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有海
(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江苏 南京 211800)
近期,一所初级中学面向全区开展课堂展示活动,笔者有幸听到了一节初二年级的数学习题课——勾股定理的运用.授课教师采用“过程重建”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重新回顾问题解决、寻找解题思路、分析解法特点、揭示问题本质.笔者把课堂实录和学习心得整理如下,与同仁一起分享.
图1
例1如图1,在Rt△ABC中,∠C=90°,分别以各边为直径作半圆,图中阴影部分在数学史上称为“希波克拉底月牙”,当AC=4,BC=2时,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
A.4 B.4π C.8π D.8
师(PPT展示):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评价昨天作业中的一道练习题,首先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做法.
生1:我的想法是先求出这个图形的整体面积,然后再用整体的面积减去以AB为直径的半圆面积即可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你如何求得图形的整体面积?
生1:该图形可看成是以AC为直径的半圆、以BC为直径的半圆和Rt△ABC共同组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3个特殊图形面积都可以直接使用公式求得.
师:你是如何想到这种解决方法的?
生1:本题是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因此,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的就是“割补法”,运用此法可将本题中的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常见图形.在这个思路指引下,我迅速找到了两个半圆及一个直角三角形,随后又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半圆,最后验证了刚才的想法.
师:从生1的表述中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闪现”“思路指引”“找到”“验证”等,通过这些词语的连接,使得思路“清清楚楚一条线,明明白白一整片”!其实,许多时候当我们判定一个问题是熟悉的题型时,就可以学习这种处理思路.那么,听完生1的想法,还有其他解题思路或补充吗?
生2:我认为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Rt△ABC的面积.
师:请具体介绍一下你的思路.
生2:以AC为直径的半圆面积为
以BC为直径的半圆面积为
以AB为直径的半圆面积为
且△ABC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可得
AC2+BC2=AB2,
故
S1+S2=S3,
如此就可以得到我的判断.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2:我当时看到了图形当中出现了直角三角形,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结果就成了.
启示1重建认知,梳理思路.
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通过重建自己的认知,梳理自己的思路,既完善了自己的认知不足,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是一举两得的必要的过程.
师:好!尝试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尝试也需要一定的数学积累.接下来,请同学们对比分析一下这两种方法,说出你欣赏的方法及理由.
生3:我认为生1的方法好,因为它是我们解决这类问题(不规则图形、组合图形等)的常用和熟悉的方法.
师:是的,我们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遇见熟悉的问题时经常会用到“模式识别”,它是我们打开解决一类问题大门的一把钥匙(通性通法).其他同学也来说说看法吧!
生4:我欣赏生2的灵感与精神,他能敏锐地抓住图中的关键图形——直角三角形,并运用我们最近所学的知识,迅速而简洁地完成对问题的作答.
师:你的表达也很有条理!同学们,你所遇见的,并不一定都是你所熟悉的.生2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大胆尝试的榜样.
启示2对比解法,分析特点.
学生通过批判性地对比解法,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解法的特点,开阔自己的思维,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师:从熟悉的程度来看,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也赞同生3的观点.那么,生4所欣赏的“灵感”,是否只是一种敢闯敢做的“精神”而无凭无据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全体学生陷入沉默中.)
师:大家能否指出生4所提到的“运用了最近所学的知识”,究竟是什么知识呢?
生5:勾股定理.
师:好!那么,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图形吗?
图2
生5:毕达哥拉斯树.
(教师用PPT展示,如图2.)
师:请同学们对比图1和图2,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生6:两幅图的相同之处,都包含一个直角三角形;不同之处,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与2个半圆组成,而另一个是3个正方形与一个直角三角形组成.
生7:我觉得题目中的图形是3个半圆与一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分别是以AC为直径的半圆,以BC为直径的半圆和以AB为直径的半圆.
师:很好!你也找到了这个“隐藏”的半圆.请同学们继续寻找.
生8:老师,可以把这个“隐藏”的半圆沿着AB翻转180°到AB的下方来.
(教师在PPT上画出了草图,如图3.)
图3
师:很妙!你的“翻转”让生2的方法更加通俗易懂了.
生9:老师,这样一来,图1和图2就“长得很像”了.
师:哦!怎么解释?
生9:图1由一个直角三角形与分别以该三角形3条边为直径的3个半圆组成(按生7的方法可等价变成);图2由一个直角三角形与分别以该三角形的3条边为边的3个正方形组成.
师:没错,的确如此!
生10:我认为它们是“一样的”,图1由圆的面积公式可得
化简得
AC2+BC2=AB2.
图2由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对应也可以得到
AC2+BC2=AB2.
图4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这两幅图的关键部分是什么?
生11: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
师:嗯!两幅图都是通过直角三角形的3条边为“纽带”生长出来的(也成为熟悉的结构).如果把3个半圆或者3个正方形改成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3条边为边的3个等边三角形(如图4),也可以得到相似的问题,这个我们在下一章节(无理数)学习时再体会……
启示3深化思维,揭示本质.
教师在分析完解法特点后,没有选择结束本题的讲解,而是带领学生“穷追”自己解法的本质,既是对生2的大胆尝试给出有力解释,也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地、科学地探索陌生事物的态度,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化与精确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就是数学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呢?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在进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带领下,重建认知过程、重建解法过程、重建思维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正确的解题思想,帮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促使他们深度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学科.通常情况下,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应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这体现了数学思维逻辑的严密性[1].如果学生在解答一些陌生的数学习题之后就此终止,不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回顾,就会使解题停留在经验水平或者“尝试错误”的层面上,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难以举一反三,事倍功半.相反,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已完成的习题基础上,带领学生重建对问题的认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路进行重新梳理,了解自己研究的是什么,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有怎样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这必然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达到对问题的理性认识.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思路梳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解题经验、知识储备和学习情感,可以更好地以学定教,设置追问,促使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思维拾级而上,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特点很少加以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起点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解题过程繁琐等不足,这是学生的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无论学生解题是否成功、解法是否巧妙,都必定动过一番脑筋,有了具体的解题经验,就容易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2].在进行课堂“过程重建”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对各种解决方法进行科学评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帮助学生将经验上升为科学方法,把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将解题提高到数学基本思想的熏陶、数学基本方法训练的层次上来.通过对解法过程的重建,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助力学生从点状碎片化思维发展到整体系统化思维,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回顾、整理、提炼中更具灵活性和批判性.
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带有“尝试错误”的倾向,不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在解答问题之后,往往不善于概括归类,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忽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提炼、概括,为解题而解题.那么,即使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也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本质所在,难以产生迁移,因而使解题质量不高,效益不大.当生2运用“灵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但又不知道其根本原因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回顾、整理解题的思维过程,帮助他们重新剖析问题的实质,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寻找相关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本节课的后半程进度明显加快,这是问题本质被揭示后的自然生成,是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刻化、精确化的外在体现,也是助力学生生命成长的内驱力[3].长期在这样的教学熏陶下,学生必能为其进入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打通初高中思维衔接的通道.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葛军校长在2021秋季开学发言时提到:“从一个问题出发并进行多个角度地思考与认识,由此融合起来,一通百通,形成了对事物本质化的认识,并且易于产生新问题、新发现、新发明,生生不息,活跃了思维,提升了自己综合认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阶段,学生思维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更为重要.要达到深度思考,教师可运用“过程重建”的教学形式,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材料做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学习线索和数学本质,基于学情,自然、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究活动[4],利用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知识的自然生长和教学资源的生成,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深层思考,让学生透过结构、思路、方法、本质等这些隐性内容,感觉“不在书里,就在书里”[5],以达成多维目标的过程.学生在“过程重建”的有效引领下,经历对问题的深度理解、过程的精致评判、方法的灵活运用等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问题本质的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本就是以思维见长的学科,数学的学习能启迪、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够集中、加速和强化人们的注意力和思考力;能够让学生直觉地感到思维的重要性.而将“过程重建”植入课堂,则是助力数学思维培养并生根开花的有效教学方式.数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上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