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家族》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2-05-30 10:48冯凯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育人价值思维能力

【摘 要】科学是一门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如何基于学生立场,通过结构关联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庞大的家族》一课教学中,教师尝试由身边的蜜蜂、蟑螂等昆虫引入,逐步聚类建构起昆虫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蜜蜂、蟑螂,归纳观察昆虫的一般方法,将学生点状化、表层化的观察经验进行梳理,建立科学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融会贯通后形成昆虫学习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思维能力 结构化教学 育人价值

2021年,笔者有幸参加区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现场观摩了5节科学课。其中有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的创新课《植物嫁接》,也有老课新上《庞大的家族》《推和拉》《点亮小灯泡》等。对此,笔者的整体感受是每位教师都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能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进行巧妙设计,有器材上的创新、设计创新、记录创新等,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强,教学效果好。下面结合一位教师执教《庞大的家族》一课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教师该如何上好概念建构类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的第一节课,后续还将学习《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秘》两课。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单元中《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征》、二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中《寻访土壤里的小动物》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后续在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中要继续了解物种的出现与灭绝的原因,在六年级下册《生物和栖息地》《理想家园》单元中还要学会关注动物的生长环境及它们适应生存的本领,了解生物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知识。本单元教学遵循认识昆虫、饲养昆虫、研究昆虫由远及近、从观察到研究的思路展开。就《庞大的家族》这一节课而言,主要通过观察、做模型、描述这三方面内容,由点到面地帮助学生建立昆虫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具体观察,初步感知昆虫外形特征

师(出示油菜花图片):春天的油菜花非常漂亮,它会吸引勤劳的小蜜蜂来采花粉。你们见过蜜蜂吗?请说一说它的样子。

(全班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蜜蜂比较熟悉,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了。不要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它。(出示蜜蜂图片)看,请你们把蜜蜂的身体从整体上分一分,你们会把它分成哪几个部分?

(生答“头、胸、腹”)

师:你们还发现它有哪些明显的器官?(追问:各器官的个数有多少?它们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

师:现在请你们再来说一说蜜蜂是什么样子的。刚才我们先从整体观察,发现蜜蜂可以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接着局部观察,发现它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还有一对翅膀。这是蜜蜂的主要外形特征。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观察,你们学会了吗?蜜蜂所在家族里有一个很出名的成员,人们都喜欢称它为“打不死的小强”——蟑螂。这次给你们的任务是观察图片,了解蟑螂的外形特征,然后把它的外形特征说给你的同桌听。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蟑螂的外形特征?

(学生汇报时教师板画,补充图文结合的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教师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蜜蜂切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语言的表达。教师通过有结构的语言帮助学生从杂乱无章的表述和点状的局部外观特征进行梳理,形成观察昆虫的一般方法和了解蜜蜂的整体特征;学生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科学认知层面,初步认识昆虫的外形特征,为后续学习搭好了脚手架(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蟑螂等,知道蜜蜂、蟑螂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从而由点到面进行聚类,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通过观察两种昆虫,学生逐步归纳了观察昆虫的科学方法。

二、方法迁移,初步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

师:对比观察蜜蜂和蟑螂的外形特征,你们有什么发现?

(课件小结:蜜蜂和蟑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对或两对翅膀。这些也是昆虫家族共同的外形特征。)

师:刚才我们观察的都是圖片,想不想观察真正的昆虫呢?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挑战新的任务了:观察你们组的实物标本,一人观察一个标本,每个实物标本下方配有相应的卡片。

观察要求: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像记录蜜蜂外形特征一样用文字描述,还可以像记录蟑螂外形特征一样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请选择你喜欢的记录方式完成昆虫记录卡。如果你的标本较小,肉眼看不清楚,也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教师巡回调希沃实物投影。

师:请上台展示你的昆虫记录卡。

师:刚才每个同学只观察了一种标本,现在我们同组四人交换观察,然后给它们分分家,要求只分两家,并说说这样分家的理由。

……

师:老师在课前把所有同学的昆虫标本也分成了一家,观察这一家昆虫的外形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它们是一家。

……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些昆虫的身体外部有硬壳,像装甲一样,所以它们又统称为甲虫。甲虫的前翅变成硬的鞘翅,覆盖在能飞的后翅上。

师小结:刚才,我们对昆虫进行了观察,科学家们通过大量观察还发现世界上大约150万种动物中,种类最多的就是昆虫,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80%以上!而甲虫是昆虫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昆虫家族:庞大的家族。(板书标题)

[设计意图]类比是思维的工具。质疑思辨、化归总结是科学学科独有的思维方法。本课中主要应用类比的方式归纳昆虫的主要特征,还通过质疑思辨建立甲虫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类比化归的思想方法,就可以创造性、迁移性地解决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较难的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大项目转化为一个个可以研究的小问题。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学生就可以聚类建构起关于昆虫的一般研究方法,就可以创造性迁移到其他领域、其他项目中。

三、结构应用,整体探索昆虫外形特征

师:尽管昆虫家族很庞大,但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城市化,同学们接触昆虫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老师想把伴随我童年成长的昆虫朋友介绍给你们,看!

(出示图片:蝼蛄,蝈蝈,椿象,大蚕蛾,刺蛾,蜣螂,胡蜂,白蚁,天牛,叩头虫)

师:老师也做了昆虫卡片,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这些昆虫图卡反面对应的资料,然后挑选一种你喜欢或者讨厌的昆虫和组员交流喜欢或讨厌的原因。(可以是图片上的昆虫,也可以是你熟悉的昆虫)

师:有的昆虫惹人喜爱,比如蜜蜂会采花酿蜜;有的昆虫惹人讨厌,比如蟑螂会传播病毒和细菌。那么,昆虫跟人类的关系到底怎样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播放视频)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小结:昆虫的生活行为对人类有利有弊,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板书)

[设计意图]结构是学习的支架。昆虫家族数量、种类较多,像蜜蜂、蟑螂这样的逐一具体地观察其他昆虫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蜜蜂、蟑螂归纳出观察昆虫的一系列方法,将学生点状化、表层化的观察经验进行梳理,建立科学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融会贯通后形成昆虫学习的深层结构。实际上,教师教学时越是关注点状化、表层化经验,学生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教师教学时越是关注知识结构,学生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三、聚类生成,逐类建构昆虫整体特征

师:今天同学们观察了昆虫并做成了昆虫记录卡,跟老师做的比,还缺少什么?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父母或者实地观察进一步了解昆虫。你可以把收集到的信息填写在卡片背后,完善你的昆虫记录卡。然后把全班同学的昆虫记录卡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班独有的昆虫记,相互传阅。

[设计意图]“结构开放地教,动态生成地学”是我们不断的价值追求,教结构、用结构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形成科学思维的工具,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己梳理信息并将其纳入已学知识体系中,逐類归纳昆虫整体特征。

【点评】

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科学教材内容育人价值是什么?就本课而言,首先要通过《庞大家族》的学习帮助学生从个别到整体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知识网络;其次要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并内化此类概念课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实践技能;最后要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归纳总结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优化。学科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按学生认知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建构起来的。就本单元教学而言,教师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通过综合融通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从学生熟悉的蜜蜂引入,逐步建立起观察昆虫的模型(教结构),然后通过“用结构”观察蟑螂,进一步发现像蜜蜂、蟑螂这样的昆虫还有很多,逐步建立起甲虫的概念。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总结反思能力。学习结束后,要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总结反思,学生能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和概括性理解,能对实验进展和实验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实验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同时教师也可以判断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叶澜.融通“教”“育”,深度开发学科的育人价值[J].现代教学,2016(12).

[2]吴亚萍.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J].人民教育,2016(Z1).

[3]冯凯.微格分析2.0:教研训一体的新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5).

[4]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注:本文系江苏省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U-S合作模式下小学科学实验新体系的实践探索”(课题编号:JS/2019/ZX0211-03838)。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育人价值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