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样性的英语活动,在深入探究语篇意义的过程中,分类梳理词汇、句式等语言结构性知识,整合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形成结构化、易于迁移的语言知识,并综合输入性和输出性语言学习活动,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获取和输出信息,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的内化和在新的情境中的迁移运用,促进整合性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语篇教学;结构化的语言知识;综合语言技能;整合性语言能力
作者简介:赵慧帆,河南宏力学校。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误区,还有不少教师把英语教学局限在让学生背诵单词和翻译句子层面,把学习碎片化的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等同于培养语言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语言能力培养应依托语篇
关于语篇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语言学习者主要是在真实且相对完整的语篇中接触、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语言学习不应以孤立的单词或句子为单位,而应以语篇为单位进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更加具体地阐明了语篇学习的意义,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最好的学习素材应该是成熟的连续体语篇,因为“成熟的连续体语篇承载了关于语篇是如何有效建构意义方面的许多思考,这些思考涉及语篇的目的和主题意义、语篇的组织结构以及如何整合性运用语言知识、技能、策略和相关百科知识来有效建构主题意义,这些思考还涉及谁是语篇的受用者,如何能够满足广大受用者对语篇的需求”。
语篇學习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课标》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师应基于语篇的主题语境,设计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
另外,《解读》强调语篇学习应该注重探究语篇意义和语篇的建构方式,并否定了传统上以词法和句法为核心、忽视语篇意义的教学,认为“传统上那种从语篇中挑出若干语言点,把讲授和学习语言点当成教学重点的英语教学,只能导致脱离主题语境和主题意义的碎片化教学,不仅没有把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而且由于脱离了对语篇意义的追求,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应该摒弃的”。
二、应重视培养整合性语言能力
《解读》强调语言能力必须是“整合性能力”。语言运用不仅需要整合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些语言本体知识,还要融入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等语言运作性知识、语言技能和策略;整合性地运用语言知识需要思维的参与;此外,还要整合相关的语篇情境和背景知识、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受众知识等。因此,“语言能力素养的发展不仅涉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发展,还涉及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养成”。
三、依托语篇培养整合性语言能力的实践
(一)整合语言结构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当前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和句法学习,主要停留在简单的识记、听写、句子填空和翻译句子等层面。学生掌握了词汇的意义、发音、拼写和搭配,但是这些词汇知识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学生并不知道在什么情境中使用这些词汇,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词汇来建构语篇、表达意义。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在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基础上, 围绕语篇主题和语篇结构梳理词汇、句型等语言结构性知识,形成结构化的、易于迁移的语言知识,并通过情境化的任务迁移运用。比如在学习Book4 Unit5 “Theme Parks”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词汇、句型等语言结构性知识做了梳理整合(如表 1所示),形成易于迁移的结构性知识。之后学生通过ask and answer、retell、role play等活动实现对语言的内化。最后,创设尽量真实的情境,促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词汇完成任务,提高迁移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迁移活动是学生向英国笔友介绍自己去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北京环球影城等主题公园游玩的经历,并对该主题公园做出评价,从而实现对这些语言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样通过对语言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学生获得了结构化的语言知识,再通过迁移、运用,提高了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二)整合学习语言的结构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
语言知识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知识,也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属于语言的结构性知识,语篇和语用属于语言的应用性知识。虽然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语言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单纯或孤立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无法帮助使用者实现有效的语言交际,只有把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融入语篇和语用,使用者才能有效地盘活语言的结构性知识,并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建构语篇,实现传递意义、表达情感及观点的目的。
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尝试整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等语言结构性知识和语篇、语用知识的学习。在梳理语篇的结构性知识语言知识后,把这些语言知识设计到语篇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究语篇意义的过程中整合学习语言知识,并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表达意义、建构新的语篇。以人教新课标必修五Unit2 的第二篇课文“Sightseeing in London”为例。语篇类型为记叙文,更具体来说是一篇游记,介绍了萍玉在伦敦三日游中参观伦敦塔等八个名胜的经历。虽然景点众多,但文章通过对时序词的恰当运用,把游览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晰。另外,文章对所游名胜特点的描写和对萍玉游览感受的描写非常生动,值得学习借鉴。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辨别语篇类型、梳理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游记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和时序词的功能,体会它们在过程描述中的作用(如表 2所示),并在之后设计的同伴交流和写作活动中,恰当运用这些语言和写作手法来介绍自己的游览经历,增强对游记类语篇的组织能力。
(三)依托语篇整合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活动,培养综合性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指的不仅仅是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能力。《课标》指出,英语语言能力主要指的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在口头交际场合,人们既需要通过听的方式获取他人传达的信息,又需要通过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观点等。在阅读多模态语篇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同时通过阅读文本、看图片、看视频或听音频的方式来理解和建构文本意义。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常需要读帖和回帖,读取和回复他人的电子邮件等,这些活动需要读和写的共同参与。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听、读、看等语言理解能力和说、写等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时, 基于语篇主题情境和围绕主题意义探究,教师尝试整合设计以听、说、读、看、写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多层次、有针对性和连贯性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以多种方式运用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在人教新课标必修五Unit2 的第二篇课文“Sightseeing in London”的學习过程中,教师整合了输入性和输出性语言活动(如表 3 Sightseeing in London 输入与输出整合活动设计所示),组织学生通过看、读、听、说、写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表达意义,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言技能,提高整合性语言能力。
(四)整合核心素养四大要素的培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其他要素单独进行,需要与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结合语篇具体特点,兼顾学科核心素养其他要素的培养。在Book5 Unit2 “Sightseeing in London”的语篇中包含诸多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掌握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也作为教学重点目标。课堂上不仅带领学生学习了关于伦敦名胜的文化知识,还让学生观看了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展品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Why are so many Chinese treasures displayed in the British Museum?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at? 学生讨论了大英博物馆中陈列诸多中国的文化珍宝的原因,反思旧中国被侵略的耻辱历史,增强了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另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萍玉的观看感受进行批判性思考“If you were Pingyu, would you have the same feeling? ”,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依托语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整合语言结构性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围绕语篇主题形成结构化的词汇、句法知识。在此基础上,整合语言的结构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综合运用输入性和输出性技能,提高学生根据语篇特点、语用特点理解和建构语篇、表达意义的能力。同时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兼顾学科核心素养其他方面的培养。就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语篇意识和语用意识有所增强,词汇、句式等的迁移运用能力有明显提高,对英语学习更有信心。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刘道义.如何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