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秀个性,跨越举措促“双减”

2022-05-30 10:48掌健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双减

掌健

【摘 要】学校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建构“学”课程、“玩”课程、“小先生”课程等“跨学科”课程;通过设计“跨边界”作业,实现作业减负增质,“学”作业、“玩”作业、“研”作业,打破传统作业边界,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通过“彩虹章”“星级卡”提升学生素养评价,通过“三路联通”“三优计划”减轻教师负担。推进“跨领域”共育,实现家校社共振。学校还通过课程建构、作业设计、评价实施、家校社共育等跨越举措,促进“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关键词】课后服务 跨越举措 “双减”

学校通过建构“跨学科”课程、设计“跨边界”作业、实施“跨维度”评价、推进“跨领域”共育,努力实现“变托管服务为教育延伸,变单一服务为多样课程,变零敲碎打为协同创新,变关门办学为资源整合”,在跨越举措中促进“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一、建构“跨学科”课程,实现多样态展示

(一)线下课程,师生获多赢

1.“学”课程

“学”课程主要是巩固、提升各学科知识,以夯实基础课程为主,以语、数、英主要学科教师为课程实施主体,以完成当天的作业及学科拓展内容为主体,力求做到今日知识今日掌握、今日问题今日解决,确保学生不带着作业、不带着困惑离校。“学”课程采取独立解答与集中解答两种形式,围绕当天学习中的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2.“玩”课程

充分挖掘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围绕艺术提升、思维创造、体育锻炼、科技创新等四大类,自主开发丰富的“玩”课程,旨在丰富课程活力,提升学生素养。音、体、美等综合学科教师深度发挥自身学科特长,进行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课时,实现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引进有授课资质的、非遗传承人等校外师资,有效改善校内师资短缺的情况,补充拓展课程,提升课程丰富性。

“美玩”课程,重在开启学生五彩斑斓的艺术大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孔望金声”合唱团、“夫子,您好”文学社、笔尖美术、软笔书法、多彩雕塑等。“趣玩”课程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如趣味科学实验、智力七巧板、趣味魔方等。“动玩”课程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有跑酷、啦啦操、篮球、足球、网球、棋类等课程。“e玩”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提升信息化技能,有机器人编程、3D打印、创客实验等课程。

3.“小先生”课程

每周特定一天课后服务时间为“小先生”课程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于学期初向班主任申报“小先生”课程。通过“小先生”课程,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人所长、补己之短,更好地延伸课堂学习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4.“大手掌”课程

学校积极整合家校资源,充分发挥家、社的特长与优势,把家长、社区资源引入学校课程建设中,开设“大手掌”课程,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家长自主报名,通过填写“大手掌”课程实施方案,学校遴选优质课程进课堂。学校开设“校社”联系通道,邀请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来校授课。“大手掌”课程涉及健康卫生知识、劳动种植、传统文化、特色美食、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有趣,深受学生欢迎。

5.“周末”托管课程

在无边界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不断创新家校社共育机制,探索实施与社会办学联动模式,开展孔望“周末”托管课程。周末托管课程一是周末社会实践课程,学校联合家委會,由家委会组织学生报名,利用假期走进科技场馆、教育基地、文化场所等地,进行学习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不止于教科书和日常课堂;二是周末自选课程,通过学校提供课程菜单和学生上报课程菜单,确定学习课程,遵循双向互选、自主开放原则,以选课走班的形式开设课程。

(二)线上课程,家校添力量

“E学院”课程是指构建易于操作的、互动自主的学习模式,打通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配置“云服务”,搭建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教师“微课程”开发,学生“小先生”课程交流分享,家长“大手掌”课程互学共建,丰富线上教学资源。

二、设计“跨边界”作业,实现多样式展示

(一)作业内容丰富

1.“学”作业

“学”作业以“跨学科”学习研究为主要内容,在作业设计上积极尝试策划“跨学科”学习作业。“跨学科”作业设计是“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学科”作业主要有思维图、信息表、手抄报、视频展示等形式,采取“学科+”的设计模式,围绕某一主要学科知识点设计多学科延伸拓展的作业群。通过开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习效能”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在研读教材、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核心能力,设计以主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作业,着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玩”作业

“玩”作业以实操作业为主,通过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丰富作业体验,内容涵盖音、体、美、手工制作、科技创造、劳作等多方面,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从纸笔到实践,作业内容变了,作业形式变了,作业评价变了,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展示平台,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

“美玩”作业为学生搭建创作展示平台,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有“孔望金声”“孔望书画展”“小夫子讲故事”等作业;“趣玩”作业旨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作业围绕“我为学校做设计”“孔望山文创大比拼”“劳动创意显身手”“劳动技能大比拼”等主题展开;“动玩”作业旨在引导学生锻炼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作业通过参与“体育锻炼10分钟”“奥运知识大探秘”“体育技能朝我看”等实践活动实成;“e玩”作业旨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搜集整理能力,学生自己录制剪辑拜年视频,制作“小夫子”课程演示文稿等。

3.“研”作业

引导学生以研究思维关注生活真问题、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采取体验、调查、讨论、研学等形式,进行探索研究,并通过导图式、科学报告式展示研究性作业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提升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地域特色,提出“孔望山”研究性作业项目,围绕“爱山”“护山”“研山”三大行动、“读山”“讲山”“品山”“颂山”四大主题,以“孔望山文化”少年研究所为研究平台,充分发掘“孔望山文化”内涵,开展“孔望山文化”研究,完成“孔望山文化”研究性作业。

(二)作业展示多样

打破传统作业呈现模式,不断丰富作业展示形式,学生可在线上、线下通过导图、表格、图文、视频等方式呈现自己的作业成果,多样的作业展示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完成作业,提升作业完成效率。

(三)作业评价多元

作业批改方式变教师批改的单一模式为学生互评、家长点评等多样模式。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主动提出展示申请,由班内、校内同学进行点赞互评。

三、开展“跨维度”评价,实现多元化共生

(一)学生综合评价,两条路径提升学生素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勵和导向功能,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学校聚焦评价改革,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

1.“彩虹章”评价,关注发展与成长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需求,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渗透在评价细则中。“彩虹章”分为基础章和特色章,基础章为红色系列图案,特色章为彩虹七色星章图案,学生通过集章手册,集齐“彩虹章”后,便可以兑换一个彩色的“孔望好少年”实体徽章,从虚拟章到实体章,学生感受到评价带来的乐趣。

2.“星级卡”评价,关注生活与个性

一、二年级改变传统纸笔测试评价模式,依据课标,依托教材,把生活问题、故事情景融入学生学科素养发展评价中。学生在“星级卡”闯关争星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完成测评,在教师的欣赏和鼓励中释放个性,获得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从而达到“减负不减成长,减负不减质量”的目标。

(二)教师发展评价,“双三”模式减轻教师负担

课后服务有效实施需要依靠教师。教师有活力,课程才有活力。学校通过“三优计划”,有效激发教师行动活力。“三优计划”指“优才计划”“优校计划”“优老计划”,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制订发展计划,激活教师活力,依靠教师真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有效实施同样需要呵护教师。家长、学生的负担需要减轻,教师的负担也需要减轻。为减轻教师负担,学校采取“三路联通”方式设置课程,切实缓解教师压力。“一路联通”师生,充分发掘校内师生资源,设置“小先生”课程,让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授课,激发学生的课程开发兴趣;“二路联通”家社,联手家长、社会力量,拓展课程外延,通过“大手掌”课程补充有限资源;“三路联通”校际,对接专业机构,外聘金牌教练,增强师资力量,增强核心课程竞争力。

四、推进“跨领域”共育,实现家校社共振

(一)社会支持,多部门联动

家、校、社齐上阵,参与课后服务放学时段交通疏导,为学生放学安全提供保障。教育局、市政多部门联动,目前已经对学校东门前的路灯进行了加亮改造,为家长接送孩子提供方便。

(二)社区协同,多资源整合

努力整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育资源,与学校所在的社区构建共育联盟,发掘并利用社区丰富的学习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研究,邀请社区志愿者、老党员等进校园,进行教育宣传、知识讲解。

(三)家校共育,多渠道拓展

不断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密切家校沟通,通过问卷调查、家委会协商会议向家长征询“双减”方案制订意见;通过“家长一封信”、家长会等向家长宣讲“双减”政策,明确家校育人职责;通过家长开放日,不断完善学校“双减”服务内容。多措并举,提升家校共育力量。

“双减”,一次教育的重大转型,一次教育的深刻革命,更是开启寻变之旅的必然选择。因时而动,顺势而为,面向未来,回归本来,从育人角度进行学习空间的再创造,让学生站在育人体系的正中央,打开学习空间,赋能学生成长,探索形成学校育人的新生态,真正实现减负和绿色育人双目标!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加强中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探究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于校外课后服务机构入驻小学校园问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