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秀梅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新方式,使得大量农村劳动者涌入城市,参与城市化建设,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农村更多留守儿童的出现。由于这些孩子长时间缺失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接触社会又尚早,极易被不良诱惑所侵蚀,所以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心理的扭曲,并造成道德品质的滑坡,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以研究,全面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化解儿童亲情缺失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儿童出现的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心理教育,对德育工作有着重要影响,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集体活动,让所有儿童参与其中,特别要保证留守儿童100%的参与度。因为留守儿童缺乏温暖与关爱,多有自卑心理,常常出现在被“遗忘”的角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爱,从而化解自卑心理,使其重新找到自我,找到担当与责任,这正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队会。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是衡量学校德育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持续化。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德育,可以改变他们日常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更好地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在农村地区,有三分之一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管教,使得他们日常行为约束力受到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行为偏差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影响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处于教育工作的首位,必须予以重视与强化。
通常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使得孩子与父母间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儿童基本的生活学习状况父母都无法“精准”了解,更不用说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关注与教育了。再加上留守儿童多数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隔辈亲”溺爱观念下,他们性格骄纵,思想道德教育严重缺失,影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真正对留守儿童实施有效的德育,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地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这些儿童缺乏相应的情感教育和家庭温暖,加之没有人为对其进行行为约束,经常会出现辱骂尊长、偷取他人财物以及目中无人等坏习惯,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
从国际方面来讲,留守儿童的问题逐渐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据统计,在菲律宾,大约900 万的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居住。在摩瓦尔多,几乎有1/3 的儿童被自己父母一方留在家中,有1/10 的儿童被父母双方留在家中,在斯里兰卡,已经有超过100 万的儿童,成为留守儿童。
从国内方面来讲,现阶段我国有1 亿多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区,因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导致家中子女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基本上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没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管理和监督,有时还会被人欺负,大部分儿童还要照顾家中的兄弟姐妹,参与相应的家务劳动,这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攻击、说谎、抑郁等不良行为和心理。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家长远离家乡,远离学校,远离孩子,不能有效沟通。即使是电话联系,也不能保持经常性、详细性与透彻性,造成家校交流渠道不畅通,从而出现教育合力的短板。二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数是老人,他们体弱多病,往往顾不上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造成家校教育的“两层皮”。
有些教师甚至校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忙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即使是开展了德育工作,往往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这种偏颇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与新时期立德树人的要求相悖,这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迫在眉睫。
农村学校德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特别是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的基地多数在农村。但教育者开发动力不足,浪费了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即使有些农村学校对本地的德育资源进行了开发,但由于教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教学经验不足,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往往缺乏科学性、可行性,表现为目标不明确,主题不突出,反思不及时,所以效果不明显。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的德育工作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农村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隐性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为父母,虽说不在孩子身边,但是应定期和孩子联系,通过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要抽出时间,经常回家看望孩子,关心、关爱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懂得感恩。教师在知识教授的同时,将德育思想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日常活动中,发挥立德树人的真正价值。
网络时代背景下,家校合作通常是利用微信、电话等形式来进行。但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是因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比较被动,缺乏深入性,只是对学生在学校内的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为了促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实施,需要重视家校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2]。
一方面,发挥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手段,定期向家长推送一些德育资源和指导文章,内容可以是学生出现德育缺失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也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宣传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让家长重视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主动参与到家校合作交流中,掌握相应的教育技巧、注意事项以及道德品质的培育内容,提升家长的认知,让家长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德育引导,从而实现家校合作,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质量。
另一方面,定期家访或者开展相应的家长见面会。让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掌握如何与孩子高效沟通的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例如,引导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在精神层面对孩子学习和成长进行鼓励。学校也需要适当地改变教育方法,面对学生思想方面存在问题,要及时安排相应的家长见面会,通过座谈方式,和家长面对面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好朋友,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师生沟通起来就顺畅了,学生就愿意相信老师,并且将自己内心所想告知老师,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德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课内、课外以及校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模式。例如,可以利用行为训练和体育锻炼等形式,磨炼学生的意志,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文化、社会民情,引导学生学习和吸收优秀部分,从而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生命的真谛[3]。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缺乏情感教育和家庭温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抱着敷衍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校园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将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思想扼杀在摇篮中,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农村学校必须强化留守儿童的德育管理工作。
一是提升管理水平。农村学校要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重视留守儿童档案管理,通过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准确把握留守儿童家庭的具体情况,包括父母工作地、监护人以及联系方式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定期与学生父母以及监护人进行沟通。让双方对孩子给予重点关注,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帮扶制度,对留守儿童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感受到爱与关怀。
二是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主题以“立德树人”为主,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选择责任心强、有爱心的教师组织互帮互助的教学活动。因为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参与到互帮互助活动中,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各种烦恼,还能够培养学生间的感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作用,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德育渗透,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良情绪的缓解有一定的帮助。
三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引导者,为了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管理水平,学校应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例如,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农村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让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宣泄,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才支持。同时,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掌握更多的德育资源,强化职业责任感。
综上所述,要想从根本上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理解德育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现状进行深度把握,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机制,坚持德育工作制度化、常规化、持续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