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空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设好校园空间,需要根植学校土壤,结合学校实际,讲好校园故事:讲好学校故事,构建校园时空对话的通道;讲好学生故事,温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讲好教育故事,点亮校园不灭的灯塔。
关键词:校园空间;校园故事;学校文化
校园空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经营及建设校园空间内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品质及品位,也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建设好校园空间,需要根植学校土壤,结合学校实际,彰显学校精神,讲好校园故事。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锡东高中”)坚持为学生设计学校的理念,积极探索校园空间建设的途径,通过校园空间的濡染作用,努力为学生铺就精神底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品性。
一、讲好学校故事,构建校园时空对话的通道
走进锡东高中的大门,然后右拐,可以看到一块状如犀牛的巨石,它厚实雄劲的身躯,似乎在全力向前冲锋。“犀牛”的底座上镌刻着“坚毅奋进”四个字。这块石头,学校称之为“奋进石”。“奋进石”象征着锡东高中师生执着勇敢、风雨不摧、奋勇向前、矢志不移的精神品质。
其实,“奋进石”更阐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锡东高中创立之初就确定了“坚毅奋进,大气谦和”的校风。校园空间建设,应该要讲好学校的故事,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目标追求等告诉学生,时刻警醒学生、激励学生。
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学校的核心理念,到学校的标识、校训、校风、校歌,再到学校的楼名、路牌等,都可以讲好学校故事,让文化气息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层面,让学校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观都具有育人价值。
锡东高中在充分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把学校最高的建筑——钟楼定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钟楼代表时间、时光,时刻提醒学生珍惜每一寸光阴。时钟是精确的,它提醒学生时刻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找准人生刻度,让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都过得有意义。
锡东高中把面对学校大门的一个包含水景、主题雕塑、大片绿地等在内的广场,命名为“大成广场”。这是一个承接历史,面向未来的广场。“大成”,是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阐释为“学问成人”“事功成人”“大雅成人”。学问成人,即知而好学,然后能才;事功成人,即学以致用,事济有为;大雅成人,即博学雅正,方为大成。
锡东高中是2013年易地新建的校园,校园旧址和现在的学校相距10公里。而“大成”理念也与此有关。在新旧校址之间隔了一座古桥——大成桥。它远近闻名,以前是连接东西两个古镇的交通要道,现在成为新学校承接老学校历史及传统的象征。
校史,是一个学校最丰富、最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故事。用合适的方式讲好校史,可在校园空间构建起时空对话的通道。
二、讲好学生故事,温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锡东高中校园东侧有一块面积不大的湖面,学校把它命名为“海思湖”。它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003年9月,学校刚开学,门卫收到了一位学生的信,信的封面上写着“海思”两个字,里面放了100元钱并附了一张纸条。这个学生希望学校把这100元捐赠给比较贫困的学生。在后来的三年时间里,门卫每个月都能收到这个学生的来信,每一次里面都放有100元。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位学生的名字,准备在全校公开表彰她,但被她婉言谢绝了。
为发扬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学校以“海思”为名成立了“海思爱心社”。“海思爱心社”成立后,资助了许多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2016年,学校决定把还没有名字的小湖命名为“海思湖”,以纪念那位学生的善举,激励广大师生把“海思”精神发扬光大。水是生命之源,爱是校园之魂。“海思湖”感染了每一个锡东学子。
学生是校园的真正主人,他们才是这个校园的主角。在校园空间建设中,我们更多的是要讲好学生故事。因为,学生有无数动人的故事,他们代表了学校最先进也最有价值的文化。而讲好学生故事,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来讲,这样才更有感染力。
以前,锡东高中校园的走廊及墙面,布置的都是类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名人名言。后来,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标语:“胸中丘壑,壮志达青云,我们已不是轻言放弃的孩子。风风雨雨算不得什么,我们的心中树立着拳头与旗帜,我们的心底回响着呐喊与鼓声”“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出双脚也走不完。让我们用誓言诠释目标,以行动见证成长”。这些话语虽然不够凝练,但都是学生自己撰写的励志标语,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学校把学生撰写的“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楼道等公共空间,让学生激励学生。
同时,学校在阅览室、会议室,甚至卫生间等地方布置了学生创作的作品,如剪纸、哲理漫画等。哲理漫画是学校美术教师开发的课程,要求学生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要能体现出一定的哲理。同时,美术教师还开发了“指印绘画——我们班的全家福”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在设计好的作品上按上指印,并签上名字,几十个学生的指印共同构成一幅作品。这是班级特殊的“全家福”。学校把这些“全家福”装裱好,并作为艺术品展出。若干年后,等这些学生以校友的身份再回到母校,看到这些“全家福”,一定会感慨万分。因为,这是母校留给他们的特殊记忆。
的确,好的校园空间建设,要给校友留一块记忆的空间,这块空间可以是一棵树、一块地、校史馆的一个角或一面墙,甚至是一块石、一块砖、一枚指印。美国格罗顿高中的一块木墙上,刻着从1886 年至今所有毕业生的名字,罗斯福总统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在校园内一些大树的根部,放置了很多铁铸的树盖,而树盖上也印有校友的名字,记录着他们的成就。
好的校园空间建设,一定是一个能让学生不断续写新的校园故事的地方。
三、讲好教育故事,点亮校园不灭的灯塔
锡东高中图书馆前面有四棵很高的香樟树,树丛中间竖立了一个两米高的古铜色雕塑。雕塑主体由一根方形管三折而成,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门,学校称之为“三一门”。“三一门”,讲述了这样一个教学故事。
2003年初春,学校艺术组六位教师开展了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三位美术教师围绕同一个教学内容分别备课。备完课后先由一位教师上课,其他两位一起听,听完后第二位教师根据前一位的上课情况进行调整,接着第二次上课。第三位教师在前两位上课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再上第三堂课。三位美术教师采用个体反思的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上出了三种不同的课型。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称之为“一课三人上”。而音乐组的两位教师,则采用集体备课方式,帮助年轻的小张老师准备公开课。三位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后及时改进调整,经过多次磨课,小张老师上出了一堂精彩的课。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称之为“三人上一课”。这是在全国最早尝试“一课多人上”“多人上一课”的教学研讨活动。为此,学校设计了“三一门”雕塑,向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组全体教师表达敬意。
校园空间建设,需要讲好教育教学故事,讲好进步教师的典型故事,讲好不同时期学校教育变革的故事。这些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整个教育发展史。
学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课程文化及班级文化。新课程改革后,锡东高中倡导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几年后便积累了很多校本课程及微课程案例,学校编印并出版了这些案例,充实了学校的档案室及校史馆,成为学校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学校把具有典型意义的班级故事刻在树盖或文化砖石上,让校园记住这些代表学校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例。
校园空间建设,更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发生在课堂中的动人及精彩的教育教学故事,让这些教育教学故事丰富学校文化。曾获美国年度教师的雷夫·艾斯奎斯,是洛杉矶霍巴特小学的一名教师。20年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学校的第56号教室,年复一年地教着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这间普通的教室,他和学生演绎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事,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在霍巴特小学的校园空间中是一个特有的物态空间,也是学校的一块精神领地,更成了学校文化的一张名片。所以,在学校的空间建设中,我们需要发现身边的“雷夫·艾斯奎斯”,需要讲好属于我们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并设计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物态形象,让这些形象共同构成学校靓丽的文化风景。这些教育教学故事,是学校的精神财富,犹如学校明亮的灯塔,引领师生不断前行。
校园文化先进与否,无关大楼的高低,也不以面貌的新旧、科技含量的多少来评定。学校本不缺文化,缺的是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追求,缺的是对学校历史的敬重,缺的是对学校教育教学事件的梳理,缺的是对学生及教师作为学校主人的关注。让校园空间不空,重要的是要扣住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扣住学校教育的本质。如果教育者在空间建设中关注了这些,即使校园不那么宽敞,没有高耸的大楼,其空间也一定充满生机且令人难忘。
参考文献:
[1]陈平.为儿童设计学校[J].江苏教育研究,2017(13).
[2]李茂.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婕,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邮编:2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