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利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交流能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術;语文课堂教学;适用原则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可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营造与文本相响应的课堂氛围,利用动态、静态的各种信息刺激学生,为学生感悟文本、品味语言、鉴赏美文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信息技术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文章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延伸,了解文章的背景、感情基调等,更深入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师生交流互动。本文就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加以论述。
一、灵活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强调转换师生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特殊的声音和视觉效果,将仅靠语言和文字描述的文章内容用信息技术情境化,非常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里,呈现出立体、直观、形象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文本呈现的意境里,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中对人、事、物进行思索和感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八上的第五单元时,《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两篇说明文,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苏州园林之美,但很多学生没有游览过这些美景,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视频,并配以悠扬的音乐和解说,让学生随镜头先“游”一遍景点之后再深入朗读课文,将文字与美景相对应,学生便有了一种体验后的亲切感,学习起来自然非常有激情,对文中美景印象深刻,进而掌握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二、创新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动人的画面、感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感知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拓展性原则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知识面广,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非常多,教师在备课时要查阅大量资料,学生在预习时也要查阅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等,课堂教学时间有限,45分钟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有效地扩展教学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知识,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形成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四、适用性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课制宜,并不是每节课都适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任何内容都播放课件,反而削弱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能力,每节课都像在看动画片,久而久之,学生只关注多媒体,反而忽视了教师的讲解和师生互动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地运用信息技术,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感的培养、意境的体会等都要靠传统教学方法,多朗读多品味多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意会,才能真正和作者形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