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辉
摘 要: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德育的关键方面。“双减”政策下,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教育契机,逐步教育和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文章主要阐述了从细节入手,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开展等强抓学生的习惯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形成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关键词:“双减”政策;养成教育;德育工作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从学校内部的管理方面进行提升,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从完善制度入手,用制度规范行为
在抓好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有一套管理学生的制度,并通过不断地摸索和研究,逐步完善这些制度,使其更适合本校学生的发展。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学校“传承为了发展,办学重在育人”的办学理念,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
(一)每学期三次“星级小组”评比制度
该制度主要由班主任执行。学校组织德育中心组成员集中商讨,中心组成员都是由各年段的骨干班主任组成,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心得,制定一套完善的“星级小组”评比制度。目的是为了培养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增强队员对班集体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评比内容:作业、课堂纪律、班务下放、学习成绩。把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以小组集体荣誉的形式展现出来。评比办法:1.班主任协同各科科任教师根据队员的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等把全体队员分成若干小队,并按小队调整好座位。2.每节课由任课老师从作业、课堂纪律、班务下放、学习成绩等方面对各小队进行考核,把每天各小组的得分情况进行累计,每周公布考核结果,当积累到指定时间后就会把总分第一的小组评为“星级小组”,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
(二)“班务下放”制度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给每一位学生都分配了任务,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有任务,有扫地、关风扇、擦黑板、倒垃圾、摆桌椅等等,也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表现好的小组实行加分。
(三)每月“文明中队”评比制度
该制度由大队部执行。考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通过班级轮值制,4至6年级以班为单位,按顺序轮周执勤,根据“文明中队”评比标准(出勤、早读、仪表、文明礼貌、课间纪律、两操、午餐午休、卫生、绿化、环保)对全校学生进行考评。结合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纪律进行评价的《校务日志》评分、学生对大课间情况进行《课间操评分表》评分和学生“环保小天使”对各班卫生及包干区进行卫生检查评分这三大块检查,大队委员每月进行综合评价。在此过程中,大队部加强执勤学生的管理和检查,注重过程管理,增强评价的反馈,以每月升旗仪式中颁发“文明中队”牌为激励措施,使学生在集体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在良好的管理和被管理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期末“文中杯”评比制度
在每月“文明中队”评比的基础上,期末“文明杯”评比还纳入学校大型活动开展的评比、专项评比、科任教师评价、优秀执勤队员评选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每级选出最优秀的班级在全校进行表彰,获得全校“文明杯”的班级学生更是欢欣鼓舞,常常会在下学期的表现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全校树立了“文明杯”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五)低中高年段二十个好习惯
我们根据小学生各年段的特点,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从二十个方面作了规定:1. 预习复习;2. 上课准备;3. 专心听讲;4. 作业要求;5. 更正错题;6. 作息安排;7. 主动问好;8. 礼貌待人;9. 孝敬父母;10. 诚实守信;11. 文明卫生;12. 健康生活;13. 收拾整理;14. 垃圾分类;15. 上下楼梯;16. 课间休息;17. 交通安全;18. 体育锻炼;19. 疫情防控;20. 节能环保。
(六)其他制度
包括每学期不少于2次的家长会制度,通过家校的沟通及时把学校要学生养成的习惯知会家长,共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强化学生的规范;每学期不少于1次的级会制度,让各年级根据本年级对学生需要教育和规范的重点,有目的地通过級会进行渗透;及时撰写《学生成长记录册》制度,让家长在整个学期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情况,及时做好教育;寄语撰写制度,使学生能从教师的寄语中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成绩与进步,并受到教育和鞭策。不断地通过各项制度的制订和完善,促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日趋目标化、规范化、法治化,从细节抓起,及时做好反馈和跟进,使制度得以正常实施。
二、从校园文化入手,用氛围熏陶习惯
校园文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良好校园环境是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浓浓的教育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我校无处不体现教育的氛围,就像每一面墙壁,每一个空间,映入眼帘的都是教育的话语。我们的校园文化,所到之处都是熟悉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照片,学生动手动脑设计的作品,学校教育的特色展示,学校教育的思想渗透,学校对学生的规范要求等。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乐于学习,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三、从师德建设入手,用榜样同化学生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更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以榜样去教育和同化所教的学生。我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 通过学习强规范。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其身正,不令面行”。学校根据教育方针政策要求,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和政策,利用政治业务学习,让教师明确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点,方便教师根据要求明确目标,实施引导。开展“内化师德”系列学习,开展“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学习交流。通过培训和学习,不断让教师更新知识,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2. 通过要求促行为。为了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学校对教师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业规范,包括教师着装、语言、行为等方面,教师自觉遵守,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通过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让教师真正起到模范作用。
3. 通过评比树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以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去教书、去育人,学生就会更快、更好、更直接地受到教育和形成规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从主题活动入手,用活动强化规范
对于如何把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们通过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教育、去渗透、去强化规范。例如,我校每年都要开展“养爱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和健康习惯,树立班级荣誉感、责任感。
经过不断的实践,现在我校学生在渐渐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将以此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与社区和家长的合作,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养成教育的教育艺术,在以后的德育实践中继续大胆探索,从细节抓起,从更多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着手,总结出更丰富的经验,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开拓各种德育资源,使习惯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3.
[2]王星凡.学生一定要养成的50个习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