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导学,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

2022-03-26 14:17史艳飞
考试与评价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角导学情境

史艳飞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重要的学科,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目前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思考的互动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多、收获更多成为新时期教师们的追求。问题导学法已经成为初中阶段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可行之策。问题导学,就是课堂上以问题为导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素养等得到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真正参与,主动探究,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从抽象的概念中认识和理解知识,感知学习内容,降低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在问题情境下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进行《图形的运动》的教学时,在课堂之初,笔者首先拿出剪纸,再逐渐展开剪好的简单图形,让学生看到展开后的一幅幅美丽的剪纸图案,再利用PPT为学生呈现杂乱无章的图片。如:

再点击“运动”,变成学生熟悉的奥运会的五连环标志图:

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剪纸和五连环标志图漂亮吗?你能设计出这样精美的图案吗?这就是“图形的运动”的杰作。

此时笔者借助于肢体语言以及操作动作等,创设生动的情境:推拉可移动黑板、开关门窗等,让学生在观察的前提下,提出问题:老师刚才的动作中包含了哪些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出“平移”“旋转”等,从而引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都属于“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基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同时,情境的创设,情境和即将所学的知识、情境问题的设计等有效融合,利于学生从情境中感知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设计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趣味性的元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问题导学教学时,问题的设计应富含趣味性,以趣味问题营建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趣味性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还应注重问题中知识的联系,以保障问题的提出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真正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时,笔者首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抢答”,以抢答游戏的开展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温故知新。如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有哪些方法?这个问题虽然缺少趣味性,但是与游戏有机融合,则为问题增添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欲望。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用数对表示”、“(组,排)”“(排,座)”“(角度,距離)”“(经度,维度)”等等。笔者继续设疑,让学生抢答:(1)说出你在教室里的位置;(2)电影上有(6,3)你能解释(6,3)的含义吗?(3)你在大海中航行,但是大海中没有任何标志物,怎样才能确定你的位置?……这些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主动交流,强化探究学习的意识,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埋下伏笔。

三、设计递进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

问题教学法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生活化、趣味性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究学习主动性的调动。而递进问题导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是问题导学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知识逻辑推理为基础,将数学知识的概念、公式、公理、推论、思路、运用等,通过递进式的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以保证其自主学习效果。

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教学为例,课堂之初,笔者创设生活情境:装修工人,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的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的边缘夹角是多少度时,木条a和b平行?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情境问题提出后,再呈现出情境图:

以增强问题的生动性、直观性。这个情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2等于多少度时,a与b平行。这是对经验的提问,容易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的兴趣。紧接着笔者借助于数学模型,引出“三线八角”的概念,引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的概念,然后给出图形再提出问题:你能找出几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吗?

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找得多、找得全。这样的问题设计,是在感知了“三线八角”概念基础上的对这个知识的运用,以竞赛性的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营建乐学的氛围。再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模型木条b和c固定,转动a,然后,再提出问题串:

(1)观察、思考∠1和∠2的大小关系有几种?

(2)a和b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3)根据∠1和∠2的大小变化以及a和b的位置关系,你有哪些发现?

不言而喻,这些问题的设计,把学生从“三线八角”的认识和概念的感知中,逐渐引领到课堂教学的重点中。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力、思维力、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优化了课堂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设计生活问题,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提升运用能力,这也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学以致用”的新要求。落实这个目标和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亲近感,产生学好数学有用的意识,从而强化数学学习意识。

如进行“认识三角形”的教学时,笔者提出问题:自行车的前后轮和车把、后座之间为什么设计为三角形?进行“菱形”的教学时,以学生们熟悉的马路上的“菱形”为切入点而设计问题:你们知道马路上的菱形的作用是什么吗?教学“圆”时,提出问题:自行车、电动车、小轿车等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为什么不设计为三角形、四边形、梯形?教学“勾股定理”时,设计测量旗杆的高度、墙面的垂直等问题……这些生活化问题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生活经验,也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起到即学即用之效。

生活化问题的设计,旨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找准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切入点,在这个点上设计问题,强化学生的实践运用意识,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如进行“生活中的不等式”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诸如这类的问题:

(1)一次数学测验,老师只出了25道单选题,如果选对一道就得4分,全做对就得满分;而如果选错一个,就倒扣2分;如果全做错,就得50分。如果你想得分在60分以上,那么,你最起码得做对多少道题?

(2)《骆驼祥子》总共180页,2天读了50页。要在5天内读完这本書,那么,剩下的需要一天至少读多少页?

……

这类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设计,容易吸引学生思考和解决的兴趣,通过这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的“不等式”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中学以致用,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层次问题,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

有效课堂的主要标志是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有所得、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而分层教学是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倡导“因材施教”,新课改也倡导“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层次性的实际,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问题,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如《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后,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紧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练习形式,以强化每一个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如:(1)你能算出6边形、7边形、8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吗?(2)在600°、720°、900°、1080°中,哪一个不可能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为什么?……这类练习,纯粹是多边形内角和的运用,难度系数较小,适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练习。而设计(1)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20°,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2)小明在计算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计算结果是2220°,组长检查作业时,告诉小明,你少算了一个内角,这个这个少算的内角是(   )°……这些练习的设计,较之于之前的几个,综合性、灵活性较强,满足优秀生的需求。层次性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促进课堂有效性的落实。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导入时运用问题导学,可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新授课中运用问题导学,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勤于探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新授后的问题导学,有助于学生解题准确率的提升,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教学中,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有效运用问题导学,以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内角导学情境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三角形分割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
我是小导游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