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塑造人,强调伦理道德、尊重社会发展,这与高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统筹考虑,一体化推进,认真抓好落实。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传统文化 大学校园
文化作为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如果把优秀传统文化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等是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会泽及后世子孙、增进人类福祉。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多层次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高职院校虽然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应“唯技术技能论”。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摒弃和破除这种错误的育人观,坚持“德技双修、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既要培养掌握扎实理论及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还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传递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及科学精神,从而,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辐射、导向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措施办法很多,方式和途径也是多样的,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毫无疑问,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和渠道,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课堂都是核心。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出文本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高校的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特殊的优势,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思政课的教材,本身就是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编,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教材不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思政课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体现和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无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的课堂就是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仅只讲授文本知识,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把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挖掘在文本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价值,以及蕴含的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并赋予时代要义,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和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因此,在高职院校公共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祖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光芒、文化魅力有真切的体验,并借此养成德性,获得愉悦和洗礼,让心灵栖居在自己的祖国文明中。中国“土生土长”的体育项目相当丰富多采,如围棋、武术、游泳、拔河、踢毽子等等,古已有之,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所以,在体育的课堂教学和活动中也要体现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所包含的哲学内涵、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其他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知识、历史成就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思想方法和创造精神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博大精深,绵延不断。只有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标识进行弘扬才是最根本的弘扬。可以说,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中华古代的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感情、良好的民族礼仪的综合。如勤劳勇敢、爱国爱民、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贫济困、节俭质朴、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崇尚节操、见义勇为、孝老爱亲、文明有礼等。首先要让师生知道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开设讲座、道德讲堂、传统美德故事会、美德诗词格言朗诵、校园广播台、课外活动等方式讲清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意义、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等,使大家明白其内容,知道其要求。其次,在此基础上,要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要传承传统美德的基因,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在家庭,无论是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八小时以内还是八小时以外,都要按照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约束自己,衡量自己,把传统美德的规范和要求落实在行动上,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学习者、践行者,努力在校园形成人人学习传统美德,个个践行传统美德的良好风气。
三.不断拓展丰富传播方式,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既要注重显性课堂、显性力量,也要注重隐形课堂、隐形力量,以渗透性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产生触动和感动。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可以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在拓展丰富传播方式上采用多样化,让学生耳濡目染。可以在教学楼、宿舍、主干道、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醒目地方张贴一些经过精选的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先贤画像、警句金句、传统美德故事,在校园宣传栏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报校刊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版专栏,在校园广播播放国学经典等,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及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从而,使学生心灵受到浸润,让他们“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伍”。
四.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
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一个由知入情、由情达意、由意至行的教育过程。因此,要善于以实践为教育载体。因为实践是促进公共知识向个人知识转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充分把握实践的教育功效,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同时,只有实践才能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和传下去,在实践中转化,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贴近性问题。要贴近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注重实践养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我们要积极营造体验式和强调留痕的教育场景,与社会实践和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亲身體验和感悟中主动践行,引导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可以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日为依托,开展校园主题活动。通过这些节日介绍中华文明传统习俗、礼仪,介绍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成果,并将孝老敬亲、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同时,可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日开展庆祝活动和仪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让学生参加锣鼓演奏、古筝演奏、舞龙、打腰鼓、古典舞蹈、汉服走秀、武术表演、汉字英雄会、包粽子饺子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元素。每年可以组织成人冠礼、传统文化节、科技与人文节、元宵灯会、艺术节、龙舟赛、书法赛、读书节、工匠寻访等活动。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可开展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习匠艺、明匠心”主题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成立国学社、国剧社、国话社、围棋社、舞蹈队、民乐队、书法社等传统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活动。
此外,还应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办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可组织学生参观古隆中、米公祠、鹿门寺、绿影壁等,参观考察枣阳雕龙碑遗址、龙王凤凰咀遗址等;可考察学习保康的《黑暗传》、襄阳的花鼓戏、老河口的木版年画、襄阳大头菜腌制技艺、熊银匠手工银器制作技艺;可参加襄阳的穿天节、汉江石赏石习俗等民俗活动;唐诗300首,其中与襄阳有关的就有27首,可开展“跟着唐诗去旅行”等活动。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到剧院观看京剧、豫剧、越剧等等。总之,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生活化、日常化、经常化。
许云,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