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校联系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目前,不少学校存在对家校合作不重视,家校功能理解不到位,家校责任划分不清晰,家校合作内容不明确,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教师需正视这些问题,转变旧有的德育观念,根据学情的特点,从培训学习、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利用网络、教育惩戒等方面入手,团结家长来合力推动家校合作共育。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德育;策略创新
作者简介:陈俊炜(1979.10—),女,江苏省启东市万安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性,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各方面可塑性较强的小学阶段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安排时,应当多加注重德育教学策略的改进,力求以最具有效性、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夯实基础。同时,教师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应当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的场所不应局限于课堂、学校,家庭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同时,家庭也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为了有效拓展学生的品德塑造途径,促进学生守道德、讲素质的主动性的生成,教师更要抓住学校家庭这两个阵地,全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不要单打独斗,要联合家长,发挥出家校教育合力的作用,不断地输出正确的德育知识,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与高尚的德育品性。家校共育过程中,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德育教育才能省时省力、有效地开展起来,才能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才能帮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培训学习,认识共育
教师、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识高度,直接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因此,教师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以保证家校之间的共育活动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也只有这样,教师与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才能统一,行动上才能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完成家校共育目标,使得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成长“福利”,从而对学生产生深刻而长远的正面影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家校合作,还停留在初级水平,有些家长被动配合教师完成一些教学任务或者德育实践活动。也有一部分教师缺少耐性,与家长沟通少,甚至将家长当成自己的工作助手。这样的思想必须改变。只有双向付出的联系与沟通,才能真正作用于学生身上。基于此,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家长的需求,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培训,教会家长教育的方法,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正面效应。
教师首先要考虑通过何种方式、探寻何种契机,为家长提供可行的、多样化的培训机会,使得家庭教育的方向与学校教育的方向大体保持一致,从而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更为有效的联系。比如,开学初,教师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新生家长会。在新生家长会上,由教师或外聘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从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学生行为养成等方面进行专题讲解。会后,教师还可开展家庭教育交流会,促进家长之间的教育交流,实现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更为细节化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不仅能够收到一定的教育反馈,更能使得家长受益匪浅,以此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促进家校共育意识的建立与稳固。同时,每学期,教师都要根据德育教育需求,定期召开教育培训。比如,与孩子沟通技巧、孩子负面心情疏导等主题教育。教师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家长意见,改进培训方法与确定培训主题。教师还可以借助班级微信公眾号向家长推送自己撰写的教育心得文章,供家长观看与学习,从而形成教育共识。
德育目标一致时教育措施才有力,教师不要高估家长的育儿水平与德育能力,要引导家长学习德育教育知识,配合自己工作。教师要让家长知晓家校共育对孩子成长的好处,与家长形成德育教学的统一战线,全面助力孩子成长。
二、搭建平台,促进共育
家校共育需要教师与家长通力合作,缺一不可。教师要发挥德育教育活动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而教师想要将这种联系加固,必然要创建德育合作平台,畅通多种形式的交流渠道,拓展家校交流形式,以此形成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目前,不少学校的家校互通还不顺畅,交流的内容单一,偏离德育教学,加上家长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学生存在差异性,因此难以形成完全统一的认知、教育方法等。因此,教师需要创建多种交流渠道,满足各类家庭的教育需求,特别是一些问题较为典型、棘手的家庭,更需要教师创建出能突出学生主体的,有实效性的家校共育平台,从而方便教师与家长更加有效地实施德育教学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这个时代的更新带来了既特殊又不可或缺的动力,使得各领域的发展蒸蒸日上,也向着飞速、高效的状态奔进。基于此,教育领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巧妙结合,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能够便利教师为其教育方式的拓展和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更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现代化,从而使其在与时俱进中提升学习效率。而在家校联系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也能加强家校联系的紧密性,从而实现家校之间的全方位联系,以此提升家校同步率。比如,教师通过创建班级网站、班级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设共育专栏,定期向家长推送德育主题活动、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文章,教师与家长能在平台上尽情地交流,探讨教育问题。这样的培训学习活动在线上就能很好地完成,既节约了双方的时间,又具有足够的新意,从而大大提升了家校之间就教育问题的探讨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不同层面的家长QQ群,由班主任、家长代表担任管理员,定期在群里进行德育专题教育与引导,确保网络舆论健康。教师成立家委会,定期与家长交流教育思想,向家长汇报班级教育现状、学生发展问题等。教师还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近距离感受班级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展示教师形象、教育形象。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演讲,充分发挥行业家长的优势。比如,会英语的家长,给孩子们义务教英语口语;会武术的家长,每周抽半天时间教孩子们学武术,等等。
可见,教师加强家校共育,不能是一句空话。教师需为家校沟通构建良好而有效的沟通平台,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增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以此提高德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建立制度,推动共育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家校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家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在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因此,家校之间的合作应当是有规划、有规则、有方法的。对此,要想实现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一定要有完整的制度支撑。有了相应的制度约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才能有章可循,做到各司其职,从而发挥出家校合作的作用。教师要整合家长、教师、教育专家等专业力量,成立家校合作小组,确立德育目标,通过制订规章制度等内容,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共育的运行机制。教师与家长在合作过程中,并不是谁依附于谁的问题,只是根据德育教育的目的、需求与任务,由最适合的人负责主导。主导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制度,以确保家校合作共育工作有效运行。
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不应是家校中任意一方的单独责任,而是共同出力,推动家校合作相关制度的形成,并在实行过程中实现与家校合作活动的不断磨合,以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改进、完善,才能真正交出一份近乎完美的家校合作“作业”。比如,开学初,教师要与家委会进行座谈,商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教师通过报告本学期班级的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提升家委会的思想配合度,并积极听取其宝贵意见。以此为前提,教师更要认真思考家委会成员的意见,将其中可行性高的意见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以此完善德育年度计划。与此同时,教师要建立与完善长期稳定的合作教育制度,比如,每半个月教师与家长通过电子邮箱、信息等非面谈方式,相互通报学生情况的通报制度,以及积极实行定期家访或校访制度、每周三开展班级开放日制度等,方便家长感受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以及课堂氛围。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实践制度、家长会制度、共育跟踪反馈机制等,都可视情况执行。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德育需求,确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比如,家委会提出了“学生互相攀比问题”,教师在家委会的主动要求下,进行沟通商讨,共同制订解决方案。比如通过主题班会、周会商讨;或是上报到校级活动,将相关话题和倡议,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抛出。教师还可从个人入手,通过个别谈话、家访等形式,尝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盲目攀比的不良行为。
可见,组织机构顺利地运转,必须有制度的保证。制度的制订,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订出来。这样的制度才能有约束力,才能发挥出制度的力量,才能促进学校与家庭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家校共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利用网络,线上共育
互联网时代,家访、电话、问卷调查等家校联系的方式逐渐淡化,教师更加依赖于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等网络软件开展家校联系。社交软件的功能丰富、使用便捷,因此成为家校联络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而当前,在家校共育的交流中,教师口头语言和文字已不能满足家长需求,他们渴望亲眼看见孩子的在校表现,希望能够全程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的便捷性与丰富性,不但打破了传统家校共育形式单一的弊端,而且家长们可以利用网络参与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能够与教师零距离、跨时空交流。因此,教师要将网络建设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阵地,让网络释放出强大的教育力量,以此成为家校合作的坚实后盾。
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以其身心健康为首,而后才会注意到品德教育。比如,初入学的学生家长,心中的焦虑是很强烈的。对于小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生活、在校是否安全、上课是否认真、合不合群等问题很关心。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拍成照片或者视频,发到QQ群、微信群或者班级空间,家长可以第一时间看到,缓解了心中的焦躁,也能拉近教师与家长的情感距离,让家长对班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让家长认识到,线上共育方式的重要性和創新性,从而能够积极履行与学校进行线上共育合作的义务,为家校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家学习,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家无所事事的状态。教师还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家长系统而全面地介绍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校表现、行为表现等内容。
可见,在网络时代下,教师利用网络与家长沟通已成为主流方式。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家校共育平台,教师能通过它及时传递班级最新资讯,直观地传递教学最新动态,这样更能提高家长共育的参与度。
五、教育惩戒,强化共育
教育惩戒的目的不是惩罚学生,而是矫正学生不合规的行为。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不要激动,更不能乱了分寸。教师要与家长一起,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纠正学生违纪行为。惩戒手段是一种有效的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教育方法。在实施惩戒手段时,教师与家长一定要注意分寸与力度,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何种惩戒方法。惩戒策略运用不当,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效果。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也是教育惩戒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一定要在实施教育惩戒手段之前取得家长的支持。
比如,开学初,教师就要与家委会一同商讨班规,双方就惩戒方面进行规定,对于一般违纪、严重违纪给予相应的惩戒内容,双方还要规定惩戒后的沟通方式,从而形成班级文化的一部分,达到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与此同时,具体学生违纪行为的惩戒,家长要全力配合。例如,学生小丽成绩优异,但因为迷上了电脑游戏,所以成绩下滑严重。教师根据小丽的情况与小丽父母沟通,针对小丽的行为进行了惩戒。一是邀请小丽父母一起对小丽进行批评教育,并让小丽在保证书上签字。二是家长控制小丽的零花钱,并且早上送、傍晚接,杜绝小丽去网吧的机会。三是教师视小丽改变程度决定何时收回惩戒决定。通过一定压力的惩戒手段,以及家长的全力配合,不到半年时间,小丽就戒掉了网瘾,成绩也上升了。
可见,惩戒手段是德育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教师要谨慎使用。教师不能以惩罚孩子为目的,要以不伤害孩子为前提,要与家长一起商谈惩戒手段,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帮助学生改善不良行为。
总之,家校共育工作中,教师要尊重并重视家长的意见,不断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家长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教师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沈丽佳.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我见[J].新课程导学,2019,No.467(36):73.
[2]吴江昀.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德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112.
[3]瓦志宏.浅析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J].才智,2019(3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