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伟 张世豪
摘 要:强基计划视阈下以创造性问题解决(CPS)为模型设计持球突破教学实践,在篮球持球突破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CPS四成分八阶段方法,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能够有效培养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实践能力;在积极性、分组合作、运动意愿等方面呈现优异的课堂表现;在体育教学与智育培养方面对学生自学、乐学起到促进作用;符合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以及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创造性问题解决;持球突破;教学案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3-0036-04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力思维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目标的要求之一[1]。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体育问题、分析体育问题、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是关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也称“强基计划”),目的在于培养综合素质优异的拔尖学生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社会不断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的背后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Creative Problem Solving,以下简称“CPS”)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该模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以“篮球:持球突破”教学案例为例,介绍该模型的原理与运用。
一、CPS教学模型
CPS由美国的帕恩斯首先提出,以问题解决过程为基础,融合发散思维与聚敛思维[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前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依据现实环境下进行发散性思维探索,寻找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再通过聚敛思维从多种解决方法中寻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最后进入执行或者进入下一环节的准备[4]。美国的特芬格教授将CPS教学分为四成分、八阶段(表1)。
二、“持球突破”教学案例分析
依据体育的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达到育智的效果,实现体教融合发展。本文笔者以“篮球:持球突破”为例,教授内容为交叉步持球突破,教学重点是蹬地转体探肩低重心,难点是手球脚的协调配合及突破时机。基于CPS模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促进体教融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篮球运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作为教育形式与教材内容时,还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
籃球基本技术教学注重于掌握单个技术到组合技术的灵活运用,高中学生已具有分析和理性思维等能力。依据核心素养要求,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提高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素养,达到育人效果。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16)班自然班学生,该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但技能水平差异较大。“篮球:持球突破”是篮球项目教学内容之一,教学重点在于蹬地转体低重心及组合动作衔接连贯,难点在于突破时机的选择与手、脚、球的协调配合。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做出正确的持球突破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组合动作、专项体能,了解持球突破的练习方法及创新之处。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增强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思考与探究等能力。
(二)寻求时机
教师通过移动式媒体播放器播放提前录制的持球突破教学视频:视频A演示成功持球突破得分,视频B演示未能成功持球突破得分,观察两视频中技术动作的变化。
师:为什么持球突破会成功或失败?
生:可能与假动作、球的气压、突破速度、重心、突破时机等因素有关。
(三)寻找资料
师:同学们猜想了很多影响因素,但是需要找到最为关键的几个因素,请同学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呢?
生:持球突破的时候需要使用一些假动作迷惑对手,当对手被迷惑时,抓住时机,用力蹬转地面,通过转换身体侧对对手,降低重心,脚步要快,从而运球加速过人。
师:非常好,教师用术语概括一下刚才同学们所说的猜想,持球突破的动作主要分为蹬跨、转体探肩、推放球、加速运球过人等环节,这样我们就明确了动作结构,从而可以发现视频A与视频B两者之间的动作差别,了解到动作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是否能够突破成功。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持球突破,那么我们如何提高持球突破的成功率呢?
生:学习连贯做出蹬跨、转体探肩、推放球、加速运球等动作结构从而提高持球突破的成功率。
(四)生成问题
师:要想做出正确且连贯的持球突破动作,大家觉得应该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要解决怎样做出正确的蹬跨脚步、怎样做出正确的转体探肩以及怎样选择推放球时机的问题。
设计意图:理解与挑战是CPS模型的第一个成分,包括寻找时机、寻找资料、生成问题三个方面。通过对问题情境的阐述与分析,设置情境引出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资料进行分析问题,学生确定需要解决的重点为蹬地转体探肩低重心,难点在于连贯做出动作,把握突破时机。确定问题所在的焦点,最终将关键问题因素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够有效理解该动作结构的组成。
因此,在寻找时机阶段,教师通过持球突破的两组教学视频进行对比,通过突破成功与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发散性思维猜想。在寻找资料阶段,学生利用聚敛思维进行分析与筛选,得出关键问题因素,确定教学重难点,从而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在生成问题阶段,确定教学重难点及动作环节后,提炼出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理解与挑战成分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锻炼了聚敛性思维,使学生理解了动作结构的组成与重难点,提升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五)生成想法
师:(分发持球突破动作结构图),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讨论,依据刚才提炼的关键问题设计相应的练习方案,可根据多媒体视频、篮球校本教材、下发的动作结构图、器材道具等多种途径进行资料收集,设计相应的练习方案。
分组活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设计练习方案。
方案一,蹬地+假动作:在地面上粘贴脚步标志,持球于胸腹之间,注意保护好球。突破时,通过传球、虚晃等假动作迷惑对手,降低重心,两脚踵稍提起。当对手被迷惑时,移动脚快速蹬地,中枢脚碾地,上体与重心前移,移动脚蹬地后快速前移,脚尖朝向突破方向(图1)。运用这种方法,多次练习,提高动作的准确性与熟练性。
方案二,转体探肩+低重心:在蹬地跨步低重心上体前移过程的同时需要将身体紧贴对手侧面,占据有利位置。在标志杆(模拟防守人员)中下段贴上“转体探肩”字样,在练习的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中下段”提示突破时要低重心,“转体探肩”字样提示在练习的时候需要转体探肩。同时,在转体探肩的过程中,身体需要紧贴标志杆侧面,占据有利位置(图2)。运用这种方法,多次练习,强调突破时转体探肩的必要性,为争取有利位置与成功突破奠定基础。
方案三,推放球+加速过人:在中枢脚离地前将篮球推放至跨步脚的侧前方,跨步脚的脚尖朝向突破方向,以球领人,进行突破,通过中枢脚用力蹬地,加速运球超越防守突破上篮。在地面上粘贴跨步脚的脚尖朝向标志,在脚尖朝向标志的侧前方,贴上篮球落点区域标志及“加速”字样标志(图3)。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标志的粘贴,对促进理解动作结构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反复练习,对脚步的掌握、推放球的时机、加速的意识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方案四,连贯的组合动作:持球于三分线,传球给罚球区的伙伴,向下跑动,跨步急停接回传球,利用假动作等虚晃进行突破上篮(或投篮、传球)。此种方法适合于篮球技术基础较好的部分学生(图4)。运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篮球技术水平,通过这种方案练习,能够有效提高篮球组合动作的灵活运用能力,对提高篮球技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生成想法是CPS模型的第二个成分。主要集中于对核心问题的练习方法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多个小组对核心问题练习方法的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尽可能多地形成具有创新方式的练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頭脑风暴”的形式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探究讨论,其中,提出尽可能多的练习方法(属于发散性思维领域),聚敛性思维表现在对众多练习方案进行梳理与细化处理,最终得到各有特色的四种练习方案。整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提升了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符合核心素养要求,也能达到体教融合中“智育”的要求。
(六)寻求方法
师:集合,现在请大家一起讨论上述四种练习方案,并谈谈自己对练习方案的看法。
生:方案一重点在于持球突破动作结构中的蹬地环节,地面贴上标志,便于识别与操作,对动作不熟练的学生具有提示作用。另外,该方案设计了一些假动作,如虚晃、假传球等,便于迷惑对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突破的成功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由于动作的不熟练导致蹬地不充分,重心不能及时前倾,动作衔接不足。
生:方案二的创新之处在于地面贴的标志较为明确,线路清晰,对身体重心的高度限制较为明显,设施标志杆模拟防守人员,对学生设置突破障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突破,学生一旦突破成功便可有效提高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通过在标志杆上贴上“转体探肩”字样,每次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意识地把身体侧对标志杆,将身体重心控制在“中下段”的“转体探肩”字样左右,能够提高动作的准确性。但是此种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动作幅度较大导致标志杆被碰倒,需要固定标志杆以便于练习。
生:方案三主要是针对推放球及加速阶段的练习,该方案通过推放球的落点区域进行控制,对跨步脚的脚尖朝向也进行了控制,以及“加速”字样的提示标志,想法独特。但由于持球突破的方向并非全部是篮下,而这种练习方法中的脚尖朝向为篮球,难免有所单一,应根据持球突破的需要,灵活变动,但脚尖朝向须为突破方向。
生:方案四是一种组合式的练习方法,比前三种方案难度大,适合具有一定篮球技能水平的同学进行练习,同时需要在组员的配合下才能完成持球突破练习,对传接球技能水平、突破上篮的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在动作衔接不熟练的情况下,会导致动作错误,突破不成功,应在多练习动作结构的基础上,动作衔接流畅之后进行这种组合动作练习。
(七)寻求接受
师:同学们设计的练习方案都非常好,通过对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发现,其中方案一主要针对蹬地环节进行设计练习,方案二主要针对转体探肩进行设计练习,方案三主要针对推放球及加速阶段进行设计练习,方案四主要为组合动作练习。每种方案都各具特色,现在我们将前三种方案中的蹬地、转体探肩、推放球等方案的优点设计成一种练习方案,为方案五(图5),即在蹬地环节运用方案一蹬地环节、转体探肩运用方案二的转体探肩环节、推放球及加速运用方案三的推放球及加速环节,形成一种各个环节皆有优点的练习方案。
设计意图:准备行动是CPS模型的第三个成分,包括寻求方法与寻求接受两个方面。寻求方法方面主要对各种练习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方案的优缺点,寻求接受方面主要是分析四种方案优缺点之后,寻求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最优练习方案。学生在分析四种练习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四种方案进行总结,再以聚敛性思维对四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精细化处理,梳理出优缺点。在学生参与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四种练习方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探究与分析总结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意识,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八)评估课题
学生对方案五进行多次练习后得出结论:通过蹬地的标志、重心的限制、侧身转体探肩的标志要求、落球的区域、脚尖朝向标志的限制以及加速标志等各种辅助练习标志的约束,在经过多次练习后,持球突破动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改善,能够在练习过程中利用标志提示进行自我约束与纠错,对理解与掌握该动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提升了持球突破的成功率。
学生对方案四进行多次练习后得出结论:在方案五熟练的基础上,进行方案四练习,有利于提高对持球突破技术的快速掌握,学练具有难度和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能够有效提升对组合动作的运用能力,对持球突破技术的巩固与提高具有很大帮助。
(九)设计过程
学生在对方案四与方案五进行多次练习后,对持球突破的技术结构已有初步理解,動作的衔接性已初步掌握,为检验方案四与方案五是否对学生掌握持球突破动作具有帮助,将理论与方案结合起来,对方案四与方案五再进行多次练习,教师随时指导与帮助。
师:本节课我们探究了如何进行蹬地转体低重心的加速运球从而达到突破的目的,得到了持球突破动作结构的内容以及练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进行练习展示,评估练习效果,总结持球突破的动作结构与练习方法。
生:本节课通过对持球突破动作的学习,认识到持球突破动作结构主要有蹬地、转体探肩、推放球及运球加速等环节,通过从视频A与视频B的突破动作成功与否的对比,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了如何设计练习方案,并且如何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设计练习,从而有效提高对持球突破动作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设计意图:落实方案是CPS模型的第四个成分,包括评估课题与设计过程两个方面。评估课题主要针对最优方案进行多次练习并得出结论,从而对持球突破动作结构能够全面理解与掌握。设计过程主要针对学生对最优方案练习后得出的结论与经验进行再次练习并验证结论的合理性,通过部分学生的动作展示评估其掌握持球突破技术动作的练习效果。因此,学生通过自主练习探究整个持球突破的动作结构与练习方法,结合动作展示进行评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更是将持球突破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作进行结合,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持球突破技术的掌握与理解,同时整个过程中,学生利用聚敛性思维对练习过程进行总结与概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三、结语
本节持球突破教学案例基于CPS模型,以持球突破教学视频是否成功突破设置问题情景,引出CPS模型的第一个成分的三个方面,学生对突破失败的各种问题因素进行猜想,顺利引出该模型的第二个成分(生成想法),学生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多维度思考,猜测问题形成的多种因素,进而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将各种想法与猜测进行汇总与提炼,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交互运用,提炼出失败因素的核心问题,并被所有学生接受,过渡到第三个成分(寻求方法、寻求接受),运用被学生接受的练习方案对核心问题进行多次学练,通过学生学练的效果对练习方案进行总结与评价,最后核心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对持球突破的动作结构与练习方法具有深层次的理解,便于掌握持球突破技术动作,进而体现出第四个成分。
通过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持球突破的动作结构与练习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的交替使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教学情景,合理运用CPS模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02).
[2]郑若玲,庞颖.“强基计划”呼唤优质高中育人方式深度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21,42(01).
[3]于亚慧.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无意识思维效应[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4]赵星.发散与聚合问题建构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强基计划视阈下优质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HA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