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视阈下中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23 12:44:29孙立宇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孙立宇

(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天津 300384)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握“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深化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从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中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思政课”建设下对中职思政课教学的要求

(一)深刻认识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技能技术人才。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和德技并修。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内容。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所以思政课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载体,使其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从而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善用红色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

如今“大思政课”建设下中职思政课的最核心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从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大思政课”建设下就要善于用红色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所以要在教学资源中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宝藏和红色资源宝库,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和本质,进一步落实党史教育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心中。用真情实感讲透彻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顺应新时代发展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化,学生极易受社会思潮影响。而传统的思政课大多采用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枯燥乏味、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不仅为思政教师指明了教学改革方向、谋划了蓝图,还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宏观把握、教学理念指导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大思政课”建设下中职思政课要顺应新时代发展,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建强思政课课程群,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思政课”建设下中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对思政课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对运用技能目标的重视,职业技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践中逐渐淡化,导致中职教育更突出培养学生技能水平,抹杀了思政课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够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生命感恩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精神教育。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师素质和数量有所欠缺,导致思政课教学质量不高。特别是学校调动社会资源的主动性不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贯彻落实力度不到位,造成思政教育“表面化”现象严重。

(二)理论和实践错位

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政课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在他们看来思政课就是政治理论课,学习内容理论化严重,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此外一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容易出现“满堂灌”理论知识现象,没有充分结合学生专业和实践,不能真正注重思政课的内涵发展,没有将思政课教学中的政治理性与思想价值、学术理性与理论价值以及现实理性与实践价值相结合。比如,首先,在实际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和实际联系的不够精确紧密,片面强调了思政课的政治性和价值性,忽略了学理支撑和现实诠释,不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其次,大部分思政教师过分注重学术性的理论知识,强调深刻性,导致思政课变得过分“高大上”,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观引导。再次,有些思政教师为了吸引学生课堂注意,片面强调趣味性,导致思政课出现娱乐化倾向,难以达到引领学生思想进步成长成才的目的。最后,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所欠缺,在面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存在难题,导致不能有效地落实新课标中的五大核心素养,无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下的思政教学模式。

(三)社会网络环境影响

“大思政课”建设中社会大课堂至关重要,青年学生是非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群体。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充斥着诸多不良诱惑,中职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因而,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左右。例如,他们浏览和关注了一些虚假不实的新闻信息,产生不正确的思想,造成学生带有自身主见和偏见上课,极易出现课堂上与教师意见不合并进而顶撞教师现象。并且当今新媒体平台管制约束不够完善,学生容易被不正确的观点左右,使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

三、“大思政课”建设下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大思政课”建设要让中职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向,融入大格局、拓展大视野、阐释大道理,与实践同步,培育大情怀、砥砺大担当、勇担大责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五大核心素养。

(一)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本,激活思政课堂,推动思政教育落到内心实处

1.巧用教学资源,传承中国精神。积极挖掘思政课程资源,注重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融入课堂,采用丰富的视听资源,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引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回顾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解读中国精神迸发的磅礴伟力,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将劳动法、宪法、国家安全教育等融入课程,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以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为主题设立专题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包粽子、包馄饨饺子、制作月饼、制作小红旗、五色绳制作、中国年以及垃圾分类等活动。充分挖掘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奋斗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2.注重体验教育,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思政课堂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以手抄报、辩论赛、红歌演唱、情景剧表演、往届优秀毕业生寄语等方式,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思政教育情景,推广体验式教学,切实让课程思政体现出形式新、互动强、入脑深的效果。同时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合理利用心理团体辅导和游戏。比如利用5.25心理健康月组织心理绘画比赛、雷锋主题和母亲节主题感恩爱心卡制作活动、植物养成活动、红色经典故事诵读等,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开展“我和我的家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是新时代爱国者”演讲比赛、思政课剧本大赛、党史故事演讲比赛等。通过看、听、讲,增强学生切身体会,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3. 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思政课学习闭环。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学习通平台,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点,形成线上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实践的完整学习闭环。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对接,教师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大国工匠、行业调查报告、用人单位人才诉求、时政新闻、技能大赛信息等视频或网页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任务点,实现个性化分层次教学,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组织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实现全体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将课程学习资料上传至信息化教学平台,便于学生回顾课程所学,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和考试,实现课程高效模式。

(二)参观调查、校园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相辅相成,让思政教育落到身体实处

“大思政课”建设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把思政理论知识引入到实践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真理,故而在课程中积极融入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思政课堂搬出教室,走向校园,迈向社会,深入生活。在校内可以依托多部门,重点结合学校德育体系,通过宿舍、食堂、教室公共环境、实训设备日常卫生清扫融入,契合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还可设立食堂小帮手、环保小卫士等课程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感悟劳动的魅力,体验劳动快乐。将校外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积极探索社会大课堂实践中心,利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实地参观等,有效整合融合多元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建设“大思政课”教育基地,让思政课堂走进社会、走进田间、走进生活,思政课堂更“动”起来。所以充分利用课下实践这一载体,通过参观调查、校园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丰富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让思政教育落到学生身体实处,让思政教育“动”起来,真正达到“知、行、意”统一。

如《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在“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章节,引导学生认识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人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时,引出疫情中的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带领学生体会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劳动者们的辛勤付出,感悟劳动精神,向疫情中不畏辛苦的劳动者致敬。联系到身边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的劳动者们,教师布置课下实践作业,请学生们收集在抗击疫情中辛勤付出的学生家长和志愿学生的案例,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主题展览,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中,在讲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章节后,带领学生进入敬老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绩。在《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课程中,在和谐交往、快乐生活单元,让学生切实进行校内劳动,引导学生体会校园中的校园保安、保洁阿姨、餐厅服务员为校园整洁和同学们做出的贡献,在劳动中让学生们理解老师,表达尊重,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从而把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全面统一在思政育人实践中。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集体备课新模式,让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1.提高教师能力,一体化建设助推教师课程改革与科研并进。思政教学团队与大中小学校思政教学团队形成一体化建设,构建联合实践基地,感悟实践教学新模式。

2.提升教师素质,开展教师互聘,与兄弟院校集体备课,实现优势互补。利用教师互聘,搭建思政教师成长平台,深化教学、教研合作,学习优秀中职学校教学经验及方法,推动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思政课共建活动,通过互聘结对子,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交流等活动,提升了思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探索集体备课新模式,深入挖掘天津人文和党史资源,拉近思政课程与学生距离。思政教师坚持集体备课,不断探索创新备课新模式,通过集体参观、观影,讨论和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挖掘天津党史和社会人文思政资源,拉近思政课程与学生距离。通过参观博物馆红色主题展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同主题纪念馆、节水科技馆和观看红色电影和话剧等方式,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让思政课好听、易懂,从而将生动的社会现实生活引进校园。

四、结语

总之,在“大思政课”建设下中职思政课教学要从理想信念、理论阐释、实践延伸、有效协同、形式创新等方面集中发力,不断拓展思政课的高度、深度、广度、力度、温度,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让思政课铸魂育人,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 08:48:27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 21:46:02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 09:36:56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 10:15:23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2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