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金
摘 要:道德教育与法制课教学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养成与法制观念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使初中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与法制道德意识,为他们的生活、学业的发展指引方向。本文重点对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
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和新课程改革的双重要求下,应该针对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使思想认识、观念养成与生活运用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学生切实掌握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效运用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教学的目标指向不但在于学生识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理论,更在于学生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心品质,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觉运用。其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一、在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施有效教学是课程实践性的内在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不是记诵法治规定,而是要提升学生修养,使之成为有理想守道德的合格公民。换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实践。在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公民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相应的法律意识,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社会法制事件时,能够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解决。例如在自身或是亲属遭遇侵权事件的时候,就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相关知识运用到更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并为其提出合理的处理途径。必须掌握道德与法治有关的基本知识,才能合理地对自己言行加以制约,在遇到某些不道德甚至违反了法律底线的事情时,自己才能有意识地去抵制。显然,只有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才可以变成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实施有效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应试教育机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初中道德和法律课教学过程中,一直实行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但根据教师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很多初中生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教学规定对考点内容进行识记、机械地背诵。在面临日常生活中某些有关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具体案例时,很多中学生往往无法把自己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核心素质的要求相背离。长此以往采用这样机械的教学方式,也会导致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必修课缺乏学习的激情,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成效。
(三)实施有效教学是新的德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德育理念是根据当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客观需求,从实际的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逐渐地渗入了德育方面的教学内容,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体会里面蕴涵的政治思想,促进其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更切实地实践。众所周知,德育的首要目的是使的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素养、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等综合素养,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
传统的道德和法治课程由于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而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沉闷,无法适应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学习的需要。而针对这些现状,可通过教学内容设置相关情景、提问的方式等,渲染道德和法治的课堂气氛;也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料为课堂教学加以辅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学的效果。例如以社会热点“江歌事件”为讨论议题,组织初中生进行相关的辩论活动,使学生站在各个角度以学到的知识为论据,展开争辩。这些方法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道德和法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方面的资料为课堂教学加以辅助,例如通过观看道德相关影片、法学知识相关视频等,使初中生在感兴趣的环境中了解法律、道德的有关知识。
(二)切实把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切入点
在具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突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性,也有利于初中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也可尝试把最新具有讨论性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方面的重大事件,带到课堂当中。例如在刚开始学“遵守社会规则”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将新闻报道中“某人撞人后逃逸”案例与“某青年为了救人溺水”等案件一起导入课堂,然后再让初中生与教师一起对其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突发状况之下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即已经理解了法律常识的意义,但如果触碰了法律的底线,则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引用日常生活中经典的例子具备了一些真实性,易于学生掌握并且比较富有说服力,也可以指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制观念。
(三)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与讨论的机会
为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引入一些富有探讨性的议题,以符合各个阶段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需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有话可说。所以,在现实的中学道德和法制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自我研究和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例如,就“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话题,围绕素质、品德和法制等方面设置了各种类型的教学题目,因为其中的问题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初中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激情,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核心素质。还可以通过相关案例指导初中生把书本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从而突显出这门课的实践性价值,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品德操守,为后期进入社会并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做铺垫。
(四)多方面发挥典型、榜样作用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未独立、不成熟的阶段,对有关思想道德的教育兴趣与意识也还比较淡漠,所以初中时期是正确“三观”培养的关键阶段,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比如,在学习“学习伴我成长”这一章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有关励志故事带入本节课程的教学当中,让初中生逐渐认识到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以便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学业规划。另外,教师还必须以身作则,给初中生提供学习的好榜样。例如积累关于这门课有关的热点事例,于道德与法治课前五分钟给学生介绍一下近期的道德与法治有关的事情,也可要求中学生自行去搜集有关的事例,使的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初中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带有相当的时代色彩,它与新课程中所提出的德育理念相吻合,可以为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制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教师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校教学特色和初中生兴趣为依据参考,灵活地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调整与优化,以满足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需要,为培育初中生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秦 雷)
参考文献:
[1]汪祎. 核心素养教育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C]. 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2019:146-147.
[2]李明利.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 学周刊,202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