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潇(苏州市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市)
看了王月芬的《重构作业》这本书,有如重见天日般豁然开朗。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外学者对作业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差别很大:国内将作业定位于服务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手段,国外则将作业看成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本书,我还认识了作业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历史上很少对作业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只有库珀、瓦特洛特等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不同的作业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一致的。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了作业文本及作业现状,分析了教学视域和课程视域作业观的差异。更加刷新我认知的是书中提出的课程视域作业观。课程视域作业观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确定性和灵活性、过程性与结果性、静态化与动态化、局部性与整体性的统一。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很多作业设计思路和策略,包括整体设计单元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要保持一致性,作业时间要合理,作业难度要适切,作业类型要多样,作业要体现纵横结构性,关注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并且需要依据作业结果反思和完善作业设计。每种方法都让我受益很多,好似找到教学的良师益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结合书中的重要作业设计思想进行论述。
作业作为学校教育的名片,其应有的价值毋庸置疑。作为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手段,在我的固有认知里,作业是每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存在了。然而,当我仔仔细细地拜读了王月芬博士的《重构作业》第一章“国内外作业的内涵与价值”之后,才发现作业于我而言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重构作业》这本书里,王博士围绕“作业是什么”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陈述和总结,内容涵盖了作业的内涵及价值,涉猎范围覆盖古今中外。国内主要将作业定位于服务课堂教学,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可是国外并不是这样认识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作业价值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国外则将作业看成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课堂的延伸。
为更好地构建作业理论基础,必然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梳理有关作业的思想和理论。王教授尝试对不同的作业思想进行归类,提炼出了四大流派:作业即游戏活动;作业即教学巩固;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同时,在对各流派作业思想的历史梳理中,发现了作业思想的一系列历史发展趋势,如“作业研究的视角日益多元化”“作业的功能和形式逐渐丰富和多元”以及“作业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和精细”等。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其中“作业即学习活动”这个观点最为适用。作业即学习活动是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来的。布鲁姆认为“针对同一内容可以设计不同评价目的题目”,这说的就是分层作业的思想。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理清作业目标,设计出恰当的分层作业。根据布卢姆的理论,我将作业练习目标分成与课上情境相同和不相同两类。凡是与课上情境相同或者有细微区别的就是知识类作业,这一类作业属于基础类作业。凡是与课上情境不同的往往就是评价创造类作业,居于两者之间的属于提升型作业。
例如,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我就根据布卢姆的理论,清晰地设计了分层作业。字词句的理解属于基础类作业,仿写类作业属于提升型作业,而抓住身边的景物,进行观察和清晰的描写就属于创新型作业。这样的分层作业使学生一级级进步,进而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虽然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作业思想,可是各种作业思想还是有着共同的追求。所有的作业设计思想都不约而同地落脚到实现作业功能的最大化上。王教授也提出“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不应是作业的唯一功能,作业还应该起到开发思维、促进思考、加深认知、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作用。
我非常认同作业可以用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这点在我过往的教学实践中是有印证的。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整理阅读结果的方法。根据学生讲的阅读方法,我画出了思维导图(见下图),当学生看了都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
王教授又基于2013年上海市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大型调研的研究成果,对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调研结果显示,作业各方面的问题不容乐观,作业设计质量问题尤甚。影响作业效果有六大关键作业设计要素,分别是必要性、与学习内容的联系程度、可理解性、作业类型、作业难度以及作业量。作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上述要素是通过协同作用从而对作业设计质量产生影响的结论。结合这一结论,作者在明确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强调目标导向且其目标主要反映作业需要实现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从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与实施基本策略:作业内容科学;作业时间迫切;作业类型丰富;作业难度恰当;作业凸显差异;作业结构合理;作业批改分析与改进。可是,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却经常达不到这些要求,往往存在下面的问题。
初中语文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对基本功和创新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涉及语文知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素养。同时,语文教学目标也涉及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个维度,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该全面关照教学目标和语文核心素养,设计类型多样的作业。即使是书写类作业分为封闭的类型和开放的类型两种,很多教师很少设计开放类型的作业,这是不利于学生思维提升的。
在为学生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注意难度适当,过易的作业起不到提高的效果,过难的作业容易诱发学生的不良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情差异,并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度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可是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比小学分层更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实行分层设计。最少要设计三种难度的作业,分别是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还要设计选作作业。这就使得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作业,都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可是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经常是只整齐划一地设计一份作业,这一份作业往往针对的是中等成绩的学生,可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及学困生就不能从完成作业中获得进步。
通过王教授的《重构作业》这本书,可知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四大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差异;注重作业与教学协同;系统设计作业;注重反思改进。而且在作者看来,单元作业是体现课程视域作业观的具体操作载体,既符合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操作,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建构的课程视域作业观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尤其是“关注学生差异”这一基本理念令我深有感触。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性格习惯都参差不齐,正是因为此,孔子才会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而我们今天的教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在关注学生的差异后,我为学生布置的作业都是分层作业。基础层面向学困生,提升层面向全体同学,拓展层面向学有余力的同学。例如我在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的作业时,基础层是音形义方面的作业,提升层是句子理解方面的作业,拓展层是人物描写的作业。学生学会了下面一层,就可以更好地完成更高层的作业。这样就起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也为学生层层进步搭建了梯子。
王教授在《重构作业》这本书中通过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比较了不同的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的策略。在这些策略中,最有效的要数教师研讨。
教师自我反思及备课组讨论对作业设计的正向影响最大,这点我深有体会。备课组讨论往往会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几个教师合作也往往会有创新的点子出现。
例如在研究欧阳修的《卖油翁》这一课的作业设计思路时,有的教师提出学生们往往不能理解“康肃笑而遣之”这句话。可是只要理解了这句话,整篇文章的内涵也就理解了。可见这是一个重点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几个教师商讨对策。我提出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作者情感变化,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实践效果也非常好。表格如下:
情境 康肃的情感态度卖油翁来前卖油翁评论卖油翁实验后
教师研讨之所以效果很好,是因为减少了试错的次数,可以快速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经验。
分层作业可以让作业更有针对性,我把分层作业用在了每次作业设计中,让分层作业设计常态化。还记得一次次设计的分层作业,从知识积累到语言分析再到语言运用,一级级提高难度。学生从小试牛刀到大展身手再到勇闯难关,一级级闯关成功,就像打游戏一样,乐此不疲。当我看到一篇篇优秀作业时,我兴奋异常。原来学生的创造力如此惊人,只要教师巧妙布置作业就可以带学生走到新的境界。
王教授的《重构作业》第五章专门论述了设计难度适中的作业这个问题,并且引进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这一点对我设计作业帮助很大,为了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我为学生设计作业的时候,首先要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理解通过教师指导能达到的水平,然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念设计难度适中的作业题目。例如,我在设计《陋室铭》这一课作业的时候,首先了解了学生的古文水平,然后为学生设置了有一定难度但是又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这就帮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尝到甜头的同时,我的疑惑也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当我去阅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去看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时候,发现这些都对作业设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更加理解要成为作业设计的高手有两条大道,一条是学习先进理念,一条是将理论付诸实践,并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然后再指导实践。如此反复,以至无穷。
总之,王教授的这本《重构作业》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走近一位位教育大家,如饥似渴地阅读,废寝忘食地学习,不断地实践,让自己的作业设计水平不断迈上更高的台阶。让作业助力教学,我们永远在前进的路上。作业设计,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