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刘卫国
摘 要:该文结合吉首大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探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设计的改进方向。通过学生课程反馈和教师教学反思,发现在设计类的课程中,设置具体的问题交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方式,比单纯以灌输型的授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原本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主动吸收地解决问题模式。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效率,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设计能力,提高了风景园林本科学生毕业后应对社会创新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问题导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7-0181-03
现代社会面临着人居环境和地域风景在生态、社会、功能等方面衰退的复杂问题。这些挑战为学术机构进行教学、研究以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途径提供了指导。风景园林专业的目标是解决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但由于风景园林学科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学科的内涵界定、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争论,且不同背景的高校(工学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在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过程中办学特色各有侧重,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无法建立对社会需求的清晰理解。这样的现实情况加剧了学生在专业主干课学习中的迷茫心态。因此,对现有的教学形式的剖析,总结教学经验,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问题导向式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老师对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思考的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的背景和学习的特点。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这样的性质要求高校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问题导向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引导学生对解决策略的提出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具逻辑的思考能力,满足学生的高阶学习目标,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更强的专业素养。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方案学时安排不足 根据吉首大学教学大纲的安排,现有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安排与之配套的集中课程实践学时2周。和其他学校相比,学时安排严重不足。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课共176学时,分别安排在第5、6、73个学期,加上每一学期配套的1周园林综合Studio;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课程共128学时,分别安排在第4(环境景观设计Ⅰ,40学时)、第5(环境景观设计Ⅱ,40学时;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48学时)两个学期,与之配套的风景园林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共6周。吉首大学的景园林设计课程由于课程安排只集中在一个学期,且教学课时量不大,但作为专业主干核心课,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大,章节内容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对一些章节内容作出取舍。
1.2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受教学理念和学校对课程考核要求的影响,教学过程中重视卷面考试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思辨能力的提高。理论与现实应用相互结合是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容易陷入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效果更加有效,是改革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现阶段,吉首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为主,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内容。这种以闭卷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设计课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
受学时的限制,课程设置必须有所取舍,造成教学内容的缺失,同时有限的学时也限制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制约了教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搭配,最终使学生在设计中,对场地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相应的缺失。
2 问题导向式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体系建设
风景园林设计作为教学体系中主干核心课程,其教学最终目的是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以专业的眼光分析场地,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功能上适当的设计能力,是风景园林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如何通过寻求解决方案而历经的思考过程,循序渐进提升基本的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是培养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风景园林毕业生的有效途径。
2.1 教学改革策略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任课教师面对类型多样的教学内容必须有针对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反思意识”,强调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的角色由主角、权威言论,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角色由听众、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的主角,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思考,或者自我发现问题,并分析成因,探索解决途径,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需要授课教师转变角色,提出相关的引导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有效促进学生问题导向型思维的培养。
2.2 教学改革措施
2.2.1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相较于教师提出問题,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而言要难,是一个跳级。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将该课程的教学学时增加,并且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开展,可以让学生对设计有一个阶梯式的认识过程,通过教师引导组织提出问题,学生学会“解答”问题的初步学习后,加上一个假期的总结与反思,消化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内在的设计敏感度的强化。在后续学期的学习中,将已经内化的设计理论,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高年级的设计课程中展现出来。
2.2.2 启发教学,举一反三 针对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基于问题导向分析,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多了解社会实践程序。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课后搜集整理风景园林设计优秀实例,要求在搜集过程中,不仅注重设计成果的分析,还要求学生加强对每个项目的场地性质、设计背景、后期维护等设计前后期相关内容的关注。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教师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案例,建立风景园林设计、居住区设计、风景区规划与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多门相关课程的横向关联,形成案例库。应用案例分析法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分析与对比,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相互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与理念。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强化的自我思考过程中快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方法等。
2.2.3 竞赛辅助,加强实践 重视2周的课程设计周的利用,合理安排时间,依托每年均会举办的大量专业竞赛,辅助实践教学。将风景园林设计竞赛成果作为设计周的学习任务下发给学生,高强度高效率的设计实践周可以快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团队合作,增加集体讨论的频率和深度,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体系,提倡设计理念的共享和学术理论的争论。
2.2.4 优化考评,多维评价 有效的教学理论强调评价行为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不只在教学活动之后。增加平时成绩的占比程度,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在课程中利用翻转课堂发言记录课堂表现成绩,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及评价结果,营造学生间相互比较学习成效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同时,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加强对教学内容和后进学生的精准辅导。
2.2.5 依托资源,加强融合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3个专业共同构成了人居環境学科体系。吉首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院同时开设了这3个专业,合作与协同为专业学习提供了诸多有利环境。吉首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可依托本学院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丰富的科研教学资源,在教学上加强3个专业的交流。除了一、二年级共同的基础平台之外,鼓励学生参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互选,加强3个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在各专业之间相互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要求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能够从建筑的角度看待风景园林,从城市的视野看待风景园林。培养学生认知专业内涵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看待专业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为未来实践中的多专业合作打下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
3 结语
“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在围绕有效教学的研究过程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对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在于:教学的目标的优化,不仅要求学生学有收获、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针对问题导向式风景园林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改革,以教学方法为突破点,结合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形式改进、保障措施加强等方面,探索构建有效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加强多学科融合学习,提升学生分析、思辨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促成实践型风景园林应用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付喜娥.基于问题导向的风景园林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工程经济,2018,28(11):57-59.
[2]唐军.以设计为核心 以问题为导向 东南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教育的思路与计划[J].风景园林,2006(05):66-68.
[3]刘明明,杨卫华.传统教学融入Seminar思想的尝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J].才智,2014(36):274-275.
[4]李瑞冬,金云峰,沈洁,等“共享平台”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风景园林,2018(1):118-122.
(责编:张宏民)
Application of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s
YUAN Yuan LIU Weigu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in Jishou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direction of teaching design. Through students′ course feedback and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it is found that in design courses, setting specific problems for students to propose solutions can better stimulate students′ desire to explore than simply indoctrinating teaching method, so tha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assive acceptance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problem solving mode of active absorp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improve th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mprove the design ability step by step, improve the deman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deal with social innovation ability after gradu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Problem orientation; The teaching design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导向的工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袁媛(1988—),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收稿日期: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