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分析了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膜覆盖、分期播种、合理密植等玉米增产技术措施,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7-0045-02
农户种植收益主要体现在产量、质量2个方面。在玉米种植期间,需要加强技术研究,以合理方式提升技术的可推广性,确保玉米丰产优质,增加农户种植收入。
1 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技操作不规范 在玉米种植期间,若技术使用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栽培流程,则难以保障玉米种植收益[1]。技术使用规范与种植规范,对于玉米种植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升玉米植株的生长能力。如果技术操作与种植标准不完整,玉米植株难以有效应对病虫害问题,形成减产问题,降低农业经济收益能力。比如,在玉米实际种植栽培时,如果未使用先进的栽培工艺,缺少必要的授粉、灌溉等操作,难以补充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会严重削弱玉米生长能力,减少玉米产量。
1.2 生产体系不完整 在玉米栽培时,如果未引进先进的农技,生产体系不完整,难以发挥农技应用价值,会减少玉米果实数量。比如,在玉米生长期间,如果发生表皮透明化现象,是由灌浆操作不充足引起的生长问题,会削弱玉米生长能力,难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有碍于玉米生产的有序进行。
2 玉米增产技术措施
2.1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的种植栽培优势如下:(1)地膜覆盖能够显著调节地表种植温度,在玉米发芽、出苗时,缩短生长时间,提升种植能效。(2)地表温度的改善能够激活地表微生物的生命能力,有效分解土壤养分,土壤结构较为疏松的条件,有助于玉米植株生长。(3)地膜覆盖能够有效防控水土营养不充足问题,合理控制土层水分含量,给予玉米生长创设优质条件。合理使用地膜覆盖,有效改善区域种植环境。(4)在地膜的帮助下,可进行晚熟农产品的种植栽培活动,依据玉米农作物特点,增加生育时间。在玉米授粉、灌浆各环节,形成丰产种植体系,显著增加玉米产量。
2.2 分期播种 玉米种植时,应加强父本、母本2种植株的栽培管理,确保行数、种植数量的均衡性[2]。在分期播种时,加强播种体系的调整,保障各类型玉米植株生长的有序性。可采取2种植株交错种植方法,适当增加授粉时间,全面提高玉米结实能力,争取获得丰产。
2.3 人工授粉 在玉米种植期间,需要适当进行人工授粉,积极防控自然气候带来的不利作用。在花期、授粉2个时节中,应加强气候温度控制。授粉时若自然环境温度欠佳,授粉人员需借助现代化工艺,加强各方主体协作,确保授粉质量,增加玉米产量。如果授粉时间为晴天,可在上午8时左右进行人工授粉。如果授粉时为阴天,需在花穗干后再行授粉。授粉成功后等待3d,雌穗花丝会有枯萎表现。如果授粉失败,雌穗花丝会继续生长,进行补授操作。
2.4 田间晾晒 收获玉米果实后,籽粒表面会形成覆膜,需要进行田间晾晒。如果晾晒时间不当,会降低玉米籽粒营养成分量,难以保障玉米产量。如果晾晒操作时,扒皮时间不及时,会引起玉米脱水,也对果实生长形成影响。因此,在种植期间,需要规范落实晾晒措施,积极防控营养不足、脱水等问题,提升玉米果实收获实数。
2.5 水肥管理 玉米栽培期间,水肥管理尤其关键。制定有效的水肥管理方案,能够减少施肥不当带来的栽培失误问题,确保玉米种植质量。一是结合玉米生长特点,有效设定肥料使用量,加强施肥分析与管理,切实提升玉米种植效果,顺应市场对玉米的食用需求。二是积极落实浇水管理,依据玉米各时期对水量的需求,进行合理灌溉,补充玉米植株生长所需的水分,增强玉米植株长势,增加玉米生产数量。如果土壤中使用的磷肥量不多,将会降低玉米植株的生长能力,甚至会引起花丝生长迟缓,削弱自然授粉效果,致使植株发生空穗情况。如果钾肥施用量不充足,会引起玉米籽粒含淀粉量有所减少,造成幼苗生長养分不充足问题,此类施肥不当形成的玉米植株影响,极大程度地减少了玉米产量。为有效回避此种生长问题,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积极补充玉米生长所需的磷肥、钾肥。比如,在玉米抽穗时,如果缺失水分,及时为植株浇水。玉米开花后增加人工授粉次数,弥补自然授粉的不足。
2.6 预防早衰 玉米植株具有高大性,在玉米生长时,植株会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与水分[3]。如果水分补充较多,会引起土壤形成缺氧现象。植株根系在土壤缺氧的情况下,会削弱生长活力。与此同时,根系生长减慢后,会减少玉米芯含水量,玉米植株叶片相应地受到影响,降低玉米植株的生长速度,甚至会发生植株早衰、死亡问题。因此,需要防控玉米早衰问题,及早落实排涝工作,规避土壤内涝问题。早衰防控方法如下:玉米植株开花后,进行施肥管理,尽量增加叶片长度,提升结实数量;苗期使用特殊肥料,积极防控植株早衰。
2.7 合理密植 密植玉米时,需要确保株行间距的通风性,保证植物光照充足。并加强水分、营养的供应,有效增强果穗分化能力。在肥料使用时,可适当使用配方肥料,有效融合氮、磷、钾3种肥料,提升有机肥的使用效果。对于土壤肥料充足的区域,育苗期需要增加磷肥的使用量,增强玉米根系粗壮性,间接带动玉米秆生长能力。对于果穗需要适当进行追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施肥。
2.7.1 种植密度需求 各类玉米种子,在进行种植栽培时,叶片数量、单株高度均有差别[4]。光合作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植株高度与叶片光照面积。而各类玉米植株生长的差异性则成为影响玉米植株产量的关键因素确定。因此,应依据各类玉米的生长需求,制定玉米种植间距。间距大小设计时,依据玉米类型、茎秆高度、叶片数量等因素。对于叶片较为舒展的玉米,叶片与植株夹角不小于45°,玉米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确保植株光照效果,增加产量。
2.7.2 环境因素差异 玉米生长对水分供应有一定的要求,然而水量较大会增加早衰的可能性[5]。一般情况下,在降水量较为充足的地区,可适当减少区域的玉米种植数量。如果降水量不充足,可适当增加玉米种植数量。
2.7.3 土质影响 在玉米种植密度设计时,需要了解区域土壤特点。土壤是玉米植株生长、营养吸收的关键因素[6],如果土质优异、肥力较高,可适当增加玉米植株种植数量。在种植前期可进行土壤养分检测,准确掌握种植区域的土质状况,制定适宜的种植数量,力争获取丰产玉米。
2.7.4 种植密度方案 (1)若产田级别中等,结果量为6000~7500kg/hm2,此时种植玉米类型为平展叶、杂交玉米时,玉米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株/hm2[7]。(2)若产田级别较高,结果量为7500~9000kg/hm2,玉米种植密度为55500~60000株/hm2。(3)若单位面积产量要求不低于9750kg/hm2,建议种植大穗、紧凑型2种玉米,减少平展型种植。其中大穗型种植密度为75000~82500株/hm2,紧凑型玉米的种植密度为67500~75000株/hm2,以保障玉米丰产。(4)早熟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可适当增加至60000~75000株/hm2。(5)介于紧凑与平展之间的玉米类型,玉米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借助合理的玉米种植数量设计方案,确保玉米丰产丰收[8]。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促進玉米产量提升的农艺技术措施概述[J].南方农业,2021,15(08):40-41.
[2]张丽.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种子科技,2021,39(04):137-138.
[3]景春.促进玉米产量提升的农艺技术措施探讨[J].种子科技,2020,38(14):27,29.
[4]万进.玉米产量提升的农艺技术措施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04):119-120.
[5]魏福刚.促进玉米产量提升的农艺融合技术问题探究[J].种子科技,2019,37(18):144,148.
[6]李强,王学磊.玉米产量提升的农艺技术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18(15):57.
[7]罗华.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乡村科技,2021,12(17):41-42.
[8]张洪涛.玉米种植密度对耐密性状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9(15):28.
(责编:张宏民)
作者简介:徐伟(1973—),女,安徽淮北人,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种植。 收稿日期: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