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燕
【摘 要】基于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观察和思考,着重对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意识和行为改变,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提升情趣点展开实践和研究。重点研究教师如何通过挖掘文本情趣点、把握课堂生成点和关注课堂环节无缝结合点来整合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更加“相映成趣”;研究教师如何通过提升自身素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和适当变换学习方式来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学习乐趣无限;研究课内外知识点如何有机结合、重组整合来精选巩固练习,让学生的体验更加“兴趣盎然”。这些策略的运用和实施,能够实现有效整合,使课堂更加妙趣横生。
【关键词】情趣激发 整合资源 精选练习
一、现状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情趣的培养地,语文教学要重视情趣化的教学。笔者就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现象一:教学内容看似“满满当当”,学生却学得索然无味。课上,教师看似精心设计的环节满满当当,从基础字词到文章剖析,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一刻都没停歇,课堂上留给学生练笔、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和教师都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情绪。
现象二:课堂节奏看似“平平稳稳”,程序却一成不变。一节课上完,师生的情绪几乎没什么起伏,这样的课堂节奏是在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中、在概念化的课文分析中、在公式化的语文练习中完成的,缺少激情和魅力。
现象三:巩固练习似乎“面面俱到”,效果却往往“面面不俱到”。教师课上似乎什么都讲到了,作业巩固的形式也面面俱到,但真正到练习时却问题百出。
二、实施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更加相映成趣
一堂课是不是有情趣的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者的高度,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定位放得高些、远些,用统领的思维去整合教学资源,那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些趣味和生機,学生的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1.挖掘文本情趣点,关注整合
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抓住教材中最能激活情感、调动兴趣的“点”,并进行开发、处理,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具感染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
(1) 抓住“疑问点”加以推敲。“疑能引思,思则生趣。”文本中往往隐含着许多让人生疑的地方,这些地方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触发学生新的思考。有时“疑问点” 隐藏在课题之中,如课文《“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精彩”与“糟糕”截然相反,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这是文中人物说的话吗?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有时“疑问点”隐藏在课文的结尾,如《凡卡》一文结尾写到凡卡写信给爷爷,那他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为什么?还有的时候,“疑问点”隐藏在课文内容有争议的地方。
(2)抓住“情感点”加以升华。文本情感浓烈之处是最能触动学生的地方,找到这样的“点”也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如《和时间赛跑》一文,作者描述自己失去外祖母时“大声痛哭,跑了一圈又一圈”。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借助这个情感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对亲人逝去的无能为力,再追问“作者要表达的仅仅是对亲人离去的无奈吗”,此时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逝去的无能为力。
2.把握课堂生成点,注重整合
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经历有着个体差异的他们在教学情境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问题,促使课堂产生新的生成点,这样的资源是可贵的再利用性资源。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是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氛围充满激情而又让人难忘。
3.关注课堂环节无缝结合点,凸显整合
(1)精妙的教学环节。《穷人》一文中,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特别细腻,但她抱孩子的那段却没有心理活动,教师要巧妙地加以拓展。其实,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留白之处,创设想象的空间,展开精妙的教学环节:桑娜会想些什么?
(2)精当的导入语。一堂成功的课中,导入语、衔接语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巧妙地将生活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导入设计中,教师可通过轻松的谈话、调查,自然地引出话题和主题。
(3)精巧的单元重组。有时,我们要学会处理教材,让课堂与生活空间巧妙融合,让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尝试重组教材,如单元资源重组等,并适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六年级学习了传统节日的单元内容之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补充阅读名家名作,如《傣家风情》等,既提高了语文课的学习效率,也进行了群文阅读,加大了阅读量。生成的课堂可以让教学充满生机和灵动,无缝对接的课堂更能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达到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境界。
(二)把握课堂节奏,让学习过程更加乐趣无限
教师如果能把握好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错落有致,那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致,同时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1.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是前提
教师要善于调控语言节奏。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的速度、力度、语调升降等,表达上抑扬顿挫的教师总能深深吸引学生。
教师要善于处理疏密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少,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作为教师,应具备巧妙提取的能力,从文章的体裁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时做到重点突出、化繁为简。
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反应。作为教学预设者,教师都会在课前做好节奏控制预设的方案,但是预设再充分,也不及课堂教学的瞬息万变。这时,教师要学会灵活调控,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难点,一定要学会循循善诱。
2.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是保证
一种和谐的课堂,一定少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学得慢的学生向学得快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更多的智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要学会主动参与,取长补短,这样既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合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适当变换学习方式是关键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使用故事激趣法,也可以由课题入手,进行质疑激趣,这样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梳理。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竞赛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情趣点确定游戏内容;第二,制订游戏规则;第三,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第四,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三)精选巩固练习,让学生体验更加兴趣盎然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特点,精选巩固练习,并适时补充或拓展,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去体验、去挑战,从而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1.课内外知识点有机结合
教师可以结合课内外知识点的联系,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训练点。比如: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可以尝试着让他们去动手实践感受一番;而那些比较远离生活实际的课文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去探索、了解其中的奥妙,以形成更加全面、感官的认识。
课文有些地方会留有“空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填补,不仅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坐井观天》时,在故事结尾,笔者又在文后加上“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学生通过想象,又创造了无数个结果。
2.课内外知识点巧妙衔接
将传统的作业形式“写”,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等形式巧妙结合,能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如三年级“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里有一些描写花木和日月的成语,要求学生積累背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些词语都有困难,背诵肯定更加困难。笔者想了一招,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来画一幅画,让其他学生来猜一猜,用这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词语的理解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乐在其中,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
3.课内外知识点重组整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给了学生一些词语,如: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恋恋不舍……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进行读、写、听三部曲,其实还可以重组整合很多知识点。如仿写AABC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进行其他类型的仿写(AABB、ABCC等)、提供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灵活运用等。拓展的不同类型以游戏形式出现,既让学生得到了复习或提升,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学习的内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时教师可以在课上作为拓展资料加以展现,也可以课后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如学习《伯牙绝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俞伯牙学琴》的故事,文章学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收集了解冯梦龙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教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适当改变和创新,力求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深刻。如教学《西门豹》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西门豹在走访村民时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的想象是奇妙的。
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可以多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比如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挑战基础知识类的巩固或者难度系数不是特别大且与所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题目,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综合类运用和拓展。
三、反思与展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课堂的高度和效度,在激发学生情趣点的策略研究中,除了上述这些方法策略之外,教师还需要将重点放在潜心研究文本、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