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国忠
[摘 要] 有效、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研究学情既要依赖经验,又要依赖教育教学心理学知识. 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为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以及素养提升夯实学情基础.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学习过程,以学习过程决定教学过程,需要根据教学经验判断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结合学习理论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情分析贵在概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需要评价. 做好学情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合乎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还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奠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
[关键词]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专业成长;核心素养
有效、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要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有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教师必须有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数学知识及其体系、研究学生等. 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主要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也叫学情研究. 实际上,每一个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教师都知道,研究学情既要依赖经验,又要依赖教育教学心理学知识. 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提升夯实学情基础.
从教学的客观现实来看,有效教学离不开学情分析,关于这一点,已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 有专业研究者对当前高中数学学情进行过细致分析,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文本及结果分析,发现能够反映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开展学情分析的一些特征,比如部分教師将学情分析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部分教师高度关注元认知与认知维度的“学情”. 总体而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情分析对于环境与个体差异两个维度的“学情”较少涉及,在整体上偏重基于主观经验而非“证据”的学情分析.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有不少教师对于学情分析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到位,很多时候还会表现出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情分析的理论基础十分薄弱,有待进一步提升[1].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有效养成,更需要教师去进行学情研究. 本文就以人教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学情分析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 准确的学情分析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础
对于很多致力于自身专业成长,且想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的教师来说,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是不二选择. 但是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形:一是观摩了不少先进教学模式和聆听了众多成功经验后,一些教师在自己进行课堂实践时,感觉别人的精彩自己很难再现;二是反复打磨的公开课,在自己的课堂上试讲时比较理想,但借班展示时,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进行学情分析或者学情分析不准确.
学情分析贵在准确,准确的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要想将这一理念变成具体的事实,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学习过程,以学习过程决定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学情分析呢?笔者有这样两点认识与经验:
一是根据教学经验判断学生的学习特点.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学经验是宝贵的. 教学经验当中蕴含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判断,这个判断也正是日常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 学情分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从自己的经验系统当中,判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面及点的过程,是一个从现象中看透学生学习本质与规律的过程.
二是结合学习理论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有经验是不够的,当经验得到理论的引导后,才能形成更好的指导性作用. 学生的学习总有着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通常是用教育教学心理学知识来阐述的,教育教学心理学知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预设,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经验是在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两者结合可以为学情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解析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矛盾. 就拿学情分析来说,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知道经验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还是存在理论与实践的断层. 这时就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自身经验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这样就能避免经验主义的教学设计,并实现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2]. 一般认为,精准地进行学情分析,应该认识到:要整体分析学情,学情分析要讲证据,学情分析旨在提升教学效率,要借助理论分析学情.
例如,人教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一内容教学中,分析学生的经验基础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中,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当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都有相应的素材,因此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与综合,这样就可以形成关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感性认识;其后,考虑到高中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最近发展区等心理学理论,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总结出关于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数学语言.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1:基于生活素材的分析,奠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认知基础.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相关的素材,例如,“要想考得好,必须学得好”,但是“学得好未必考得好”,因为要想考得好,除了学得好外,还与其他一些要素有关,因此学得好是考得好的条件之一;又如,两个三角形全等,那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三个角都对应相等;反之,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三个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就全等.
此时,还可以引用我国科学始祖《墨子》中的一段表述来引导学生认识:“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知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 ”这种文理跨科的教学设计,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逻辑推理.
环节2:基于逻辑推理,形成关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表述.
逻辑推理的前提是寻找到研究对象当中的逻辑关系,此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分析相关的事例,然后去形成逻辑认识. 这里要重点设计两个小环节:一是理论上的基本概念理解,即“充分”“必要”,确保学生的认识是准确的;二是理论理解与实际例子相对应,确保学生的认识是抽象的.
具体的逻辑推理方法,则是正例和反例的研究.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高中生在正例和反例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更加全面与准确. 教师此时应给学生提供“非充分”“非必要”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比较.
环节3:在数学运用中巩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认识.
数学运用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巩固,巩固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一个将模糊认识转化为精确认识的过程. 数学运用的主要题材是数学习题(也可以穿插一些生活问题),具体不赘述.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若干注意点
学情分析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构成了有效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提[3]. 事实表明,在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一些注意点,阐述如下:
首先,学情分析贵在概括,教师要多积累教学观察的经验,然后对这些经验进行分析与概括,这样才能提取出一般性认识;其次,学情分析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这种过程上的把握,是教師将教学设计转化为现实,同时也是积累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过程;再次,学情分析需要评价. 由于学情分析的过程是一个预设的过程,预设通常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因此教师需要评价、判断、修正,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分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总体而言,研究学生、形成系统的学情分析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其一端联结着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另一端联结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判. 做好学情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合乎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还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奠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耀忠,李海,张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现状调查[J]. 数学教育学报,2018,27(05):33-36+87.
[2] 徐梦杰,曹培英. 精准针对学生差异的学情分析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6):62-67.
[3] 张昆.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J]. 中学数学杂志,2017(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