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芳
摘要:在双减增效减负的大背景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增加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对以往作业布置方法和理念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以减少学生学习压力为主来为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保证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引言: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双减”政策的颁布后需要做到就是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贯彻双减的主旨,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设计,真正做到增效减负,改变现有的学生厌学、抄袭等不良现象,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掌握与应用。
一、挑战式作业激发热情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在作业中融入挑战的元素,引导学生们主动比拼、相互竞争,从中迸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而对于挑战式作业,教师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其一,利用网络中的APP作业软件,如作业神器、完美作业宝等等。在这些软件中有一些智慧闯关模式,里面的作业题在难度上呈现阶梯性的递增,关卡数越高,其考察的知识点就越复杂。在这种闯关模式下,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竞争舞台。其二,为学生确定挑战的方向。比如,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挑战式作业:1.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2.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微信群、QQ群中组织知识问答活动。学生需要提前在家中复习好学习过的数学基础知识,作为参赛选手,与其他同学一起同台竞技。教师会随机提问学生学过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进行抢答。例如,乘法分配律的公式是什么?比是否能轉化成分数的形式?以此类推,问题由简到难,鼓励学生抢答,直到分出胜负。而对于逻辑思维的考察,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知名的逻辑思考题。如“海盗分金币”“谁养鱼”等等,让学生大胆假设、积极思考,尝试破解这些难题。在这些挑战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奖品,作为优胜者的奖励,以更好地调动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自制中深化
学生对新知进行建构时所用的学材,多是现实存在的,可直接拿来用,也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制。比如认识年月日的重要材料“各年的年历”时,让学生自制,学生便会自觉回顾该课涉及的相关知识,如一年有哪些月份,各月的天数,月与月之间的衔接等;他们还会主动构思表现方式:用什么材质制作,是各月单独呈现还是汇于一处,显示哪些内容(农历、节气、节日等是否出示,辅以何种修饰,是否使用反映时令的诗句或花草事物等)……当年历被制出后,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自然也得到深化。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既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学“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简易计数器、数字转盘等;在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时,引导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活动角等;在学“计量单位”时,引导学生制作钟表模型、残缺直尺和量角器等。学生在制作学具时,既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又激发了创新潜能。
三、实验中领悟
数学的历史是久远的,“数学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比如计时工具,今日见到的是钟表,古时所用的是日晷、圭表、沙漏等。这些工具或在教材中被简短介绍,或在课外读物中被提及。若教师给学生布置实验作业,他们便会查阅资料,选择材料尝试制作工具模型,由此展开模拟实验。这一过程无论是轻松而就,抑或一波三折,学生都收获良多,对于工具的制作原理、古人的智慧、深厚的中国文化的认识,都已不再停于纸上观,而是印刻于心悟了。教师在课外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实验课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向纵深发展。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后,在课外实践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道实验题:测量一个鸡蛋的体积,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将鸡蛋放进盛有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中间接测量。这样的课外实践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创作中体认
数学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说过:“数学一点都不枯燥,多姿多彩,数学的能力很大。”比如“轴对称”这一知识点,它的用途广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发布活动要求,提供范例图片,上传指导视频,让学生据此进行创作:剪窗花、剪连续的图案、剪对称的图样等,学生便会在创作的过程中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研究图形的剪法,进行尝试操作。他们会经历失败的懊恼,更会收获成功的欣喜,并在发现并熟知方法之后,尽情展开想象尝试更有趣的图形。对学生而言,几日一作,精雕细琢,作品做出来后,或用图片,或用视频记录下来,思考与行动尽在其中,使得每一次的制作充盈着自己的感悟和创意。当一个个作品成于孩子们的指尖时,不仅轴对称在他们眼中有了多样姿态,数学在他们心中也有了多彩印象。
五、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传统思维习惯先入为主,课堂的主导者往往变成了老师,这是非常不利于学习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时常进行自我总结与反省,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是否及时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需求,是否将关注重心放错位置,这都是需要时时反省、时时注意的问题。改变教学思维,从与学生拉近距离开始,让学生不再畏惧教师,而是尝试在学习中与教师成为朋友。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为例,这一课主要以路边绿植为例,引出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亲眼观察路边的绿植,同时去观察,感受,贴近大自然,放松学生的心情。在开课前可以让学生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圈,教师先站在中央给学生们讲述课程的大概目的与要求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今日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之后教师询问学生如何思考绿植间的距离,引导他们用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拉近师生距离,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双减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在做到课后减负的同时,要确保教学的效果甚至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在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生活化、差异化并通过良好的课后作业的设计来鼓励学生探究数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切实的落实双减的理念,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冬一.“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2022,(01):39-40.
[2]冯丹,张倩.小学数学作业要处理好的三对关系[J].四川教育,2021,(24):28-29.
[3]陈岳婷,陈振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34):45-46.
[4]郑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教育界,2021,(45):14-16.
[5]林三绿.“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