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秀芳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且在时代的发展下,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更被社会群众所重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作为处在时代飞速发展下的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有爱国思想,从而寻找引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途径,于历史课堂中实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本文将会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国家情怀进行一番阐述说明。
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对人文的追求,而人文往往体现的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也能够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斗志。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该具备的情感,正是因为爱国情感的存在,华夏文化才得以不断延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抒写令人心潮澎湃的英雄事迹。在21世纪的当下,教师要认识到爱国不仅是学生应当拥有的一种情感、做出的一种行为,更要成为学生身上包含的品质和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和紧抓爱国教育,引导学生把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转化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史为鉴,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是在教育理念与以往教育大相径庭的前提下,教师若不及时地在时代发展下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做出对教学策略的创新,则难以取得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效果,学生国家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属于天方夜谭。基于此,处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教育背景下,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有融入时代的教学思想,知晓新时期的教育要求,要了解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价值,并以实际行动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创新有效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呈现出精彩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以下,则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在重视精神文明的时代下,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愈来愈高。对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认识历史事件的内涵,以爱国教育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历史学科因果性、发展性等特点,用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特殊资源,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爱国精神和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体现历史课的教育真谛。同时,身为初中历史教师,要了解到这一学科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有机地在课堂上进行渗透,让学生感受家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价值,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当中的有效落实,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引导学生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向学生说道:“咱们现在假设一个场景,你们去商店买剪刀和锤子,要求不许说话,不用肢体语言,怎样才能让老板卖给你想买的东西呢?”当学生都想出用文字的答案后,教师继续对学生提问道:“那么古人是如何记载他们的文字活动呢?”于是引入课题,使学生对汉字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我国向聯合国敬赠的青铜大鼎,从而引导学生回顾了青铜器的相关历史,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让学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赏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培养学生获取历史规律的能力,以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汉字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特点,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让学生交流在这堂课中学习历史知识的心得体会。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英勇斗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2000多年里,统一占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而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可以看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课本里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事件让人印象深刻、赞不绝口,在后人的为人和处事中发挥了借鉴与启示作用。我国固有“以史为鉴”的说法,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后人能够吸收成功的经验,反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对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体会到华夏民族的智慧和豁达。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开展历史爱国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层次,充分达到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引入科技文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措施,把爱国教学和情境教学结合在一起,能获得显著的教育成果。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角色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活动中,互相交流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体会。这种“沉浸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推动了爱国教育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愈来愈迅速,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变得愈来愈高,这都是科技文明发展的作用。然而,学生处在时空受限的校园当中,对科技的飞速发展了解程度不够。因此,身为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引入科技文明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所形成的积极影响,了解新时期多媒体技术这一教育资源在课堂上的价值,同时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教学能力,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发挥充分自身主导者的作用,从而结合教学目标将历史知识与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实现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目标,充分取得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落实,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变得愈来愈浓厚。
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技术成就”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说道:“谈到今天的科学成就,估计大家会联想到数字化、信息化,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呢?你们对当时的科学技术有什么了解呢?”于是在师生互动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教育资源,以形象的画面引入我国当年“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的梦想。然后,教师开始引领学生展开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地位与现在的国际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取得科技文明成果的强大作用,從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之后,教师通过延伸历史,从近代当现代到当代,又引导学生了解了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国家强大奋斗终身的思想,促使学生也通过努力学习,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活出自己的价值。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学习内容,与学生共同交流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安排学生自主交流这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通过引入科技文明,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产生了充满自信的学习态度,点燃了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热情,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了重点学习内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顺利实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当从实际角度出发,才有利于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昂扬的斗志。而且处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授课,也已经成为教师所高度关注的点。而经过对教学实践的调查表明,在课堂上融入生活元素,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形成深刻的认识。所以,身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注重新时期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要求,认识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联系,懂得联系现实生活,在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情感变得愈来愈浓烈,达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以引导学生学习“艰辛探索与重要成就”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对学生提问道:“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以及后期存在的缺点是什么?”从而调动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且引入相关材料,使学生以高度活跃的大脑思维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家国强怀这一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做了良好的铺垫。然后,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与成就进行了梳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爱国、强国精神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精神层面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体现了核心素养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了重点学习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在了解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之后,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联系历史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历史学科的学习价值,在学生产生充足学习动力的基础上,引导其学习历史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为学生日后以积极情感参与获取历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奠定了基础,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切实达到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我们国家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一点就是民族精神在支撑,这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促进学生立志成才、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基于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既要对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进行充分了解,也要有对教学内容的透彻研究,本着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调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充足的学习动力,高效获取历史知识与技能,充分地在学生身上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完成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任务。以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大团结”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教师以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歌曲《爱我中华》歌曲视频,通过知识小竞答的游戏活动,在初始学习阶段营造了民族团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了课堂当中。然后,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使学生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帮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之后,教师播放了近代以来体现民族团结的短片,就此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让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同时,通过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加深了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最后,教师对学生强调了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并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通过在教学中强调民族精神,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并让学生以极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理解了重点学习内容,产生从历史知识中了解民族精神的主观意愿,顺利完成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对历史学科价值的充分体现,也是当代历史教师的职业责任,所以在课堂中重视对该方面核心素养的落实十分重要。因此,身为初中历史教师,要了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并不断寻找如渗透传统文化、引入科技文明、联系现实生活、强调民族精神等有效的教学途径,使学生以主观能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当中,以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上形成,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有强大的自信去不断提升自身的必备能力与关键品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真正意义上取得理想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为教学趋势的进步提供推动力。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