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钰珂
言黄河水天上来之,开山破土,大气恢宏。奇其大河,如此壮阔;感其文化,何以发展。欲踏这天上之水,赴那千古之约,解其文明之谜。
奔走在高原之上,迷失于雪山之间。行至水穷处,一石碑悄至眼前,黄河源头便是了。“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可眼前这仅五眼碗口大的泉水汇成的汩汩细流,如何奔腾?如何翻涌?又如何孕育两岸而为宗?
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作者开篇寻至黄河源头,欲解其谜,立意高远;语言文白相间,气势不凡,奠定了全文的恢弘基调。
行至中游,河谷宽阔,曲流迂回。崤函古道,仰韶盛世,仿若眼前。有幸同那潺潺河水一起见证泥土、水、火在双手的作用下实现质的转变。人面鱼纹盆、船形壶、漩涡纹双耳罐、人形器口瓶……于这一时期,纷纷现世。惊先人之想象,叹传奇之创造。在这一点上,河与我是一样的见解,那一件件传世佳作上泛起的水波浪花就是最好的证明。一低头,正对上河岸边人头壶迷惘的双眼,我竟一眼沉醉,深陷其中。它那微微仰起的头,以孺慕的姿态,凝视着江水翻涌,凝望着最初的凝望。那似儿童般纯真仰起的双唇,正诉说着仰韶的秘密。六千年的水从人头壶里流出,恰似泪水流淌,纪念人类孕育之初的痛苦。来自六千年前的凝望,至今容颜清晰,与大地同寿,与黄河同流。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彩陶上漾起的一尾鱼纹水波,是仰韶先祖文化的结晶,是大河文明不息的延续。
寻至凌家滩,地势平坦,水流徐徐。玉中藏谜,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时间随河水飞逝,迈入新石器晚期。耳畔响起先祖手中石器打磨的声音,两块形似龟甲的玉器由此诞生。玉版龟甲,一方二圆,平平无奇,既非晶莹剔透的传世美玉,又无巧夺天工的精湛雕艺,仅是普通玉面上钻了几个小孔与等分排布的一些直线而已,却碰撞出了人类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与文化。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等,皆与之有关,世人称其为“洛书之源”。大河波涛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无比辉煌的成就,彰显了先人那隐秘而感性的想象力以及超高的智慧与创造力。祭祀礼毕,神龟入河,同水而逝。独留吾一人,驻足观望,久久不能忘怀;静静聆听,刻骨而又铭心。亙古清流,源远流长。文明伴水,昌盛繁荣。
流水淙淙,无言静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随禹沿颍水南下,上嵩山之阳;交通便利,有险可守,观嬴政统一全国,筑万里长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赞太宗从谏如流,创贞观之治……览遍千古王朝,携秋风明月,看尘世纷乱,星辰轮转……
作者沿黄河而下,以地理为横坐标,以时间为纵坐标,纵横交错,一气呵成,凭借自己强大的知识储备,饱含深情地与消逝的文明对话,似古人赤壁怀古,颇具大家风范。
放眼今下,水流蜿蜒,黄河两岸,目所及处,千变万化。想象创新,薪火相传。夏有大禹以疏治水,秦有李冰建都江堰,隋有杨广开京杭运河……而今墨子号量子卫星于茫茫太空中游目骋怀,复兴号于郑新黄河大桥上风驰电掣,水利建设于青海龙羊峡气逾云霄……传承先祖的想象,好奇与创新已然在我们血液中,如大河般奔腾了千年,咆哮了万年,势不可挡。
沿河一路,感慨颇多。大风泱泱,大潮涝涝。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跳动着永恒的旋律,唱着不知疲倦的歌,不舍昼夜地流淌,带着人类文明的光辉,奔流入海,浩浩荡荡。我们也将与河水同行,携想象与创新,紧跟时代大浪潮,争做黄沙巨浪上的弄潮儿,中华文明的发展定将如滔滔江水般汹涌澎湃,与海共舞,再创辉煌!
大河不竭,孕育不止,这与大河齐流千古而不绝的华夏文明已然化作无数人心头的朱砂痣、床前的白月光。它还有多少隐秘?又将谱写怎样的传奇?这更待后人去探寻、发现和传承……
作者沿着历史的坐标来到当下,见证了在黄河两岸繁衍生息的华夏儿女正续写着辉煌;结尾处,作者放眼未来,巧妙点题,一句“更待后人去探寻、发现和传承”,更是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指导老师:黄贵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