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摆渡人”
——关于小学生“课外读物知多少”的研究性学习

2022-03-23 20:18:23岳颖姝武进区李公朴小学江苏省常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摆渡人课外读物课外书

■ 岳颖姝(武进区李公朴小学/江苏省常州市)

一、问题的提出

开学了,每个班的图书角又要迎来一批新的小伙伴,教师说每个同学带两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我们的图书角就能更加丰富多彩了。第二天一早,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拿出自己带的两本课外书,图书角相比之前,又丰富了很多。其中科普类和名著类的书籍让孩子们非常好奇。“这本书好厚啊?”“这本书是讲的宇宙吗?你能先借我看看吗?”……带科普类书本的同学得意极了,兴奋地讲着家里还有什么书,带来的这种书叫《宇宙探秘》,其他小朋友都聚集过来听这位“小百科”普及宇宙知识。在平时的课堂中,这位同学在课堂中发言时也总是条理清晰,对答如流。

有一天下课,班级里的同学们又围到了一起,正各抒己见,各自展示着自己读过哪些书,最喜欢什么书。而有些同学却说自己平时很少看书,看电视和动画片更多一点。听见其他同学都能知道这么多知识,自己回去也要多看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一起来研究“小学生课外读物知多少”呢?课外读物到底对我们帮助有多大?对于书店里种类繁多的书籍,小学生到底应该怎样选择呢?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安排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呢?就这样,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开始了,开启了“课外读物知多少”的调查和研究之旅。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是阅读者,我们是消费者,我们是记录者,我们是小辩手,我们是小画家……我们以各种身份来观察和发现、动手操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我们学会了调查、采访、考察等实践方法,提升了搜集和处理信息、团队合作、与人交往、动手操作等能力,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愉悦了我们的心情。同时,探究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也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教室里多了不少的欢声笑语,同学们因此知道了图书选择和阅读的重要性,班级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大家纷纷交流自己在书中的见闻和收获。

三、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以及喜爱的类型。

2.通过查阅资料,认识课外书的种类之多、选择之广。

3.通过实践购买,了解学生对于不同类型书籍的兴趣。

4.搜集和整理获得的资料,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并宣传相关知识。

四、研究的过程

(一)问卷篇

在课余时间和假期里,大多数同学用来放松的方式就是: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来充实自己。在课间或是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从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赢得同学们的“大拇指”和赞赏的目光。这仅仅是我们二年级独有的现象?还是整个校园的同学们都对课外阅读比较重视呢?为了了解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喜好书目的不同,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讨论并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略)。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听到“课外书”一词,都跃跃欲试想要展示自己读过的书籍,大家都争先恐后想要发言……为了受众更广,更直观,我们拜托教师将制作好的问卷发放到各班级群。一晚上过后,拿到数据的我们便开始分析:共有214人参与本次调查问卷,分布在低、中、高年级,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从中可以看出来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同学们喜欢故事类和漫画类的较多,喜欢历史类书籍的主体人群大多为高年级同学,那么是不是书店里所有的书都适合同学们呢?我们又该怎样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对我们有用的书籍呢?我们的问卷调查结论是:

1.大多数同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但仍存在少部分同学未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同学们能够从课外书中了解到更多古今中外的知识,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还可以通过多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写话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越丰富,学生平时的逻辑性也更强,思维也更活跃。

(二)搜集篇

因为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于喜欢阅读的课外书种类各不相同,所以,在第二周的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决定去信息教室展开对于图书种类的相关资料的搜集。正当我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时候,王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醍醐灌顶:网上信息那么多,那么杂,所有的信息都是你们要搜集的吗?是呀,我们不能漫无目的地胡乱查找,这样费时费力且很有可能没有结果。思来想去,我们便重新回到教室,开始分小组制定查阅计划表。大家将同学们提出来的想了解的方面整理一下,把一些意思相近或相同的归到一类,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说明,这样大大提高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效率。

来到信息教室,大家斗志高昂,边查阅边记录。我们将大家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种类非常多。儿童读物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

一类:启蒙读物,即向儿童传授最基本、最简单、最实用的一般知识的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看图识字、识字卡片、智力开发等。

二类:思想品德教育读物,即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过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图书。

三类:科普读物,指传授、普及科学知识的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四类:传播人类历史知识的读物。如《上下五千年》等。

五类:现在比较流行的儿童图书和卡通读物。如《蜡笔小新》等。

六类:儿童文学读物。

我们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是:

1.儿童读物种类繁多,市场上的各类儿童读物让人眼花缭乱。

2.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学生在面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书籍时,有时候会被一些不良书籍吸引,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实践篇

种类繁多的课外书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我们又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于是,我们小组成员决定在周末到图书馆、书店去一探究竟。

我们来到吾悦广场三楼的大众书屋,一走进去,就看到书店整体是暖黄色调,设计上兼具现代利落感和童趣感,功能分区很丰富,不同片区之间做到了很好的融合,不会有割裂感。每一个书架都是按照书的不同种类来摆放书籍,有科幻类、故事类、童话类、名著类、漫画类,等等,包罗万象,不胜枚举,来到这里可谓真的是“知识的海洋”。很多小朋友都坐在地上很投入地阅读,也有很多带着孩子来的成年人也沉浸在阅读中,书店里没有嘈杂声,只有大家翻书的“唦唦”声。后来我们又去了“常州市图书馆”“大众书局”,发现周末的时候,来看书的小朋友络绎不绝,还有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读书笔记,边读边在自己的本子上批注。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一百万字,六年制不少于一百六十万字。于是我们也在班级里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阅读量是充足还是不充足。

我们还在书店里和一些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沟通,高年级的同学普遍对阅读十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感到非常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小学生们喜欢选择图文并茂、主题轻快时尚的口袋书。所以,同学们来到书店更多会选择看有意思的故事类书籍和漫画类书籍,但放眼图书市场,书籍的种类可谓琳琅满目。有些漫画充斥着暴力等不健康信息,这样的书籍由于具有画面感、阅读要求低等特点,一时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我们的实践结论是:

1.现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图书室或图书角,同学们在学校每天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但也存在有同学阅读量缺乏,很少去图书角借书的现象。存在少部分同学每天放学回家没有阅读的习惯,只是看电视或玩游戏,阅读的习惯没有养成。

2.一部分家长是十分支持孩子读课外书的,也会在节假日陪伴孩子去图书馆一起看书,并且能够在孩子选择图书时给出适当意见。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只是盲目支持,因为他们本身阅读量就很低,无法辨别好书坏书。所以,当孩子要求买书时,很多家长就掏钱了,根本不去了解孩子要买什么书,这些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所以,无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四)宣传篇

我们在阅读课上,教师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向大家普及作为低年级学生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1.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图多对我们的右脑发展有好处,可以丰富我们头脑中的表象,对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好处。2.书尽量选择薄一点的,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我们就能很快读完一本,内心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想读。如果买插图很少的、故事内容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

我们的组员还制作了手抄报,布置在学校的宣传栏,向同学们普及读书小知识。教师还给三、四年级的学生一些选择图书的建议:可以读一些知识类图书(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科学、宇宙之谜、动物知识等)、伟人故事与历史类书籍,还有小学生报刊等。

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在阅读倾向上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男女之分,男孩更喜欢贴近生活的、冒险的、充满机智的作品,女孩更喜欢幻想的、唯美的、情感丰富的作品,部分孩子已经懂得欣赏富于文学性的长篇作品。这一阶段的同学最需要的是能带给他们强烈真实感的作品,他们对社会和身边不同人群更加强烈地关注,也使得更多有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主义的作品进入他们感兴趣的范围。

五、研究的结论

经历了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我们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活动,进行合理地分工,在不同的活动中提升了我们调查、采访、上网搜集资料、不断进行观察、实践操作的能力。特别是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怎样做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学会合作,我们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小合作小成功,大合作大成功”的感受。我们学会了宽容,又学会了鼓励。尤其在宣传活动中,我们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又培养了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见证。

语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却是无限的。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的四十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丰富的阅读积累,培育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人文素养必将落空。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阅读氛围,在对待课外阅读问题上,实施禁止的态度是错误的,而顺其自然,或靠环境的自然熏陶,想读就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明显是不够的,并且是很危急的,同学们应该在语文教师的关注下进行课外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训练是有权威性的,因此,家长在对待子女的课外阅读的问题上,要与学校保持和谐一致。

六、研究的反思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是在书中与每一颗星低语,与每一朵云拥抱,与每一株草低语,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宇宙的浩瀚与世界的奇妙。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够坚持阅读或者被其他事物所吸引,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深刻理解了课外读物以及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1.发现问题是开始

开学了,同学们都带着各种各样的书放置在班级图书角,为班级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但是我渐渐发现,有些孩子只会刻意地选择漫画类图书看,其他的书却一概不看,也有部分同学一直没有阅读的习惯,班里面的一些小朋友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去探索,从初步确定研究方案,经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大家明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样很重要。

2.解决问题促发展

抛出任何一个活动主题,小学生会有极浓厚的兴趣去参与、去实践,这次以课外读物的调查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从了解图书的种类开始,通过搜集资料、购买图书、展开讨论,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以及选择与坚持同样很重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和教师都把孩子往积极正面的方向加以引导,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因为培养了这个好习惯而受益匪浅。

3.方法指导很重要

当课外读物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那么伴随孩子的将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和学生一起的研究,指导他们一步步开始研究,伴随着的将是一个个的方法和相应的方法指导,怎么采访?怎样实地考察?怎么讨论?也许我们不是万能的教师,但如果头脑里没有方法,让学生漫无目的,那一定会不得要领。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外出,指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和他们一起系统规划、设计、实践,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使用方法的感性认识。

4.团队合作很给力

活动不是少数同学的专利,也不是独领风骚的演示;它面对的是全组同学的全面合作与发展。在本次研究活动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大家在合作中各司其职,都在为集体发光发亮,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5.积极引导伴成长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课外读物的选择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应当和家长一起,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孩子的健康积极地加以引导,让孩子在阅读之路上或成为苍劲的青松,或成为挺拔的翠竹,或成为高大的榕树,作为教师,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潜能的激发,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摆渡人课外读物课外书
近四成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等问题
教育部: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中小学德育(2021年4期)2021-05-12 15:51:53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有质有量
科教新报(2021年14期)2021-05-11 05:47:00
爱看课外书的我
课外书
《摆渡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范姜锋 从“追梦人”到“摆渡人”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4
黄河上的“摆渡人”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40
《摆渡人》: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14
本期话题:自习课上可不可以看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