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杰
摘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以往我们的德育更多的是关注专题德育活动和思政课这门学科,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只是蜻蜓点水,甚至直接忽略。为此,提出了全学科德育,就是要凸显学科课程本来就有的“德育”功能,在学科课程中实现德育全覆盖。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教学;德育功能
教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事业。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提高教师,只有站在“立德”的高度,教师的视野才会更宽广,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更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
1.立德树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立德树人是个体成长的发展需求
当下基础教育“只关注分数不关注人”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德体美劳的弱化,导致学生意志品质不坚定、身体素质较弱、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偏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目标从“双基”“三维目标”升级为“学科核心素养”。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目标的价值引领。因此,教师要培养的是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五育”并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区域德育工作的研究历程
早在2016年,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就开始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索。当时,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精神,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教文旅局的领导下,开始筹划新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方案。通过专家解读、基层调研,构建了“实施自主教育”的基本框架,简单概括就是“坚持一个主题”“实施四个领域”“用好四个平台”。德育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是以人文教育为手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自主育德。
之后,我们始终没有放松思考、实践的脚步,先后组织、参与了三场关于德育的校长论坛。通过活动,让教师更加明确了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几场论坛的背后,是我们对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入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项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更是教育工作者对新时代使命的担当和执着。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研究
1.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
课程是坚守和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下面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阐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挖掘学科思政教育点,实现思政点最大化。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思政课无处不在,并不限于某一学科。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眼中、心中有学生,珍惜不可复制的每一节课堂教学和每一次实践活动,回归教育初心。
第一,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思政课的知识本位就是思政内容。作为思政教师,要通过设计资料搜集、探讨交流、歌唱表演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时,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家门前的新鲜事”展开交流。虽然家乡变化很快,但是有些传统却没有改变,再让学生分享家乡的特色,这样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让爱国情感在学生心里破土拔节。
第二,要做有文化的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达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辨性的语文气息。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时,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图示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拓宽学生想象的广度。当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发明目的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融入这样的引导,是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价值而言的,是学生思维的提升和思政点的落实,同时也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价值观。
第三,让数学教学承载起价值和思想的引领。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显性德育渗透和隐性德育渗透。显性德育渗透,是指数学教材中每一课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方便进行德育渗透。隐性德育渗透,其实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而在小学数学课堂高频率出现的主要有转化、类比、数形结合三种数学思想方法。价值的引领、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如果教师坚持每节课都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运用,它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另外,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遇到困难进行质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践行科学精神,这些都是学生在数学课中最应该养成的“德行”。
(2)润物无声地将“思政点”融入教学活动中。
第一,选择有“温度”的思政教育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设计的思政点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能触动学生、打动学生、感动学生。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创设如下情境: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佩戴口罩必不可少,淘气想自己动手为班级制作一个口罩回收桶。你们能帮他算一算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吗?短短几句话,让学生明确了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作为小学生,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出贡献。总之,“思政点”的设计绝不能生搬硬套,要善用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
第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要把学科思政教育讲得有“温度”,让学生在浅显的知识学习中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教师需要一个媒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思政教育美化、活化、趣味化,让思政渗透点层层融入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咏柳》这首古诗时,在教学“妆”和“丝”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甲骨文,让学生看图猜字。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提升学生思维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笔一画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接着,教师演示“丝”的演变过程,让生字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汉字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能逐步引导學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新时代的追梦征程紧密相连。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想教育,更是行动指南。
2.教师——立德树人的基本保障
要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改革的落实,关键要素是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执行者和实施者——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为新时代教师,不能只做传授教材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3.现代信息技术——立德树人的助燃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跨时空地进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另外,网络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将学科“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总之,只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点”,将其与学科活动相融合,思政教育才会更具感染力。回看一节节学科思政课,因为有了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我们为教学找到了落脚点;因为有了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我们为教学找到了结构支撑;因为有了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融合,我们为教学找到了创新方法。起步虽然稚嫩粗糙,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脚步不会止歇。
参考文献:
[1]思齐.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教育文汇,2014(5).
[2]沈忠杰.探索“县中”立德树人落实机制[J].人民教育,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