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英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是高中阶段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基于新形势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突破新形势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了高中思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高中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
一、新形势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高中思政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政治认同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保障,进而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用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公共参与则是指公民主动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实践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不管是政治认同还是公共参与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因为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够确保形成政治认同,以及积极主动地投入公共参与,所以在高中思政课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教学要求。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题。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有些人在面临生命健康问题时显然没有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具有相应的心理承受力。新形势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新形势下积极配合国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促使学生提高自己对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体现出的巨大的制度优势和经济韧性,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遵循正确的发展理念继续前行;并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二、新形势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
(一)学生知行不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然而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呈现出“灌输”局面,教育效果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偏差,部分高中生存在着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在学校的随机问卷中,几乎所有中学生都能够正确勾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得不到贯彻落实,部分学生在面临考试、评选优秀班干部等涉及自身利益的实际选择时,有投机取巧、不团结的行为,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二)教学方式与内容单一陈旧
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个性张扬、思想自由,不仅具有相对成熟的心智,也具备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但是大部分高中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教学方式严重缺少多样性,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知识内容“是什么”,只是做一个教材的“朗读者”,未能很好地回应学生关切,对于教师讲的内容,学生认为是“假大空”“虚无缥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愿意听。以至于高中思政课教学“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因此,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三)评价体系与指标出现偏颇
在高考的压力下,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被放在教学育人的首位,从而造成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局面。学校甚至压缩德育课程和活动安排学生补习语数外等主要科目,由于德育被放在角落,学校经常出现先违纪再教育的现象,分数高素质低的学生也屡见不鲜。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高中政治是边缘学科,教育内容仅仅是书本的理论知识,枯燥无味、脱离实际生活,只需死记硬背,完成升学目标即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中学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开学时间不断向后推迟,教师只能依赖网络授课保持教学进度。网络授课过程中,囿于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回应教师,受到屏幕阻隔,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支持、鼓励态度。师生互动不足导致线上授课氛围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教学秩序逐渐得以恢复,但由于疫情的反复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入,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不得不优化的局面。
三、新形势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办好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直击思政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标定航道。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生动案例呈现坚持国家立场的重要性
教师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际,用学生可以参与和感悟的实际案例,使其理解国家立场的重要性。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世界人民的神经,在阻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事迹,如临危受命的钟南山院士、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不惧困难险阻冲锋在前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敢于斗争、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力量之本、信心之源。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英雄事迹,将这些生动的中国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同学在深刻的感悟中提升品德修养。
另外,时事政治既是政治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试验田,更是强化德育的有效手段。鉴于此,笔者设置了课前3分钟“时政播报”环节,播报并点评最新最热的时政要闻。比如,通过“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扬我国威;通过“孟晚舟事件”让学生感悟“没有大国崛起,何来小民尊严”;通过“张哲瀚拜‘鬼事件”思考价值体系构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任务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在教学中的实现方式。过去在备课、写教案的时候,非常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传授,而现在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上下功夫,纠正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
例如在备《政治与法治》第四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时,笔者不仅关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标,更注重学生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政治认同,通过微视频《中美抗疫差距唱出来》对中国与美国的民主进行对比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人民民主的特点,又完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科育人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有机联系。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知识的展开应该服从于素养培育的进程,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素养培育的基础策略和培育效果达成的完善程度。在教学反思环节,教师的关注点也应该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参照的教学感受和得失分析。
(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以议题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实现
要充分理解议题式教学的主要设计原则、基本实施步骤等基础性问题,在议题选择、议题展开、内容升华等关键环节,切实发挥思政课对于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以生动有效的方式,让围绕议题的讨论,真正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可靠途径。例如,在“走进《长津湖》看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议题式教学中,笔者先是抛出总议题:“截至2021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长津湖》票房破50亿元,实现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彰显了主旋律电影强大的文化力量,为何《长津湖》会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力量?”然后设计分议题一“看《长津湖》戏里戏外理解文化是什么”;接着设计分议题二“析《长津湖》观影热潮认识文化的功能”;最后结合网评“一部战争史,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长史,正是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也让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来理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并在此基础上落实情感升华的任务。这种“复归”和融合,是高中思政课堂完成育人任务的关键。
(四)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自主探究充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教师应主动转变角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抓手,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试错中发现认识、深化认识,进而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新教材中“探究与分享”“阅读与思考”等栏目,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提供了大量与主题相互衔接、层层呼应的议题;“专家点评”与“相关链接”等栏目,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大量名人名言、理论依据、真实情境、故事案例等可探究的资源和依据。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者、陪伴者和欣赏者。在必要环节的有效点拨可以化解学生的思维困惑,让他们及时纠偏;真诚的陪伴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感受发现的快乐和成长的美好;由衷地欣赏则能对学生的积极表现产生正向的强化,让学生在充满成就感的同时更加增强继续努力的意愿与倾向。
(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问题解决促进和落实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关注问题链的渐进性和阶梯性,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社会实践是学生投身社会、改造世界、养成良好三观的重要形式。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材知识结构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遴选出与德育相关的实践主题,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考察、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注重内容综合,培养多元职能。社会实践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生活为核心,倡导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亲自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不断赋予学生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德育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经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和提升自我。
(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改革评价方式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多元;注重学习的互动过程,加大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注重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比如通过开展“崇尚英雄,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微演讲活动,让学生分享英雄事迹和自己的人生梦想。再比如疫情结束返校复学时,笔者让每个学生以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手工、视频、朗诵等形式提交一份抗疫主题作品,并在课堂上集中展示成果,表彰优秀作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获得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高中是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高中政治课堂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八个相统一”,引导高中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参考文献:
[1]石进仪. 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 新一代:理论版,2019(03):35.
[2]董晓蝶.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途径浅析[J]. 西部学刊:2019(90):71-73.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