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高质量建设校本课程的探索

2022-05-30 19:00:57张克龙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张克龙

摘    要: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可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六向(学力向上、身心向美、品格向善、行动向新、学识向真、求知向实)”培养目标,并据此开发五育融合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当前,普通高中正进行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并以此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所谓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教育质量过硬,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力广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建设。以下,笔者结合十多年校长工作经历中的所思所想和具体的案例,对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建设作一探索。

一、“六向”培养目标的构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自此,五育融合如何落地,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笔者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六向”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六向”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学力向上】“学力向上”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包括会学、学会、乐学三个层次。“会学”是指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是指能“学以致用”;“乐学”是指求知欲强,有持续学习的意愿。

【身心向美】“身心向美”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表现为身心健康、习惯优良、性格坚毅三个层面。身心健康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前提;习惯优良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能给学生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这是健康生活的核心;性格坚毅则决定了学生能持续地获得成长驱动力。

【品格向善】“品格向善”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内含生命自省、生活自律、生态自觉三个维度。生命自省是学生对自我意义的“自觉”;生活自律是学生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生命的“自觉”;生态自觉则是对外在环境的“自觉”——不只是低碳生活,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学生的“责任担当”。

【行动向新】“行动向新”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包括审辩、质疑、致新三个维度。

【学识向真】“学识向真”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包括“崇文”“重理”“贯通”三个关键词。“崇文”“重理”容易理解,而强调“贯通”,是因为只有坚持系统化、立体式、整合性的教育学识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

【求知向实】“求知向实”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包括“求实”“实证”“创新”三个关键词。

在“六向”培养目标中,“身心向美”是前提,“品格向善”是硬核,“学识向真”与“学力向上”是学生在校获得发展的质量目标,“行动向新”与“求知向实”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围绕“六向”培养目标,学校可开发“模组式”课程体系,以培养品格高尚、知行合一、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养全面、能适应未来的高品质人才。具体而言,学校可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中,开发包含“身心向美”模组、“品格向善”模组、“学力向上”模組、“学识向真”模组、“行动向新”模组、“求知向实”模组的课程体系。

比如,学校的德育可围绕“品格向善”目标开发模组式课程,包含文明课程、义工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生命滋养课程、生活修养课程、生态涵养课程等。还可围绕“身心向美”目标开发模组式课程,其除了心理疏导等健康指导系列课程外,还包含成长指导课程、生涯指导课程、生活帮导课程、习惯养成课程、学法指导课程等。

再如,根据“行动向新”目标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可开发劳动技能课程、劳动实践课程、智慧劳动课程,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德,帮助学生养成诚信劳动、勤恳劳动、智慧劳动的习惯。其中,“智慧劳动课程”的开发基于多种因素,包括当前科技进步、人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与电脑有关的现代技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成为人类劳动的未来方向等。

二、课程开发案例:跨学科“高中生态教育创新实验”课程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特色是实现多样化发展的关键途径。笔者围绕学校打造“生态教育科技特色高中”的目标,把生态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育人过程中,开发了跨学科“高中生态教育创新实验”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打破“坐而论道”,围绕“六向”培养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法,倡导“生态教育选题从身边来,问题解决到实践去”的理念,通过跨学科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开发的原则

1.情境性

一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态教育课程,需要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内生力才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素养发展也才会落地。比如,要认识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采用在课堂里学习“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的理论,远不如在校园里建一个9立方米的水箱,将其作为“重金属污染的池塘”,组织学生开展“水体重金属污染与鱼类生长”的项目化学习。因为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真实问题情境之中,通过查询适宜鱼类生长的各种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最低值,并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体生态修复问题,以及向专家或有关部门了解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可能原因,他们的能力、素养才能全面发展。

2.研究性

对于一门旨在打造学校特色并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基础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应具有研究性。其学习过程就是一次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例如,“湿垃圾与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研究项目,能激发学生对湿垃圾污染问题的关切,对环境卫生的关切,对苍蝇、蚊子生长环境的认识,富有探索价值,还能发展学生使用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地理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构建

跨学科“高中生态教育创新实验”课程的内容包含“健康”“垃圾”“水”“植物”4大模块17个主题的17个实验(详见表1)。

(四)课程实施的方案

跨学科“高中生态教育创新实验”课程的实施可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遵循如图2所示的操作步骤。

校本课程建设是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完整课程体系的建立,就难以真正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没有高质量校本课程的开发,就难以真正建成高品质学校。要打造一所高品质的学校,校长必须强化课程领导力,以专业的教育素养激发教师研究课程、开发课程、落实课程评价,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校本课程。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5:51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5:11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50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