触类旁通的作用。情境创设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生成性较高,遵从诱导性原则,教师要在课前做足准备,了解学生的想法,发现需要诱导他们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教学评价中关注启发效果。

(三)操作性原则

散文难教,在于学生难以从它的文本语言联想作者当时的意境、品味独特的情感。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将情境中的“境”与抒情散文中的“意境”相通,使情境中的“情”与抒情散文的“情”相连,在情境中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散文情境创设法中,要遵循操作性原则,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紧扣文本,适当创想,偏离文本的创设是不符合教学目标的;二是简洁明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复杂的情境教学不代表好的教学,要真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重难点才是关键;三是要可操作、易操作,情境创设需要的条件应是学校可以满足的,比如,采用AI技术效果虽好,但是大部分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限。

(四)美育性原则

散文的美,是沁人心脾、不言而喻的。在散文教学中,审美实践是情境创设法中需要为学生提供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地发现、感受美。情境创设法以“美”为原则。让“美”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受到文字美的熏陶。学生由于热爱美好而逃避丑陋,由于追逐善良的人格而憎恶丑恶的一面,致使心灵渐渐变得美好起来。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本与图片、音乐、文字等多种因素巧妙地融合,使学生领略到美的情境氛围。图片、声音、文字都有其独特的美感,既给学生带来听觉、视觉、心灵的享受,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美的体验和感受增加。

三、实施抒情散文情境创设法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教学的灵感源泉,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致力于创设为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而生活情境则是将教材文本中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相联系,巧妙利用生活的平台,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倘若教师能让一篇晦涩难懂的抒情散文与学生生活有效融合,变得有“人情味儿”,便能让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地把握文章大意。王国维曾谈到“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情感触发了诗人的语言活动,因此诗人运用饱蘸情感的墨水,写下一首首令读者连同诗人自己心动的诗篇。事实上,即使是古代流传至今的不朽的诗作,其创作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真、美、情、思”。所谓真,是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还原一种真切的感受。比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时,诗人泰戈尔写到“花儿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课文中涵盖“跳舞、狂奔、上课、做功课、罚站墙角、放假”等充满新鲜感的词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熟悉的字眼。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花园,参观植物园,近距离感受争奇斗艳的花朵、互相触碰的树枝、清澈见底的小溪、震耳欲聋的雷声……由此,学生便能及时获得宝贵的生活素材,教师也可以相机启发学生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成观察日志。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花儿进行身份互换,自主迁移上学时的行为体验,感受花儿的成长历程。课后,教师还可进行拓展延学和推荐阅读,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阅读更多泰戈尔的作品比如《榕树》《新月集》和《飞鸟集》等,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教育目的。

(二)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且作用于大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教师运用图画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图画,并有所侧重和有层次地理解图画,能对图画中丰富的具体形象进行文本体悟与想象延伸,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图画情境,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教师可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揣摩教材编写专家的图片设置意图,巧妙借助课后资料拓展图片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相机指导,适时举一反三。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课文末尾的资料袋提供了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等四个少数民族人民的图片,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穿戴特点。教师还可以布置拓展性的小组合作探究作业: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服饰?谁能举例说说不同少数民族人民都有哪些传统美食、风俗节日和娱乐项目呢?此外,在小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用图画再现情境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将文本中生动形象的场景,用动图呈现、静态欣赏和插图还原等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获得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熏陶陶冶,让学生在心灵与情感上与课文文本产生共鸣,寻找契合点,激发深入探究的潜能和欲望。而教学《走月亮》一文时,教师首先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导向,在希沃白板上放映有关我国南方地区“走月亮”民俗的微课动画短视频,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动态图画感受我国云南人民时常在有月亮的夜晚外出游玩、散步、嬉戏等图景。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细致观察我和阿妈牵手“走月亮”的画面,依次总结“月亮升起图”“月下溪边图”“月下田园图”和“月亮牵星图”等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以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月下情景,说出所见所想,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并能运用所学手法感受自然之美,如让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并写清理由。

(三)营造音乐氛围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小学语文抒情散文中运用音乐情境教学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和启发性,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同时,音乐又具有独特的节奏,或加强,或渐弱,能通过旋律的起伏塑造一个个具有艺术灵魂的形象,将学生带入奇妙的情境。而抒情散文讲求“形散神聚”,是有韵味的,倘若教师教学时能将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结合,也许会产生绝妙的效果。比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浅声吟唱二年级上册学过的《敕勒歌》,播放钢琴曲,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接着为了创设更浓厚的音乐氛围,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草原歌曲,如《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草原迎宾曲》,引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比赛:客人们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基于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些同学饰演游客,部分学生充當蒙古人民,伴随着音乐仿佛自己也如作者一般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身系哈达,脚踏乐曲,手捧马奶酒,与鄂温克族姑娘们翩翩起舞,切实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民族团结一心的深厚情谊。再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处在老北京饱含春节气息的情境中,配着音乐《春节序曲》向学生这样描述: 你们听!正逢新春佳节,在那北京的胡同里,小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也与平时不同。“磨刀嚯剪子呦”,尤其是卖薏仁米的、卖松枝的、卖年糕的叫喊声格外清亮,还有鞭炮声、空竹声和口琴声等。伴随着轻快响亮的音乐,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围绕“北京的春节之见闻”等话题畅所欲言,强调以声入境,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接收视听盛宴,充分体味老舍先生笔下别样的春节年味儿。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顺应了发展的趋势,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要转换抒情散文教学枯燥的说教形式,摆脱旧式传统的教学氛围,增加抒情散文教学的趣味,让语文课堂鲜活灵动。抒情散文以文育人、以情动人、以美化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精神上领略抒情散文的独特之美、语文学习的乐趣。它的魅力不应该就此沉寂在应试教育的巨大洪流中,而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享受成长的馈赠和生命个体的乐趣。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散文创设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