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研读“十人谈”

2022-05-30 10:48:04吴永军等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业质量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

吴永军等

【编者按】2022年5月,本刊编辑部约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永军教授和省内9位小语名师,采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开展了一次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十人谈”活动。大家围绕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概念,分享了学习心得,也提出了实践困惑,更给出了一些落地措施。相信这次的“十人谈”能为大家带来一场头脑风暴。

摘要: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新概念,采用线上“十人谈”的方式开展研讨。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落地、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以及学业质量等话题,是一线的现实关切。要有清醒的头脑,把握其实质和规律。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

吴永军: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语文新课标”)正式颁布。语文新课标传递了哪些新理念?我们采用线上“十人谈”的研讨方式,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一起交流。

姜树华:我先谈谈我的看法,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各个层面均涌现出多个视角的研究。个人以为,对于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无须一哄而上,更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我们需要从文件走向理解,再走向实践,这是一个不断下沉的过程。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语文新课标的学习感受。

第一个感受,语文新课标尤为重视将语文学习放在真实生活中,也就是真实的生活情境。我身处的南通市,对“情境教育”情有独钟。周围的语文同行们在语文新课标出来后,对于“情境”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新的理解。语文学习一定是基于生活的真实需要,学习过程是在真实生活中发生并服务于真实生活的,这是我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此前,我做过专题索引,在语文新课标中,“生活”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共135处;仅次于它的是“文化”这个词,一共122处;“真实”两字,共有18处。“真实情境”的提出,就是指明语文学习基于真实生活,基于真实需要。当然,这个“真实”,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学生生命体验的真实。

第二个感受,综合性、整体性强。各年段要求的整体衔接特别有序,以“跨学科学习”为例,它是立体的、综合的。我个人的感受是,每个学科学习都需要跨学科的资源。所谓的跨学科,是以自己的学科为圆心往外“散”,再立足自己的学科往回“收”。也就是说,语文的跨学科,无论怎么跨,它都不是数学、音乐学科,其根本还是语文学习—从语文出发,再回到语文。我也学习了其他几门学科的“跨学科”学习要求,都是以本学科为圆心的“放射状”的学习,这就是我对综合性、整体性的理解。

第三个感受,语文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首先要肯定的是,学习是基于自我需要,语文新课标中“主动”“自主”“尝试”这三个词都是高频词。这说明什么?主动,是一个人的主观选择,基于主动的需求,需要自身的努力;自主,是一种自我的选择,源于自身具备的学科原有基础;尝试,是自我主动的探索,是一种经历,形成积累。语文新课标中这些关键词多处出现,旨在强调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领悟、慢慢汇通的过程。

对于“语文生活”这一块,我尤感亲近,这与我的一直追求并实践的“过‘言意共生语文生活”极为匹配。语文新课标中反复提及的“生活情境”与六个学习任务群、评价建议,都在强调基于真实生活情境。我只是先抛砖引玉,求学于诸位。

诸向阳:语文新课标正式出台,大家都非常关注。最近,各种解读报告很多,各类解读文章也很多。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任务群,对此,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学习任务群到底怎么落实。当然,我们还要看教材修订,这才是关键。当下,我们肯定还是用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任务群怎么落实?我之前听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的讲座,其中有一个提法很新颖。她提到,学习任务群的第二层,即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是按体裁来划分的,而是从思维的角度来分的①,这倒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她认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实证性思维,“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形象思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逻辑思维,这三个任务群要培养的是这三种思维。因为我和吴教授一起在做思维进阶研究,所以我特别关注这个表述。第二层次的划分是要培养这三种思维能力吗?吴教授,对此,你有什么评述吗?

吴永军:我也看到了王宁教授的文章。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我在回应你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思维。人面对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一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思维过程。

另外,我看到王宁教授的一些文章,是实事求是的。当下,有一些高中教师也在吐槽,因为教材并不是按照学习任务群来编写的。那教材为什么不这样编?王宁教授提到了一个观点,在高中的学习任务群还没有弄明白的时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就出来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不要焦虑,如果你愿意尝试,就去做;如果不愿意尝试,那就先按照过去的来做,要稳步推进。比如马建明老师、刘春老师,过去也参加过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但是这一次的课程方案中有一个提法,大家一定要准确把握,叫作“探索大单元教学”。

诸向阳:是的,“探索”这个词,我也关注到了。

吴永军:对,如果说“实施大单元教学”,那就是刚性要求了。既然是“探索”,那就是有条件的可以去探索,没有条件的可以先按照教材去做。因为教材编的就是“单元”。那么,什么叫“大单元”,什么叫“小单元”?有一些概念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或者是有一点口语化的。既然文件中提到了,我们就要好好去学,认真去探索。

所以,老师们不要焦虑,高中学习任务群才实施三年,如果你理解了,你可以去做一些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探讨,你有所得,再慢慢推进;如果暂时没有思路,那就先按照之前的做。换言之,我们逐步探索比较稳妥。因为对于一些新事物,有没有经过验证,是不是具有現实性,我们还要思考。

诸向阳:听了吴教授的解释,我的心里就没那么焦虑了。我也通读了语文新课标,整个标准里,并没有明确提出“大单元教学”这几个字。只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出现了“探索大单元教学”的提法。现在,有人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按照大单元教学的结构来教,我觉得一线教师暂时是达不到的。所以,我和吴教授的看法一样,单篇教学、群文教学、大单元教学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式,如果没有充分把握,把单篇教学教好是必须的。而且,单篇教学中,也可以达成一些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教师也是可以用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来组织教学的。有的专家提出以后要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不能单篇教学,对此,我是表示怀疑的。

吴永军:是的,王宁教授也批判了这一种看法。

诸向阳:学习任务群来了,有人提议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要删掉。对于这一说法,我表示担忧。语文要素的提出是很不容易的,这是统编语文教材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去掉。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应该是基础,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根本,“思维”“审美”“文化”应该蕴含于语言中。“语言运用”是本质属性、根本属性,也是基础属性。语文要素是需要的,因为语文要素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它是一个抓手。语言到底怎么运用?语文要素,恰恰揭示了语言运用的规律。这些规律还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这也是一线教师教学的抓手。当然,后续我们还要看2023年教材的修订。

研读语文新课标,要看“不变”的是什么,不能一味追求“变”。我们要在“不变”的基础上求“变”,要坚守语文学习的规律。因为现在的课标与原来的课标相比,性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要坚守不变的,吸收新的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这些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困惑的。

吴永军:很好,我觉得我们这种讨论应该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种“争鸣”。比如,我们对“大单元教学”的态度,可以有拥护的观点,也可以有针锋相对的观点。把我们的声音传递给一线,这是最重要的。

关于课改,我之前发过文章,强调了常态化。有些东西的理念很好、概念很好,但是不能常态化。刚刚诸向阳校长也提到了“改”与“变”的问题,我认为要论证课程改革的“守正”。如果从本质上讲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是工具性、人文性,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比如学习任务群,它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对于语文基本的性质、界定,是没有多少变化的。所以,要在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学习方式。

魏星:吴教授谈到了一点很好—课标已经讲了的,我们就不讲、少讲;有一些意犹未尽的东西,没有讲的,或者语言表述背后的教育哲学、教学思维,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要深入探讨。

2001年版和2011年版的课标,都有课程目标和课程建议,但是都缺了中间的部分,就是“内容”,没有坚实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我觉得语文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是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过程之间,有了一个坚实的载体,那就是学习任务群。它有具体化、清晰化、梯度化的课程内容。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场旅行的话,语文新课标对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下课程目标的描述,是“想得到的美丽”,那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就是“看得到的风景”“能抵达的景点”。刚才,姜树华校长讲到了学习任务群要设置“真实的情境”,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回归。我想,学习任务群就是用“语言来做事”。设计学习任务群教学,就要考虑:做这件事有什么用?和谁一起做?要做什么?做成什么?在什么情境下做?这里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为强调“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是满足真实的生活需要、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做的,不是为做而做;各环节是有机关联的,指向同一目的,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要综合若干知识、能力、经验,很少单用某一项技能去做;都是完成自己的分内职责,不是被动地去做。教材将会以什么样态呈现?我们拭目以待。但是单篇教学的样态、大单元教学的样态、跨学科学习的样态、项目化学习的样态……多种样态都可以用学习任务群这一种方式来呈现。

我也认真学习了徐州、连云港、常州、南通等地区的一些做法,大家都在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其中有学习任务群的一些“影子”。我前期参與了一些解读新课标的书稿撰写,其中有一本是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领衔的学习任务群课例。每一次做大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时,总是把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大概念先列清单,也就是说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有这些在做支撑。打个比方,就是要有“锚点”。特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渗透在所有任务群中的,更要强调基础性。未来的语文教学要不要完全颠覆单篇教学的形态呢?是不是不要知识了呢?对这些问题要有辩证的认识,进而寻找课标理念引领与现实问题解决的结合点。所以,刚才吴教授所讲的,教师不要太焦虑,要慢慢去探索,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在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中,一个亮点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我觉得其中蕴含了更高的立意,理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它是对新时代学科育人的一个回应。我们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总是“感悟来,感悟去”,不注重理性的思维,对于思维是怎么发生的认识不足。这也是对现实语文教学的回应,思维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学习任务群,我们一线教师还是想看具体的教学样态。我有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用“课”来解“新课标”,就是给教师们呈现具体的教学样态,看一看课堂到底是怎么做的。我们区域在做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已涉及一些学习任务群的研究,但不是基于大单元整体进行的,一线教师需要更丰富的教学实践。另外,语文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如何通过教学评价来促进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一点,马建明主任他们有很深入的研究,我也是来学习的。

吴永军:我把王宁教授在《语文建设》上的关于学习任务群的访谈①发给大家。我觉得她很实事求是,不激进。她主要谈的是2018年高中课程方案颁布以后的思考,其主要意思就是要“稳妥”。对于学习任务群,强调并不都是群文教学,也并没有否定单篇教学。大家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这可能是一个“共生”问题。在当下,如果还没有强大的队伍去进行探索的时候,它是一种“共生”。所谓“共生”,就是可以有单篇,也要有跨学科和大单元。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它的本质是不变的。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该读的书要读,该精读的要精读,语文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变的,只是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学术界也会有这样的共识,没有一种方式是包揽所有方面的,而是一种“共生”。我们不能裹足不前,一定要向未来,不断探索。

马建明:今天这个会议,非常有意义。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语文新课标出来之前,很多东西都随着高中的课程标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接下来要带领教师学习语文新课标,理解语文新课标,落实语文新课标,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是学习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内容也比2011年版课标多出了接近三分之一。许多教师拿到后感到很迷茫,也很焦虑,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个人认为,语文新课标的每一次修订,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推进,不是对过去的推倒重来。为此,我们在学习语文新课标时,要从语文新课标的“不变”与“变”入手,这样才便于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语文新课标的“不变”,首先是课程性质没有变,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将“语言文字”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与国家法律条文保持一致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核心内容没有改变,决定着后面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所有方面的认识基本不变。其次是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认定没有改变。再次,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也基本一致,特别是学段目标,将原来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种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其内容基本可以对应到原来的五个板块,其中的识字量、阅读量、积累量等都保持了一致。另外是优秀语文传统经验没有改变,如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注重积累,鼓励自由表达,倡导多读书,强调语感等。语文新课标的“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语文素养发展为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第二,课程内容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三,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有力推进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

二是贯通语文新课标。教师在学习语文新课标时,一定要抓住核心,把课标内容贯通起来,我觉得有两个策略值得大家借鉴。一个策略是贯彻核心素养,把课标读薄。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因此,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均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架构与表述。抓住核心素养这条线,将这些内容串起来,对语文新课标才能有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另一个策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文新课标有许多新的概念和提法,教师不能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与把握。如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四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如四种语文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活动,但这四种实践活动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同样也存在重叠与交叉的内容,其中交叉最多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分类边界清晰与模糊的统一,正是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线教师不必纠缠于此。

三是用好统编教材。教材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主要载体和阵地,现有的统编教材采用单元的结构。我们可以做一个梳理和研究,将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围绕六个学习任务群加以对照。比如,“整本书阅读”,我们可以利用“快乐读书吧”的资源;“跨学科学习”,我们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通过梳理,我们会发现,各个单元都可以承担学习任务群的某一两项任务。然后,再认真研读单元教材内容,将单元人文主题转化为学习主题,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把单元内容整合起来,形成语文要素的内在逻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将课文提示和课后练习转化为语文实践活动。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可以一课一课地教,也可以对单元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而是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自己的知识建构。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设计、引领、总结、提升等作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灌输式的讲解,而是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读书和讨论,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生活中进行迁移和运用。

吴永军:各位名师都是探路者、前行者,大家撰写文章的时候,也要给一线教师有指导引领的示范,要可视化、操作化。

朱洁如:吴教授非常客气,把我们形容成“探路者”。实际上,如果说我们是探路者的话,那也是“有向探路”,这个方向就要靠吴教授这样的专家为我们引领,让我们得到滋养。从4月21日语文新课标正式颁布到今天,我已经把打印出来的课标翻到“毛边”了,但实际上仍有一些迷糊。这个“迷糊”,有与之前的很清晰的对比。以前的课标,对我们语文教研员来说,它应该是一种“随身物”,就像专业基因,已经烙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用课标,就好像是呼吸一样自然,因为课标参与了我们所有的专业生活。现在的语文新课标,我也苦读了很多天,尤其是为了今天的发言,认认真真研读,但终究感觉有点儿像“身外物”。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我也很有启发。语文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组织与呈现方式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变化,大家也对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讨论。下面,我主要交流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个方面,关于学习任务群。

一是从“群”的名字上,我们也可以触摸到學习任务群的要求。但是对于单个的学习任务群,诸多语文学习的任务从哪里来?又是什么?这首先需要我们思考。二是为什么是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是指向学生素养的,那么凭借这些任务,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有了吗?三是要完成怎样的任务,才能有语文素养的积淀与成长?四是如果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建课堂教学,那么,以任务来驱动的课堂教学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五是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实施过程中,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大任务如何分解?分解的依据又是什么?

这是我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问。

第二个方面,关于学习任务群和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关系。

对于一线教研员和教师而言,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鲜玩意儿。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安排,必须与眼下使用的统编教材、教学实际勾连起来。也就是说,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它必须便于操作,要好用、管用。学习任务群能不能脱离统编教材?学习任务群的东西是外加的吗?是不是另起炉灶式的增加?如果不是,它与教材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必须要依据统编教材,我们如何结合现行的统编教材来落实六大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最容易接受和实施的操作,就是学习任务群要随文设计,要和教材捆绑在一起,不能脱离教材。如果要与教材匹配,那么如何按照教材次序,稳妥地安排落实学习任务群?

第三个方面,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实施。

我们关注到,语文新课标颁布后,“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公众号发布了4篇重磅文章,分别是崔允漷教授、吴刚平教授,胡惠闵教授和上海教研室王月芬主任的。崔允漷教授聚焦的是让合作自主探究迭代升级的学科实践;吴刚平教授讲的是课程内容结构化改革的一个新的动向,实际上也是关于课程内容变化方面的;还有一篇是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问题;另一篇关注新课标变化中的幼小衔接问题。这4篇文章中,有两篇是和学习任务群的解读、设计、实施、评价相关联的,其中提到了“学科实践”,如何把这些迭代升级的样态(如自主探究)落实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中,也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吴永军:朱洁如老师的一系列追问,实际上是要探讨学习任务群的学理是否站得住,它在实践中能不能落实。这个落实,主要是一种常态化落实。比如说,按照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项目化学习。如果严格按照项目化学习的要求、严格按照跨学科的要求,一般而言,一学期最多做1—2个项目。换言之,这不是常态化的内容。朱洁如老师思考的是:学习任务群能不能常态化实行?能不能常态化地被一线教师掌握?现在的教材已经是单元化了,而学习任务群最核心的要义是整体性。本质上,大单元教学就是一种知识的整体,也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朱洁如老师通过追问给我们启示,这是很根本的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

刘春: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今天的语文新课标的探讨。就像刚才吴教授介绍的那样,我和马建明主任有幸参加了由课标组核心专家陆志平老师领衔的“新教学”项目研究团队。从2017年开始,项目组对统编小学语文六个年级十二册教材进行了大单元设计与实践。徐州市的鼓楼区、泉山区两个区域,从2020年开始,作为试验区参与了实践研究。两年多来,这两个区域的教师变化非常大。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我们在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和启发下,追求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以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作为行动纲领,从知识本位到素养为本,从去情境化的学习到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从教的逻辑转向学的逻辑。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就像朱慕菊会长曾经说过的那样:新教学实验区老师们的实践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都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需求。有教师提出来“眼中有语文,心中有学生”,还特别提到了怀特海所说的“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认为提到这个命题,不是偶然。对“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我们是要用语文去育人的,目标是人的发展。①

因为有前期的实践和感性的认识为基础,所以实验区的教师们感觉语文新课标是亲切、熟悉的。

其次,在陆志平老师的指导下,项目团队的教师们最近也做了一些原创型的学习任务群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其实也是在用案例来解读语文新课标。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第一,语文新课标的总体理念、根本性的东西没变,比如“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等理念是没有变的。第二,语文新课标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我们在继续大单元实践的过程中,在思考大单元到底“大”在哪里—“大”在它的视野大、站位高,是一种结构化的设计。大单元设计是站在育人的高度,凝练主题、整合内容、解决问题,让模糊的语文学习清晰起来;不仅关注语文要素,而且在大单元的情境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大情境、大任务打通了学生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评价是统筹安排、一体化设计的。

当然,大单元教学不是群文阅读,也不反对单篇教学。有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讨论单元教学和单篇教学的关系。单元的价值在于帮助教师站在更高的维度观照单篇课文和设计教学,并让学生进入一个整合的、连续的学习情境中充分地、主动地展开学习。到了课堂上,还是需要一篇一篇地教。但这时,就不再是“课文主义”,每一篇课文就并非零起点,课文之间也不再是“孤岛式”的存在了。就像陆志平老师所说的:“整体设计之后回到单篇去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是在一个大的单元情境中,围绕单元任务进行学习。”②当然,有时候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不拘泥于单篇教学,进行多篇文本的关联阅读。因为素养导向下学习内容的选择,不是以文本为本,也不是以单篇教学或群文教学为本,而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对于学生最大的意义是,可以有效解决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因为学习是在真实的大情境中展开,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明白以一个单元作为整体怎样进行学习。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大单元教学实现了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让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落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能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关于这一点,参与实践的一线教师感受还是非常深刻的。

语文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学习任务群又是相同类型和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的。在我的理解中,这些学习任务就是一个个大单元。从六个学习任务群到大单元再到单篇教学,课程内容更加整合化、结构化,更聚焦,也更豐富。以上是我的理解,敬请吴教授和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吴永军:这都是前期有效的一种探讨,我们从学理角度来讲,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谈到“共生”,如果说只有一个,必定站不住脚。这就是涉及整体性、综合性问题。自古以来,教育史、课程史中一直有争论。对课程教学论中的“泰勒原理”,泰勒做了八年实验,他就是要研究综合化学习是不是比单篇学习更有效,更有助于学生素养发展。这个实验在课程研究中很有名,实际上最终结论是有争议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探索。我们提到的跨学科、主动学习,这都是刚性要求,这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综合、整体的发展冲动。究竟研究得怎么样?这就涉及学理上的研究,我们还需要不断去探索。它和我们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怎样的关系?是不是传统的就不管用了?毕竟我们的语文学习,学习的是汉语,而任务导向、学习任务群、心理学机制,都是西方的,更多的是聚焦实用。那么,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还存在吗?这也是文化自信的问题。我觉得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刘春老师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探索分享。“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管有多少语文流派,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语文学习的规律;“不畏浮云遮望眼”,这是最根本的。汉字、汉语,体现一种本体性的诗意的内涵。而“任务”导向的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常态机制,不是汉语学习的机制。

张晨晖:我围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两个角度来谈。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从我个人的成长发展来看,我是随着2001年版课标的颁布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成长起来的。2001年和2002年的暑假,我跟着苏教版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跑了十几个省做教材培训。我的感受是,无论是课标的实施,还是教材的使用,对于教师而言,都要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如何落实到课堂上,这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的问题。2022版的语文新课标来了,有挑战,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如果我们把学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寻找一两个典型案例,再去进行推广,并“推一反三”,那机遇就来了。所以,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拒绝,我们要接受、吸纳,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案例,实践反思。这就是传承与创新并存。刚刚吴教授提到了,我们的汉语学习究竟学什么?不管课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不要忘记语文学习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么去创新?那就要结合语文新课标中的理念,寻找当下的实践路径。所以,作为教研员,我们首先要反复阅读语文新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联结的点,学习如何去转换、如何去落地。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那就要根据镇江的实情,考虑我们有什么,根据我们的实践基础来思考我们想干什么。我读语文新课标,发现变化最大的是“育人功能、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等几个词语。实际上,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核心素养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对于我们而言,全新的、最具有挑战的是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标准。

在镇江,我们历时八年做了“培养自主阅读者”的儿童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对于整本书阅读的书目选择、课程开发、策略运用、评价跟进、推广实施等都有深入的思考。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我们聚焦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开展研究。我们的团队深入学习,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之一,这一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围绕特定主题,确定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还发现,“学业质量标准”也对各个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有一些指南,这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从第一学段的“喜欢读”,到第三学段的“独立阅读”,到初中学段的“广泛阅读”,这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也是指南。语文学习任务群整体规划内容实施的时候,要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群,整合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对教材提出了要求。但是,语文新课标提到的书目与现行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不匹配。然而不管怎么变化,我们现阶段可以“快乐读书吧”作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研究内容。我们有一些整本书阅读的前期研究,也想以此为抓手,做一个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的整本书阅读的案例。比如,我们试图以《中國民间故事》为案例,来做一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完整的课程,由若干节课组成,每一节课又聚焦到每一个小任务的设计,最后再进行案例的整体反思。这是我们的一个聚焦。

第二个聚焦的是“学业质量”。去年9月,我们在“双减”背景下,开展了六年级的作业设计研究。本学期开始,我们对三至六年级进行基于单元的作业整体设计。现在,语文新课标出来了,我们就想结合课标,先找到一个抓手,即“基于单元的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我们学习文献、内化吸收、做专题讲座,然后以一个单元为例进行课堂教学、点评反思。我们也开展了“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作业设计”的评比,以评促研、以训促研,在全市三至六年级的作业评比活动中,教师感受到大任务设计和内部小任务设计的逻辑关联。这样的实践,让大家不再拘泥于单篇进行教学设计,而是基于单元进行整体研究。这就可以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把语文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习理念到具体怎么做的这“最后一公里”,我们想拿出一些典型案例,供教师们学习,让他们以小见大,逐步尝试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

吴永军:语文学习,其实功夫在课外,整本书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其实真的不是只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的。过去,我们做的整本书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系列任务。这一系列任务,既有任务,也有情境。在这个方面,镇江已经做了非常好的研究,有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教师去理解最新的课标,这非常好。

陈芳:我全程都在认真学习,我的心踏实了很多。我们要主动探究、共生实践。学习任务群不能依靠教材编委给我们编制好,具体实施还要去开发,从“单篇”到“整体”去延展。接下来,我就从“实践性”“情境性”来看新课程实施之变革。

梳理语文新课标,我发现课程性质是不变的,课程基本理念特别强调“实践性”“情境性”。2011年版课标中的“实践”共有19次,语文新课标中的共有31次,其中最多的一个词是“语文实践活动”,共有18次。“情境”在2011年版课标中共有6次,在语文新课标中共有48次。正如吴教授所说,语文是有“诗意”的。情境,是语文新课标实施的非常重要的抓手,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理念。情境,是学生带着前概念进入课堂,在情境中学习,通过元认知反思。作为教师,我们要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学习更有任务驱动感,更能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如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我们设计了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任务,分别是:(1)同读“红色诗文组篇”;(2)同编“红色诗词文集”;(3)同写“梦想与担当”。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历时10余天,学生在具体实践情境中,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小组协作、赏读感悟、搜集整理、诵读积累、创作分享。红星闪耀诗社编选《读红色诗词悟领袖情怀》,向阳诗社编选《毛泽东诗词专辑》,青绿诗社编选《重读新中国华章》……“梦想与担当”习作,我们抽取了100位学生,得到了45种不同的梦想—排名前三的是航天员、白衣天使、建筑师,还有外交大使、水稻专家、植物学家、考古工作者、乡村规划设计师、诗人、京剧大师、剪纸非遗传承人、刑侦鉴定专家……虽然梦想不一样,但共同的心愿指向,是将个人的成长与祖国命运、民族未来紧密相连。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懂得,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生命才更有价值。

吴永军:陈芳校长结合学校的实践,谈了她的认识。

刘宁:感谢各位老师的畅所欲言,对于我来说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一些疑惑。在这里,我想说三个疑问:

疑问一:这段时间读了不少关于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在读崔允漷教授的文章时,有一个词语出现频率很高—“学科实践”。我就在思考,在小学语文领域,学科实践到底有哪些组织方式?大家所热议的“学习任务群”,应该是目前大家觉得最能代表当下教育追求的一种。那么,就要让一线的教师逐步理解、举一反三,从一个台阶跨到另一个台阶。

疑问二:在一系列的学科实践中,我们如何判断学生的语言经验提升了、迭代了?我们做了多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而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都有“实践”。在“实践”中,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设计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如何对任务进行分解?教师如何推动持续性的学科探究?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如何发布?学生的经验又如何在学科实践的过程中,发生真正的迭代?这都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非常具体的问题。

疑问三:在语文新课标框架下,时空框架如何设置更为科学?我們一直都在进行探索,关于日、周、月,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度打破,但是,学习任务群怎样安排时间、空间更加科学呢?也希望看到更多有益的实践。

这些问题不仅是我的疑惑,也是很多一线教师在操作层面的困惑,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吴永军:其实“实践”一直都有,好比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改变脱离情境的实践。例如,在过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教师有单纯的训练活动:造句、扩词……这是运用,但这不一定是实践。而如果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言语表达,这就很好。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教育改革要警惕概念化现象》,我们要清楚地认识“新的概念”,其实“实践”就是真正地“做中学”、动手学。一个新概念出来,我们还是要把握实质,要把握规律,才能真正读懂语文新课标。

(吴永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树华,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诸向阳,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魏 星,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马建明,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朱洁如,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刘春,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晨晖,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特级教师。陈 芳,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刘宁,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副校长、副书记,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业质量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体育课学业质量评价的特征与目标设定
体育教学(2017年2期)2017-03-28 10:47:22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关于初中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的实践研究
运用学业质量检测数据,诊断与改进学生的学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