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关联”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为例

2022-03-22 09:16傅瑞琦
中学教研(数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正比例反比例动力

傅瑞琦

(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0)

数学知识内容繁多,概念定理纷繁复杂,众多的知识内容之间必然存在关联,关联提供的前概念、前经验,是寻找新知学习的新起点.如果找到这种联系,就能够统整课时目标与学习要素,洞悉知识的生成,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新知学习与已有知识有机融合,实现碎片化知识的结构化,掌握“用相似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积累数学研究的活动经验.

在相关函数内容的学习中,无论是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还是二次函数,都体现出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的一致性,即引导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建立模型(寻找函数关系)—解释模型(利用图像性质解决问题)—应用模型(用函数结论解释实际问题)”来体会研究函数的完整过程.但是,函数概念的抽象过程往往被忽视,如何根据函数内容结构、学习路径的关联性,将已有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再一次理解函数的“对应”本质,掌握函数建模的方法?现以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6.1节“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分析内容,寻找关联,整体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目标、学情与教学策略的有机融合.

1 内容分析

“反比例函数”分两个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也是本章学习的起始课.这就需要在引入研究对象时,类比一次函数提出研究问题,规划研究思路,真正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函数是刻画变化过程的重要数学模型.在函数领域,反比例函数模型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函数内容,如果说在八年级上“一次函数”的学习是学会结构,即“变化过程、定量研究、整体归纳”,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是运用结构(如图1),到九年级下“二次函数”的学习就是深化结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重点是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图1

2 目标分析

函数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是: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互相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再一次感受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经历抽象反比例概念的过程,了解两个变量成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感受数学建模的思想;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反比例关系,在八年级上学习了函数及一次函数,初步掌握了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也有一定的应用类比思想的经历,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探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等,这些都为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准备了较好的条件与基础.

由于函数学习具有抽象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当本节课例题涉及科学中的杠杆原理时,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 教学过程

4.1 情境引入

情境1小明准备从体育公园到高铁站,通过查询地图,选择了一条6 km线路,有4种方案(如表1),请填表后思考.

表1 行车方案

思考1)y与x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式子表示吗?

2)你能举出生活中具有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生1:xy=6,y与x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两个相依变化的量,回忆一下,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生2:小学里学过,如果两个变量的积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那么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学生举例汇总后:

1)电流问题:IR=U,当电压U为定值时,如IR=220;

2)压强问题:PS=F,当压力F为定值时,如PS=100;

3)密度问题:Vρ=G,当质量G为定值时,如Vρ=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类比举例,通过实例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反比例关系.现实生活中存在反比例关系,需要聚焦其共性,明确研究的需要;另外,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变化中感受“常量”“变量”,体会“对应”,为引出反比例函数做铺垫.

情境2若有4条线路,驾车平均速度为40 km/h,请填写表2后思考.

表2 不同线路的行驶时间与路程

思考1)y与x之间有什么关系?与情境1中的xy=6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2)y=40x是正比例函数,对于xy=6,y是关于x的函数吗?

3)列举出的这些关系也是函数吗?

师:我们判断这些是一类新函数,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学习历程和方法,说说新函数学习的基本顺序.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图2:

图2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概念的获得.通过类比,得出一个新函数概念需要经历的过程:关注关系共性、判断是否是函数、抽象函数表达式.在形式与内容上,为抽象得出反比例函数概念提出研究方向.

4.2 概念得出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表达式:

思考1)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2)类比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你能写出新函数的定义吗?

3)这两类函数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这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所列举的典型、丰富、具体的反比例关系中,去观察、概括这一类函数的共同特征,并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完成实际问题的抽象过程.再类比正比例函数,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实现函数概念模型的归纳,从而丰富学生数学抽象的活动经验.

4.3 概念辨析

问题2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是反比例函数的,请指出反比例系数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4 概念巩固

说一说在情境1的表格中.

1)若x=6,求函数y的值,他们的含义是什么?

2)观察表1中数的变化,说说你的发现?

生9:当速度x越来越小时,使用的时间y越来越多.

生10:当x=60时,y=0.1;当x=15时,y=0.4.说明x减少4倍,y就增加4倍.

师(小结):这再一次验证了函数中两个变量的一种对应变化关系.

设计意图一是通过求函数值,进一步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学习融入函数的学习体系;二是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反比例函数模型中的对应、变化关系,其反比例变化的特点,为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打下基础.

4.5 实际应用

想一想图3中女孩如果想压下去怎么办?图4中哪位工人可以使用更小的力量撬起这块石头?其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生11:图4中,让女孩往后移,或者女孩这边再加重物.

生12:图5中,右边这位工人可以使用更小的力量撬起这块石头.

图3 图4

生13:其中的原理是科学中的杠杆原理.

师:联系科学知识,如图5,当杠杆平衡时,有“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设计意图用数学模型来理解物理性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为了突破理解上的障碍,先呈现跷跷板、工人撬石头等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感知来判断,通过问题的分解来突破教材例题的难点.

图5 图6

求一求如图6,阻力为1 000 N,阻力臂长为5 cm.设动力y(N),动力臂为x(cm)(杠杆本身所受重力略去不计).

1)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这个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吗?如果是,请说出比例系数.

2)求当x=50时,函数y的值,并说明这个值的实际意义.

3)利用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说明当动力臂长扩大到原来的n(其中n>1)倍时,所需动力将怎样变化?

思考1)尝试在图6上标上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等式?

2)第3)小题求解时,设原来的动力臂长为d,动力是多少?当动力臂长扩大到原来的n倍时,动力臂的长度是多少?动力呢?

3)第3)小题的求解能解释对图3、图4的判断吗?

设计意图本题设置了3个逐步递进的问题,呈现了函数建模、理解及简单应用的过程.有了前面“想一想”的铺垫,学生容易根据杠杆原理的等式得出函数表达式,当x分别为50,d,nd时求y的值,比较动力臂变化前后的动力变化,再一次感受函数的对应关系及反比例关系.思考3)的追问,让学生联系经验,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

4.6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研究了反比例函数的哪些内容?请在图2上补充完整.接下去将研究什么?

图7

设计意图这是概念“由厚到薄”的精致过程,通过结构化的总结,精练而深刻.一是让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再一次反思、检验自己得出反比例函数概念路径的合理性,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打下基础;二是与一次函数的学习建立联系,在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再次深度融合,并结合研究函数的基本流程,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5 教学反思

5.1 寻找关联,完善认知建构

5.2 整体设计,实现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从整节课的学习框架(图7)可以看出,先是提供具体情境,通过列举实例、直观想象、数学抽象认识具有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这是进行深度学习活动的基础;再是联系正比例函数,类比一次函数的学习思路、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获得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在概念的辨析、巩固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精致概念,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数学认知结构,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最后,设计“实际应用”,让学生经历反比例函数来建模、理解和应用,将获得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活动经验以及深度感悟学以致用,有效解决“杠杆原理”的实际问题,实现有效迁移,感受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具体表现.

猜你喜欢
正比例反比例动力
上期《〈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参考答案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反比例函数相关的隐含结论及其应用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教,针对学之所需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正比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