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聋生数学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刍议

2022-04-29 13:23刘水兴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聋生圆柱应用题

桂 丽 刘水兴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听觉障碍严重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对思维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广泛应用性,是聋生开展数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聋校数学课堂的教学难点。聋校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把握聋生的身心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探索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提高聋生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助力聋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巧设教学情境,引导聋生积极表达数学语言

一是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让聋生敢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尽量不用“命令式”语言,而是改用对学生充满鼓励、信任的“谈话式”语言,如“不用慌,老师相信你能说好”“下次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更加清楚”“请听听别人说的和你想的是否一样”等,通过鼓励性、安慰性的语言和目光,消除聋生的畏难心理,鼓励聋生大胆地说。

二是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聋生想说。教师可以根据聋生好动、好奇的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与聋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情境,让聋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并能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例如,笔者在教学《序数第几》这一内容时,创设聋生生活中熟悉的排队购票情境,以聋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他们熟悉的活动情境。笔者先问聋生:“我们现在在做什么?谁是第一个买票的?”接着让每个聋生按顺序回答:某某第一,某某第二,某某第三……最后随意提问,让聋生来回答自己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通过结合活动情境的多次练习体验,聋生切身体会、理解了序数的含义,并在表达中增强了对这一数学概念的应用能力。

二、教师做好示范,帮助聋生规范运用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非常严密精炼,但聋生由于听力上的缺陷,在表达时往往随意性比较强,显得零碎、残缺,不够完整、规范,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面临着较大困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语言对聋生语言的直接影响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性,正确示范,让聋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相应的数学思维,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看图、演示操作等方法,让聋生跟着自己一个词一个词地说,从词到句到段,让聋生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的理解,逐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的思维过程,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照算式5×6×8,先让聋生指着“5”说第一个数,指着“6”说第二个数,指着“8”说第三个数;接着,让聋生指着“5”和“6”说前两个数,指着“6”和“8”说后两个数;最后,再结合算式(5×6)×8=5×(6×8)说出乘法结合律的定义。教师只有经过长期规范的示范训练,才能改变聋生数学语言的随意性和模糊性,有效引导聋生规范运用数学语言。

三、结合教学内容,促进聋生深入理解数学语言

一是说清算理。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聋生只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教师要重视对聋生算理的教学,通过让聋生说算理,解决计算教学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15-8=?”时,有一大部分聋生都能计算出15-8=7,但如果让他们把自己是如何得出结果的算理过程表达出来就比较困难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先示范说:①因为8+7=15,所以15-8=7;②把15分成10和5,从10中减去8,还剩2,5再加2就是7。然后请几名聋生复述算理,并列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让聋生自己说。在说清算理的过程中,聋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再次梳理了思维过程,有效破解了计算教学的难点。

二是说清思路。应用题教学是聋校数学教学的难点。要正确解答应用题,聋生必须做到以下四点:能读懂题意、能分析出数量关系、能判断出解题的方法、检验解答过程是否正确。然而,聋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较普通学生迟缓,往往很难抽象出应用题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停留在模仿解题的层面,遇到应用题的变式或者稍难一点的题目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聋生说解题思路的方式,帮助他们读懂题意,理清解题思路,不仅掌握好应用题的具体解题办法,还能理解解决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数学知识,并能在生活中准确应用数学语言。

例如,这道关于“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题: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A骑摩托车每分钟走800米,B骑自行车每分钟走200米,他们经过3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教师可以先和聋生一起读题,读完题教师提问: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聋生回答:两个邮递员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教师问:什么是“相对而行”?聋生很难准确说出“相对而行”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帮助聋生理解“相对而行”,教师再引导聋生说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已知两个人的速度和行驶时间要求路程,可以利用公式:“速度×时间=路程”。聋生很快就能列出:800×3=2400(米),200×3=600(米);教师再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是指哪两部分之和?聋生很快就能解答出来:2400+600=3000(米)。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聋生自然而然地把整个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对“相对而行”“速度×时间=路程”等数学语言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说清特征及联系。在图形和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聋生视觉优势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认知特点,让聋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初步感知之后,再引导聋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说清几何图形的特征及各个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加深聋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圆柱的表面可以分成两个圆和一个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让聋生直观地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最后让聋生通过实物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加深对圆柱侧面积与展开后这个长方形以及底面圆之间的联系的认识,进而就能理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聋生一边说一边思考,先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再说“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最后总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公式的推导过程表达出来,以此引导聋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符号的抽象思维过程,帮助聋生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较复杂的数学语言的理解。

四是说清关键词。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基础。正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的双重特点,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正确思维的条件,各种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都离不开基本的数学概念。在概念教学中,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都能改变原意,给聋生的理解造成困难。在日常教学中因为手语的局限性,很多词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表示出来,就会出现少说或多说的情况。例如,将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聋生准确理解概念,还要结合具体的概念内容用精炼、清晰、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特别是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要反复引导聋生表达,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他们加深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提高聋生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引导聋生准确理解、积极表达,让聋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的规范、严谨、简洁,最终能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多彩的数学世界。

美好的明天周佩茹(浙江省杭州市文汇学校)指导老师:杜铁军

猜你喜欢
聋生圆柱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