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达
[摘要]优质学校就是专业发展良好的学校,也是社会的优质资源。学校是专业性学术机构,学校的专业发展基于其专业标准。从文化的视角,学校专业发展需要满怀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自信,构建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标准,理清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思路,选择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不断推进学校专业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持续需求。
[关键词]基础教育;专业发展;学校文化
学校是专业文化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是制度化教育的基本形式,学校教育发展的优劣是衡量一所学校专业水准的风向标。从文化的视角看,学校教育就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存在样式。因此,学校教育发展就是一种具体的文化专业发展。本文将从学校专业性的文化检视、学校专业发展必要的文化自信、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三个方面来阐述学校的专业发展。
一、学校专业性的文化检视
学校是文化传播和生产的场所,是承载专业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是有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专门化教育。这里的“专门化”其实就是指学校及其教育的“专业性”,同时也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文化特性。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也离不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较高要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可以供给专门从事知识活动的人,才会导致知识群体的独立;只有当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人们通过一段时期的专门学习才能习得;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从事相应社会事务或工作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才能胜任。在这样的情势下,独立形态的学校教育才应运而生。
第一,专业性的文化样式。学校教育是一种形式化或制度化的教育。在组织机构设置与制度安排上,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没有专门教育主管部门和机构,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系列学制安排和相应的制度设计。在场地设施上,学校教育需要建立基本的场所及硬件设施保障。这种形式上的重视程度,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水平。
第二,专业性的文化队伍。这一点是业内外共识度最高的。正是有了专业性水准的教师,学校教育才能因为专业人员的推动而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化及其水平是学校教育专业发展程度的“试金石”。因此,关注学校专业发展,一般意义上也就转换成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中小学(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教师准人制度的设立,教师职前专业教育和职后专业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因此,很多中小学(幼儿园)也成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那么,教师专业发展了,是不是学校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专业发展呢?其实不尽然。事实表明,一些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程度普遍很高,无论是教师的学历、职称,还是其敬业精神、工作成效等,但是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整体的专业发展水平没跟上。
第三,专业性的特色文化。文化是历史的印迹。学校文化是一个组织与团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象征。它具体演绎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师生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和班级文化。真正强大的学校文化具有教育、导向、激励、凝聚等功能。这些功能会让每一个置身学校文化氛围中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校的文化认同,进而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如果说学校在形式上的“专业性”体现了学校的硬实力,那么学校在队伍和文化上的“专业性”就体现为学校的软实力。然而,队伍的专业性建设不单是学校的事情,其职前专业发展依赖于个体在专门机构的持续努力和培养。学校文化上的专业性主要靠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这是当前或者长期以来学校专业性发育不良的软肋。
二、学校专业发展必要的文化自信
在很多业内外人士轻视我们的教育,羡慕发达国家的教育时,其隐含的价值偏向体现出本土化教育价值的迷失和自卑。其根源牵扯到近百年来,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被动接受与适应所谓近代化、现代化标准,以及社会人心的躁动、迷茫与彷徨,最后导致盲从、跟风,乃至迷信。甚至机械地认为,应该抛弃传统,重建文化。在新世纪以来轰轰烈烈推动的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持有这种观点和做派的人不乏少数,且酿成一种盲目崇外的风气。客观而论,不是借鉴或模仿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对国内教育指导没有价值,而是对自身教育缺乏科学的研究和判断,一味否定,失去了起码的教育自信。这对于民族教育、本土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主要危害在于,我们的教育文化将导致“无根化”,在世界教育丛林中,将失去民族的色彩与尊严。
教育是文化的基本样式。文化以其历史的“绵延性”(自古而今的流传与发扬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和“共时性”(个性文化与集体文化的互动与共振)而不断展开和生动演绎,其中就包括教育文化。教育文化是与人关系极其紧密的文化类型。教育文化“绵延性”述说着教育的文化流传,包括在过去适宜的教育文化传统和延续至今不乏睿智的教育传统文化,这种教育文化传统烙上先人们对教育的合理化诉求和规律性认识。教育文化的“共时性”是对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等文化群落的积极回应。它一方面汲取时代文化的鲜活因子;另一方面反馈和影响时代文化,从而体现出教育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文化总是共生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同时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外来教育文化。这种包容和接纳是文化自行发展的自觉行为,而不是盲目的自我否定。教育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内外优化,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功能。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一直以来倡导尊师重教,探索教育规律和方法,形成了诸如《学记》、《中庸》等世界早期教育经典。近代以来,从书院到新学,从陶行知到晏阳初等,无论从办学形式、办学内涵,都汇聚了一批又一批充满教育情怀的人。他们为之求索、耕耘,并获得了优异的成就。而今,在深化素质教育,拓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我们很多人反而显得底气不足、悲观失望或消极沉沦了。这就是一种对本土教育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由此导致推进学校专业发展乏力,学校教育成效低迷,难以赢得社会的基本尊重。
没有专业自尊,就难以形成专业自信,也就缺乏专业发展自觉。因此,需要我们重拾传统优秀教育文化,奠定我们对学校专业发展的基本自信。同时,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立足实际与中西结合的办法,优化我们的工作思路,形成我们的科学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增进专业能力,提高推进学校专业发展的觉悟,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专业发展。
三、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
那么,基础教育学校的专业性问题,即学校专业发展应秉持怎样的文化标准、思路与具体途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确立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标准
《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按照“学校设置与规划(学校设置、学校规模)、建设用地标准(学校建设用地构成、学校建设用地面积)、校舍建筑标准(校舍建筑构成、学校建筑标准、校舍建筑面积标准)、装备条件标准(通用教育技术装备、专用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师资队伍”等细则加以具体规定。该标准主要确立了学校硬件型外延专业化标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校软件型内涵专业化标准建设,只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所体现。而以现行《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为例,在项目A级指标中校园用地和教学用房占权重18%、实验室、图书馆(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占权重32%、食堂和宿舍占权重10%、教师队伍占权重14%、教育管理和质量占权重26%。该标准在教育管理和质量软件型内涵专业化标准建设上有很大凸显,但是不够深入和全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的专业标准体系。
确立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标准,首先要确立标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学校专业标准体系的确立首先要从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出发,梳理出学校专业标准的基本维度,同时结合区域特色与个性化需求,形成适宜当地学校专业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然后,完善体系维度。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先要有形成构建体系的基本维度,再在各项维度中形成具体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就具体体现了学校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准。
2.理清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思路
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标准是促进学校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准则。基于此,学校专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形成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技术路线,构筑起学校专业发展的道路。
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标准,落实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思路,即文化、课程、课堂。具体而言,就是理清学校文化,并整体规划,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在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中贯穿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系统实施学校课程,生动演绎学校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一种学校文化统整、理念一体的学校发展格局,奠定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如图1所示。
在上述结构图中,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是学校的基本定位与发展总体方向,体现了学校专业发展的宏观思路;《学校章程》及学校相关规划体现了学校全面系统的专业发展构想,体现了学校专业发展的中观思路,如学校文化的整体规划涉及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工作计划与具体实施方案是学校专业发展的实际操作与落实,体现了学校专业发展的微观思路。由此,总体构成为学校专业发展的基本文化思路。
3.寻求学校专业发展的主要文化途径
根据优质学校或说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发展经验,以及笔者对诸多学校专业发展的正反案例的分析与提炼来看,学校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加强校长为首的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校长,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实现良好的专业发展,否则学校专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就很难打开。教育部在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校长应该具有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个方面的基本专业发展标准。但就现实的情况而言,能够全面有效达成以上基本专业发展标准的校长比例并不太高。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要求,是推动与落实学校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所以需要持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另外,还要根据个体差异与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提升,使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成长为具有丰富教育实践、教育经验和具有一定基础的教育思想认识的专家型教育工作者。同时,要重视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与团队专业化发展的同步并进。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同伴互动和合作精神,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既可以带动教师所在团队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又可以通过专业对话充分发挥团队内部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和相互欣赏的作用,进而增强学校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聘请学术顾问或建立专家咨询常规机制。学校的长足发展需要智慧与理论引领,因此有必要“请进”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服务。同时,建立一定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专家的理论智慧为学校把脉和引领方向。另外,我们更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小学和高校的合作。高校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相比中小学来说更具有文化高度,能够为中小学提供专业的学术引领,这正是中小学在学校专业发展中最为欠缺的。而中小学反过来又可以作为高校的学术实践基地,将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在中小学进行实践和应用,进而丰富高校的学术、理论研究。同时,高校相比中小学而言,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美誉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能够进一步提升社会对于中小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从而促进中小学的高位发展。
再次,与优质学校结对借力。目前,倡导学校教育的开放就是提倡学校要“走出去”整合资源,通过友好学校结对、集团办学、学校联盟等方式,实现学校教育多元优势互补,在相互借鉴中扬长补短,不断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特别是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的名校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由于名校的品牌、管理、师资等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输出,使得原本发展较为落后的薄弱学校、新建学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依托并整合名校资源,更好地规范办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最后,通过“管评办”分离的机制促进学校长效专业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形成的“管评办”统筹的方式导致“裁判与运动员”身份同一,极大地不利于专业化办学。学校常常是教育主管行政部门怎么考核就怎么办学,甚至有些教育主管部门还在沿用数年前的考核办法,考核的实效性,存在的弊端也未及时进行调整。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受到较大的限制,为了考核而办学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就使学校的创新较少,办学特色也无法得以凸显,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很大,想要办出“一校一景、一校一品”的有个性的学校难度较大。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的行政管理职能要专业化,要进一步放手学校专业化办学。同时,要让社会专业教育评估机构介入对学校教育的专业评估,并通过评估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进行抉择调整和优化制度设计,用考核来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和专业化发展,而不是制约学校的发展。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大视域,然而把学校专业发展作为—个教育论题在研究层面涉猎不多,在实践操作层面切人的点多、局部的多,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很少。因此,有必要就学校专业发展进行系统设计、整体实施。一是充分结合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构建整体专业标准,并允许区域差异;二是形成学校教育体制专业标准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学校专业标准的落实与评估细则,形成学校专业发展多级制,营造良性竞争机制;四是建立配套学校专业发展多元开放平台,尤其是充分尊重和接纳社会专业中介机构的专业介入。
综上而论,学校教育专业化是教育梦的具象,需要业内外有识之士共谋,更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量,需要学校在实际推动中全面规划与系统推进。只有这样,学校专业发展的愿景才会实现,学校教育才会满足人们对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