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连
摘 要:“双减”即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学生课内所学,教师会布置大量的作业,而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布置被严格限制了时间,课内效率的提升变得非常关键。然而,当前,初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文章将对“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策略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初中生物;教学效果;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初中生物只有不断改革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与作业负担,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与新课标理念不谋而合。新课标理念要求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上需做好相应的设计引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中,从而确保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与思想的认识。然而,在当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新课标的理念与“双减”的政策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渗透和体现,但是在一些方面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当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当前,在“双减”背景下,虽然学生的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但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生物学习兴趣,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方面。
(一)学生缺乏生物学习兴趣
第一,初中学生初步接触生物,对于生物中的抽象概念(比如染色体、细菌与真菌、DNA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这些抽象的知识大量存在于初中生物教材中,需要学生进行强迫的记忆,导致学生认为生物是一门枯燥、抽象、无趣、与生活缺乏联系的学科。
第二,对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新接触的学科,未来的世界如何,学生还不够了解,因此会对生物保持一种初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但是教师在教學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导致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不足。
第三,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生物课忽略了从大自然中、实验室中寻找生物的乐趣,这对生物这门学科来说是一种遗憾,对学生来说也是思维的限制。教科书离开了与自然的联系,汉字的组合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常常要依赖教师的讲授来加以学习和记忆,而很少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尝试,这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进,依然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课内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乏互动,缺乏新的教学手段的融入,导致教学效率不理想。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生物有效性是非常急迫的工作。为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积极改革创新,发掘更多新式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初中生学习生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欠缺的。为此,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趣味元素,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带有探索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趣味元素,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是新时代背景之下所出现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当中,情景创设教学法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这种方法,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以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带领学生学习“真菌”这一知识点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这一情景。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与之相关的道具,道具一定要源于生活,例如蘑菇、木耳、发霉的馒头等。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真菌,你最想了解哪方面知识呢?”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下问题:“真菌究竟是什么?”“其结构是怎样的?它如何繁殖下一代?”……而后再由教师进行科学的讲解。情景创设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 设置带有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多设置带有探索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接下来再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研究解决这些疑问。例如“光合作用”一课,在讲解之前,教师可以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自然界的叶子为什么绝大部分都是绿色,而不是其他的颜色?”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一直带着这样的疑问,就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探索兴趣,也会对接下来的解答加深印象。
(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懈怠,这是影响生物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体来说,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运用互动式教学,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效率问题。
1. 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
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才能让其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充分掌握知识内容。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让学生多提问、多回答。此外,教师要学会利用视频播放、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科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设置非常关键。科学的问题设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以便制定出相应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果。合理的问题设置,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随同教师的提问不断思考,循序渐进、亦步亦趋地推进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备课时要在明确课程教学重点的前提之下,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对探究的过程进行假设、推演之后,再根据计划设定一系列的课堂问题。教师在设定问题时,必须要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根据其程度的深浅将问题分成多层次,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同时,多层次的问题也是保证学生能够不断深入思考的重要前提。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的系列教学过程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并逐步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运用互动式教学,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效率问题
要提升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可小觑,它目前已经成为当前教学实践当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法之一。在生物学科教学课堂之上,通常有两种原因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一是生物学知识本身的难点,二是学生学习状况层次不一。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有效解决这两种问题,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互动式教学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将原本的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式获取,积极提问和回答,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积极改革创新,发掘更多新式教学方法
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把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开展游戏化的教学,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热情。
1. 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对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教师依然在教学当中处于主导地位,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操作环节都必不可少,教师必须要将之作为生物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在教学实践当中贯彻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还要带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针对“植物细胞”这一课的教学,教师要将理论讲解和实验相结合,把“洋葱表皮细胞观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此实验流程包括制作标本、前期观察、显微镜使用和调整等各方面知识点,流程烦琐、内容复杂,非常不利于学生掌握。如果教师把实验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环节,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记忆难度,无法得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验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一面有序地操作实验,一面听从讲解。在实验过程当中,学生会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并及时手下的实验验证理论。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其在锻炼当中逐渐学会得心应手的应用理论知识。
2. 把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开展游戏化的教学
要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游戏教学法是重要途径。初中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好奇心强,对于游戏的关注度超乎成年人的想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把带有极强娱乐性的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之上,这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的知识点非常多,常规的复习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知识点制作成为竞赛题,把学生分成小组,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完成复习。题目的设置在形式上要多样化,内容要由易至难。这种形式会让学生争先恐后,在课堂上形成热火朝天的比赛氛围,从而达成对知识点的复习目标,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热情
生物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合作学习的模式必不可少。例如,“食物链”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各小组下达任务,让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具体任务可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准备一个硬纸板,摆上预先准备好的动植物图片。第二,找到各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用线连接起来。第三,数一数共有多少条食物链。第四,思考、分析各植物链之间的关系。第五,以某一动物为中心,分析其总共涉及几条食物链。第六,将此动物去除,分析食物链的稳定性。教师引导各小组经过讨论、分析,得出有关食物链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由此了解到生物之间所存在的互相制约和依赖的关系,进而理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有限性。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积极、主动、热情地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奥秘。
三、结语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的作业压力有所减轻,但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打折扣。为此,本文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入手,探究了“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在“双减”背景下,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应该成为教师不断追寻的话题,教师应该积极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和解决,从而真正实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芬,裴会敏,文狄,等. 启发-互动-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生物有效教学中的研究[J]. 科技视界,2022(04):115-116.
[2] 赵爽,易国栋. 农村学校初中生物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 数据,2022(01):178-180.
[3] 练小娟. 关注生活 重视体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2):95-96.
[4] 刘捷. 如何在生本教育背景下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281-282.
[5] 张庆吉,张玉坤. “双减”目标引领下生物课堂实施高效教学的策略[J]. 辽宁教育,2022(05):26-29.
[6] 张琴. 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作用和意义[J]. 教育界,2021(2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