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波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学习的主体。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知,知识和技能是由个人在基于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建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學生自主探索和寻找知识的整个环节,就是凸显学生为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学生实施教学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主动性,如此,学生的学习本位作用才可以发挥,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也才将构建。下面就具体的教学引导方法展开探讨和分析。
在小学阶段实施语文学科教学,应当积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改变教师个人主导整个课堂削弱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展开几点具体的策略分析,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一、构建“以生为本”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教学落实“以生为本”,这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举措,它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抓手,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形成积极、高效而富有趣味的语文课堂。杨新晓和陈殿兵在《构建生本课堂》一书中曾提出一系列特色各异的实用性课堂教学策略,比如,合作学习法、直接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差异性教学法等,并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和分组方法,也有着独到的认识和剖析。书中所举的一些生本课堂的教学实际案例,也向我们证明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构建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对此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说到,“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而这一观点也与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主张有着高度的切合性。所以,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在语文听、说、读、写的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素质与能力,就应该落实教育“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二、构建“以生为本”语文课堂的具体措施
1. 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朗读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汉语语言的抑扬顿挫感,以及诗词独有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同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也使得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凸显。比如,我们可以在班级内部的语文教学中,组织朗读比赛,就某篇古诗,如杨万里的《小池》给学生展示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教师的停顿之处,以及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基调;之后,我们请学生来模仿朗读,看学生的停顿之处是否正确,以及咬字发音是否规范。学生在争相朗读,竞演比赛中,可以感受到自己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乐趣。
其次,为了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再接再厉,教师可以组织校内朗读比赛,建立完善、公开的评比制度,以及优厚的奖励制度,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可以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参赛,也可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赛。比赛采用初赛、晋级赛和终选赛的连续竞赛方式,对学生进行层层选拔。如此,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朗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更可以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为赢得个人和集体的荣誉而不懈奋斗,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技能和综合朗读水平。
2. 开放学校局域网,给学生提供自学通道
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建立一个学校的局域网,该网站只对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公开。那么,基于这个家校沟通的网站,教师可以发布一些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频或者图片,还可以布置一些语文方面的游戏竞赛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自学的平台,比如,“争做读后心声吐露者”的活动,要求学生提交自己某个读书后的感想作文,教师来评选优秀的作品;又如,发布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我们在课堂上考查学生对优秀文学材料中的精彩词句的掌握情况,等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通道,更让学生找到了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
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趣味性的手机软件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占据很多人的业余时间。这些趣味性的手机软件平台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立足点,并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能力。比如,小学生利用在家长的监督和陪同下,从相关软件中检索有声朗读音频。我校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课文,基本上都可以从该软件中寻找到全国各地声优朗读的音频作品,有《小蝌蚪找妈妈》《将相和》《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等等。学生可以一边聆听这些音频信息,一边跟读模仿,从而培养学生的课后语文朗读能力,让学生爱上自主语文朗读,形成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与能力。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对自己喜欢的朗读作品进行收藏、推荐给同伴,或者上传自己认为满意的朗读作品,请其他软件使用者为自己的朗读作品进行点评,这样也可以达到凸显学生学习本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
3. 引导学生读后续写,张扬学生学习个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计和安排了很多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写景的,有的是抒情的,有的则是言志的,还有的则是阐述历史史料的,等等。总而言之,可谓种类丰富。教师可以挑选其中一个有特点的,比如,课文故事情节耐人寻味的、课文末尾留有悬念的,来设计读后续写的教学启发环节,由此来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发散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也可以凸显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比如,在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中就有一个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其中文末叙述了盘古死后他身上的一些器官变成了一些人类生活中的事物,比如太阳、月亮、四极、名山以及江河湖海等,给人们提供了可以生活和生产的各种条件。那么,今后的人类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呢?人类社会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或者其他的神仙又做了些什么事情呢?这些问题都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教师可以据此启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读后的续写,让学生积极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想象和联想,看谁能够把之后的故事补充得更加完整以及合情合理。每位学生提交一篇读后续写的作品,留在课堂上说讲,并说一说自己的创作依据和灵感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则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累一些公开发表个人演讲和意见的经验。比如,有的学生就突发奇想地在作文中讲述了人类是怎样发现火的用途的,还有的学生则讲述了人类利用盘古体表汗毛化作的丝来编织渔网来捕鱼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想象力都是非常丰富的,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就可以塑造自己学习路上的不平凡。
4. 教师实施差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不同
每个人生来都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正如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般,世界上也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主张教育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倡导语文课堂差异性教学。比如,可以在师生互动、课堂提问的环节凸显教育的差异。具体来说,如考虑到学困生的语文基础薄弱、理解速度较慢的现状,可以对其提问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并耐心做心理引导,多激励、鼓励学困生寻找教材中的答案,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请学困生来解释一下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或者请他们来朗读一段自己感兴趣的课文片段,并说一说这些片段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观,这就非常符合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情况。
而针对班级的学优生,語文教师则可以相应地增加提问的难度,比如,询问优生“你对本课的作者了解多少,你是否还读过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或者是启发优生围绕本课的经典“排比句”进行仿写,让优生在深度品鉴作者对漓江水静、青、绿,桂林山奇、秀、险的巧妙刻画的同时,更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使其学会仿写,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优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提问的阶段体现出教育的差异性原则,也可以在布置课堂作业方面体现差异性。针对学优生需要在布置基础作业的同时,侧重对其拓展和延伸能力的培养,以最大限度地开阔学优生的语文视野;而对于中等学生,则可以主抓句子的理解和自学方法、习惯的培养;而针对学困生,在作业的设计上则应该重视趣味性的融入,可以从实践性、思考性的作业入手,强化学困生对基础的字词的理解和应用。如此,当学困生逐渐夯实了语文字词的基础后,再来对语文作业设计实施进一步的调整,这样就更容易令学生接受。课堂作业的设计,也是体现“以生为本”,以及差异性教育原则的必要举措。
如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策略的论述,如利用朗读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校园局域网,打造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倡导学生课堂上读后续写等,都可以有效地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