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忠慧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作业设计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作业教学的革新与优化对于巩固学生学习,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改革;现实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2-
引言
在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领域中,作业设计与学科课堂教学有着紧密联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质量学习的重要方式与关键环节。在新课改与“双减”政策的协同作用下,作业改革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要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满足其发展需求,以多元化、趣味化的作业设计形式,深入落实“减负增效”理念,提高作业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语文作业改革的现实意义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作业负担及学习压力也逐渐增高。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传统作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已难以适应教育新时期的发展,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发展需求。并且传统机械式作业、重复性作业等的大量布置无法吸引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严重的会形成学生的抵触、疲劳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厌烦语文这门学科,不利于学生的质量学习与良好发展,也无法有效发挥学科作业的教学价值,因此初中语文作业的革新与优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语文素养、素质能力的良好形成发挥着重要的教学作用。第一,从内容上,作业改革有助于转变以往作业设计,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学生实际学情为依据,合理设计趣味、有效的作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完成兴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点、重难点与易错点知识,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第二,从形式上,作业的改革与优化有助于改变以往单一性、书面化的作业形式,从形式上进行丰富与创新,如口头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型作业、实践作业等,以多元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从数量与质量上,作业改革是以“双减”政策为背景,以“减负、增效、体质”为理论指导,减少重复性的大量作业,以满足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为依据,设计减负作业,确保作业设计的质量,从而保障作业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有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初中语文作业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作业教学定位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落实,对于学科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如何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确保其适应教育发展、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是现阶段学科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初中语文作业教学中,首选应明确其定位,正确认知作业改革的现实意义,并在作业设计中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教师应立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确看待作业的实际地位,是学生的需求而不是负担;同時还应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践与素质发展为目的,进行作业设计的革新与优化,同时还应以学生差异为依据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从而构建实用性、趣味性、质量性的作业教学模式。
(二)丰富作业设计形式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相对而言较为单调枯燥,具备书面化、抄写性的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从多层面出发,进行作业形式的革新与优化,有效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有效发挥作业教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合理布置非书面作业,以口头作业为主,如主题演讲、课文朗读、问题辩论、口头作文等,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适当设计实践作业,是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困惑与实际问题,或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培育素养。如调查类、观察类作业等。第三,合理设计开放性作业,即不拘泥于教材限制与课堂制约,适当进行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从而获取新知识,启发创新思考。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权限进行作业的合理选择、适当修改与创新设计,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四,小组型作业,以小组互动协作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究、明确分工、交流探讨、优化改进的形式最终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合作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中,以动物描写为主,教师可合理布置综合性作业,学生在确保安全情况下观察所喜爱动物的外貌形象、生活习性、能力特征与生活展现等并自主设计作业,如口头作业、短文写作、小组故事创编等,以趣味轻松的作业形式提高其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论
简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改革过程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以学生兴趣与综合发展为目的,明确作业设计的教学定位,革新多元化作业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进一步保障教学实效与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霞.语文作业改革的意义与路径[J].文学教育(下),2021(12):185-186.
[2]丁宇.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研究和实践[J].新课程,202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