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列(长春市九台区实验高中/吉林省长春市)
2020年是我国“新高考”政策落地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高中教育重要的转折之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教育改革不仅仅要创新更要传承”。基于此,传统文化与高中教育教学之间的结合、融合也就成为当下高中教育改革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内容。其中,语文作为高中教育改革的关键学科,也是高中教育改革中能和传统文化结合比较好的学科,如何在这一学科教学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呢?下面就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语文学科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中国各阶段教育中所独有的学科,这一学科源于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中华文明,是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精髓所在,因此,可以认为语文这一学科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历史知识,恰当地执教语文学科,能够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的精髓传递给学生,从而丰富现有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们与外界的“隔膜”被打破,越来越多学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做出有违和谐社会理念和思想道德的行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有助于让传统文化占据学生精神的“高地”,帮助学生抵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目的。
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提出后,我国高中课堂有关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间结合的研究也愈发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基于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结合效果,笔者认为在结合其两者时,教师最少需要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秉持两项结合原则,才有可能保障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效果。
自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以来,单纯培育学生语文知识的课堂已经逐渐被教育发展的潮流所“淘汰”,能兼顾学生知识、素养双方面培育效果的新型课堂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所以,在未来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这一环节至少应秉持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原则,兼顾对学生语文知识、核心素养的双重培育,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为后续学生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部分不足是过去数十年我国高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正是这一问题导致我国教育培育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结合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时,教师也应秉持“理论+实践”的原则,让学生在了解理论层面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化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以此彰显现代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并从真正意义助推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汉语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因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回顾过去数年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虽然两者间结合的成效初露端倪,但由于我国高中教育中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短,导致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国高中教育领域提及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以来,越来越多教师参与到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中来,但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严重,导致很多教师在实践这一举措时都会或多或少“偷工减料”,以期为后续高考复习预留更多时间,这一思想层面的不重视、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度,导致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方式单一、结合举措落实不全面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际高中语文教育的效果,并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埋下了隐患。比如,在过去语文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时,教师们很容易出现“自问自答”的情况,看似教师们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举措落实到了教学中,但是这一举措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反馈,也没收获预期的效果,从而削弱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
相对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幅提高。同时,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也大幅提高,这时如果高中生对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兴趣不足,那么这两者间的结合势必很难获得预期效果。基于这一情况,就过去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结合其两者内容时并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这就导致很多高中生不理解教师结合其两者的目的,也很难提高对其两者结合的兴趣,继而影响了实际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设计统编版教材《庖丁解牛》一课时,绝大部分教师都会从自身角度设计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方案,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这一课程知识和相关传统文化的兴趣,削弱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收获更好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效果,对过去的结合方式方法进行改良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所以,结合过去高中语文教育经验,笔者建议教师们可以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对原有教学方案做出革新,以此获得更好的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效果。
明确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目标,能在源头上强化教师对其两者结合的理解,从而保障后续结合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所以,在未来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从提高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出发,结合新《课标》对语文和传统文化结合提出的要求,制定具备更强综合性的方案,以此指导后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符合我国当今的教育理念,为了使两者结合得更加完美,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首先应该对二者之间的结合有着极为理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够合理。若教师对其认识不够理性,那么在规划教学内容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使得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不能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安排教学目标的时候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程安排,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一步,学校可从自身教育指导优势出发,为教师提供能深化语文教育专业、传统文化精神的课堂,以此帮助教师进一步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师更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中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步,教师就应从新《课标》、“新高考”政策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入手,综合性优化语文教育教学方案,借此制定更完善的教育流程,确保学生在了解高中语文知识、为高考做出准备同时,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对于高中生而言,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就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德育”,如果想收获更好的结合成效,那么教师就应该将这一结合与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区分开来,削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固化理解,降低学生对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抵触心理,才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选择转变过去语文课堂单方面为学生灌输知识、文化的方式方法,而是应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来,自主探索语文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收获语文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目标。
以统编版语文课程《沁园春·长沙》为例,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应用网络查询、图书馆查阅等手段搜集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时的思想、意蕴以及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分享自己想法的平台,以此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其次,教师应创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方式方法,借此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
以统编版教材课文《赤壁赋》为例,在讲解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苏轼所描述的情景进行“复原”和演绎,从中帮助学生感受这一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将这一文章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传递给学生,以此实现这一课教学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采取课堂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平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枯燥,还容易让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程失去兴趣。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也无法体验到语文的真正魅力。语文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开展阅读分析,让学生在发现中国美、体验中国魅力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相应的感知。
比如《雨巷》《再别剑桥》等,都是传世经典。教师可以开展以“感受语文魅力、铭记历史教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朗诵活动,让学生体验作者的写作情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从而通过个人朗诵、集体朗诵、分组朗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更多的现代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份教案、一本课本,即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主,容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环境,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它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有机地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能以最佳方式呈现,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助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以高中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借此收获更好的结合效果。
对于高中生而言,如果想进一步收获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效果,那么教师也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只有在热爱的驱动下,学生们才能更好接受、理解高中语文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从中收获更多有关语文、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
就这一环节来说,第一步,教师可以从学生对“语文+传统文化”的理解现况出发,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参与中深化对语文知识、传统文化内容的感悟,实现高中语文课堂两者结合的目标。
比如,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内容和结合时,教师就应从这一课程的实践意蕴出发,组织学生深入到乡生活中去,调查家乡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以此实现更好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效果;第二步,教师则可以从学校现有条件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践行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的平台,实现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目标。
比如,在讲解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窦娥冤》《雷雨》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从学校层面出发,开展“话剧周”活动,为学生们布置蕴含传统文化的话剧氛围,让学生通过参与话剧活动的方式,理解更多话剧背后的文化故事,进而实现更高意义层面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间的结合,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传统文化的双重热爱。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相关内容的研究,笔者认为,就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发展而言,“传承+创新”的模式已经成为助推现代语文教学革新的唯一举措。因此,教师们在后续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环节中,就应尝试遵循笔者上文提出的建议,以期助推“新高考”政策下高中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