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同时,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这也意味着走过了17个年头的传统高校自主招生迎来了退场时刻。
根据《意见》,“强基计划”遴选了36所一流高校開展试点,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当前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以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时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相关专业进行招生。招生程序上,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4月,考生进行网上报名;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名单。录取上,计划将改变此前自主招生以学生申请材料为依据并“降分录取”的做法,而是将考生高考成绩作为重要依据,规定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考核成绩的85%。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曾几何时,一些高等院校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的现象为人诟病,其展现的是教育界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虽然人们都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王冠”,哲学是“智慧之学”,但这类基础学科却在专业开设、资源配置上长期不受重视,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
今天的科技发展,一直是在经典物理学理论这座大厦的基础上前进的。成熟的科学大厦,也为几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中国科技后发加速,追赶几次工业革命,在技术变革、产业迭代的浪潮中拼尽全力学习和追赶,今天我们在部分前沿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日积月累的技术突破,意味着中国科技在原创基础研究领域,越来越接近一个“爆发点”。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多次疾呼,要做出芯片来,砸钱不够,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甲骨文研究泰斗、社科院学部委员宋镇豪2019年底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专门研究甲骨文的人加起来不到100个,再这样下去,“绝学”可能真要“绝”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基础研究变成了短板,科技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最终受害的还是一个民族的创新力。“强基计划”能让那些真正愿意“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人才感受到时代的召唤,真正从耐住寂寞挑战高难度的学习和研究中,创造人生价值。只有在这种重视基础研究的制度、氛围中,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大师级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出现。
“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但长期以来,自主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对那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给的是降分照顾政策,而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做过多的限制,更多学子参加自主招生更像是以自身特长为跳板,获得高校的入场券。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出发点。
原来的自主招生办法,其招生录取过程与现行高考是一个并列关系,甚至先行于高考,学校的各种测试都是在高考分数公布之前进行,而自主招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降分幅度,过程不够透明等问题也留下了一些灰色空间。新的“强基计划”选拔过程全部放在高考结束、分数公布后进行,完全作为高考录取的一部分。取消简单的降分录取,实施综合考核评价,“强基计划”是新高考改革的有效组成部分。这种录取方式在赋予学校自主权的同时,又把这种权力透明化,最大程度地规范了学校的自由裁量权。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仅是在落实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在保障公平公正。自主招生实施以来,为高考招生改革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功不可没。进入新时代,我们必然需要针对新需求,对一些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完善,从这个角度看,“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它站位更高,凸显公平,力图为高校科学选才开辟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