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问题研究”式教学活动开展

2022-04-29 22:33梁业林运泽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高中阶段问题导学

梁业 林运泽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历史教学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具体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完成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巧妙地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灵活掌握历史课程学习的技巧,变被动为主动,推动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按照既定的教学步骤开展,促进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掌握学科技能,优化对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此,文章就从历史核心素养培育及问题探究模式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多个层面论述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也开拓了全面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核心素养;问题导学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分析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多个层面的内容,是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必然条件。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教学活动只有跟随教育发展的潮流,才能保证教学引导的针对性,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指引学生更好地分析历史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课程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主动吸取前人的经验,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完成举一反三的学习,不断提高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

二、高中历史课堂上对“问题研究”课题挖掘的分析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师道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解惑之前提就在于学生学而有疑,疑而有问,这就要求课堂施教的主导者-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这也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问题导向”式课型研究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终身学习。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为了在高中阶段奠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师就要在“问题导向”的课堂和“自我导学”的课堂上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身体力行地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课堂上及时总结经验,主动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适应新高考课程改革下课型构建和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创建提供有价值的探索,促进学校课程课型的改进和完善,推动立德树人教学目标落地生根,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散发独特的学科魅力。

三、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

(一)研究学生特点,突出问题的科学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需求,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新知识,突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顺利打开教学活动大门。

例如,在开展高中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完成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避免教学活动出现断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師要结合以往的教学内容完成提问设计,用“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复习巩固,在学生的回答中更准确地把握其基础知识,考虑学生的知识承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合理地调整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之后,就要找准时机为学生讲解从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在各种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根据以往学到的理论知识展开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综合考虑学生学科素质发展的特点,不能过快地追求教学的进度,而是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带领学生围绕这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展开深入的探究,更好地突出问题的思考性和价值性。而对于答案的设计,教师也要在参考教材和标准答案的基础引导学生朝着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思考,把历史事件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完成历史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程学习的技巧,在更科学的问题中优化对其学科思维的培养。

(二)打造民主课堂,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问题导学”作为教学课堂上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完成深入讨论,优化对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营造师生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

例如,在开展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够以更加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这节课上,教师首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内容的解读,结合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完成重点知识的勾画,并圈点出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接下来,教师要在课堂上围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完成题目的解答,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课堂上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提出问题时,教师也要从面带微笑、从态度和言谈举止上为学生传递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通过深入的互动,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优势完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快乐和自由的学习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史料,在激励性的语言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构建更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指引学生合作探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优势。在新的教育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带领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合作学习,不断查缺补漏,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开展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教学活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世界格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地位争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条件下精准地完成问题的解答,从多个层面搜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整合多个方面的力量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任务,主动地吸取他人的学习经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在这节课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把全班同学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结合“我国设计深圳经济特区、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的社会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这一问题情境展开深入的讨论,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搜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完成历史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在完成集体讨论之后,教师还要要求每个小组以书面的形式完成合作学习内容的呈现,在集思广益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积极地从他人身上积累学习经验,看到他人的闪光点,帮助学生个体及时明确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不断推动全体学生获得更均衡的发展。

(四)问题设计分层,适应全体学生需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上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完成教学引导。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要确保问题更有层次,使得教学活动能满足全班同学的求知需求,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扫清障碍。

例如,在开展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一课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问题设计法完成知识的导入,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展开深入的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原则,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开来,引导学生先完成小问题的解答,层层推进,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郑和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哥伦布”这一复杂的问题,并把这个大问题拆分为“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等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对比提出学生的主观看法。在问题的拆分中,学生就能在浅易问题的回答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展开深入探究的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一来,就能确保问题导学法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求,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理清学习思路,找到正确的学习头绪。长期下来,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总结历史课程学习的规律和技巧,在分层设计中突出问题探究学习的意义,不断优化对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开发提问角度,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结合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指引学生完成独立学习,帮助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增加知识量,拓展知识视野。

例如,在学习到高中阶段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群体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指引全体学生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究,要及时变换提问的视角,让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展开思考。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从世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大的角度进行研究,综合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背景、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由浅入深的学习,站在辩证的角度思考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这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明史、革命史、全球史和心理史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梳理,让学生从多个方面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而且,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还要让学生“想一想”“再想一想”,指引学生结合旧知识的回顾快速突破新知识,有效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视野和途径。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导学”的灵魂,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本质,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找准下一步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向,切实提高问题导学法的实效性,推动高中历史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不断优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在问题的指引下确保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问题导学”模式与学生学科素养培育工作的结合成为了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而对课堂提问技巧的掌握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模式完成问题的设计,突出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和梯度,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使得学生完成深层次的思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而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课题的研究,构建更完整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快速消化吸收学科知识,稳步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使得高中历史课程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莹. “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7):67.

[2]张臻. 关于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考[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6):31.

[3]董雯. 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新课程(中学),2018(01):71.

[4]宋宏伟.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4):162.

[5]沈秋兰. 浅谈高中历史“提问式”教学的病因及对策[J]. 中学历史教学,2018(05):17.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高中阶段问题导学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课堂若无经典,语文何以立人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观念的创新型改革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
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谈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